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时隔50年再次大修<div> 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这是卢舍那大佛自20世纪70年代奉先寺进行保护修复工程后,首次进行的大型保护工程。<br></div> <p class="ql-block">提起龙门石窟,不得不提起石窟保护专家刘景龙同志。刘景龙同志在龙门石窟工作42年,堪称“龙门活字典”。为龙门石窟的事业,走向国际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1911年洛阳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1973年9月30日,卢舍那大佛焕然一新,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国庆。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等贵宾在龙门石窟奉先寺参观,卢舍那大佛以慈祥的微笑迎接他们,总理与客人在卢舍那大佛前合影留念 ,对龙门石窟的修缮和保护表示满意,并指示说: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要研究好、保护好。</p> 刘景龙先生告诉记者:“最难忘的是对龙门石窟抢险加固。1972年我修复了北壁天王,1973年开始对卢舍那进行修复。为了节约资金,我带领几个临时工一层一层往上搭架子,维护修复卢舍那大佛,要清洗、钻孔锚固、灌浆,还要清理、作旧,每一层架子都要随着卢舍那的身躯变化而变化,依据操作规范,架木不得依靠文物支顶。我细心观察,根据维修工程施工的需要、依据经验,完成了施工脚手架的搭建,清理了大佛两肩、胸前多少年来人们为了求福而投向卢舍那积存下来的数十架子车石块。开始按照试验好材料对卢舍那大佛进行冲洗裂缝、干燥(裂缝)、封缝、检漏、灌浆、石工凿整、作旧等修复。经修补后的卢舍那露出了虔诚、慈祥的微笑。是年10月15日卢舍那以慈祥的微笑迎接了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及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总理与客人在卢舍那前合影纪念。” 刘景龙为龙门石窟的保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谈起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他告诉记者:“龙门是我的一生的梦。这个梦伴随我40多年,我找到了我的所爱,并为之付出了心血。正是这个梦,实现了我人生的价值。龙门是先人留下的辉煌,是人类文明的遗产。保护好这份遗产,需要投入全身心的热情。” <p class="ql-block">当年6月,国家有关部门划拨巨款,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协同河南省博物馆、龙门石窟管理所,开始对卢舍那大佛进行大规模的修复。整个工程历时15年。</p><p class="ql-block">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刘景龙同志息息相关,功不可没。从此,洛阳龙门,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1964年,他从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入龙门石窟文物保管所工作,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态度,对龙门石窟损坏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认为卢舍那等9尊奉先寺大像均有很大裂缝,亟待修缮,并将龙门石窟的大规模修复计划上报中央领导。</p> 龙门石窟开凿年代研究 [中日文本] 龙门石窟开凿年代研究 [中日文本] 从70年代开始对龙门石窟抢险加固,到90年代初期综合治理工程告一段落,龙门石窟保护工程已先后进行了20余年,刘景龙系统掌握了从现场调查到制订方案、施工设计、施工搭架、工程指导、资料收集、工程总结等一整套程序。石刻保护需要不断创新,在保护方面,他主持的“石窟化学灌浆加固”研究工程获得成功,其中“龙门石窟环境病害与防治对策的研究”,1994年获地矿部科学进步三等奖。他主持的“龙门石刻洞窟漏水病害的治理研究”与“用于洞窟漏水治理的环氧树脂低温灌浆新配方的研究”经过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针对性强,对洞窟漏水情况调查详实,能正确判断漏水病害的性质与类型,找出渗水途径;所提出的‘盖、排、堵、导’综合治理方案,思路正确,切实可行,经过近多年的实践效果良好;经过对以往环氧灌浆受温度影响导致收缩这一因素的分析判断,采用环氧室温硫化橡胶低温灌浆材料防渗堵漏在我国石窟保护科研以及工程中应用并获得成功尚属首例,在石窟灌浆领域有重大突破”。该项目1994年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圆了我多年的梦”<br><br><br> 谈到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刘景龙先生告诉记者:“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圆了我多年的梦。”<br> 刘景龙接着说:“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在印度新德里召开,我认为这是一个机遇,应该及早动手,开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期工作。我整理了系统的文字材料,又到北京幻灯片厂制作了幻灯片,送到国家文物局。为了推动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度,争取国际力量,1999年12月我到东京,与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先生谈了河南洛阳市政府为申报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立了“龙门石窟环境指挥部”,组织、协调、指挥龙门石窟周环境治理工作。平山郁夫很高兴。把我推荐给他的朋友松浦晃一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总干事长),要我亲自向他介绍龙门石窟的保护情况。”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上这些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推动龙门石窟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进行,刘景龙加大了保护基础工作。 他认为:“文物保护要从防止人为破坏的基础开始,我家公民的文化素质还较低,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差,每天都有在雕刻品上刻划、题字留言等损坏文物现象,写、画可擦掉,用金属工具刻划上的虽然可以用岩石粉涂抹,但毕竟已对石刻造成了破坏,天天检查、天天发现、天天擦也不是办法;还有一些人经常晚上在洞窟内烧火作炊、取暖;抱佛腿、登上佛身照相留影、在洞窟内大小便、烧火等现象屡尽不止。为了保护石刻文物不受破坏,不给游人接触到石刻的条件,我设计了从高度上不影响参观视线,游人又能无法接触到文物,起到能阻止游人翻越的钢筋矛头护栏。 先在宾阳中洞内试装(1987年移装在东山大万伍佛洞内),经一年的试用,效果很好。1997年我到意大利罗马市场、那波里的庞贝、佛罗伦萨等文物旅游地没见有钢筋护栏,2001年再次到罗马市场、庞贝古城、连佛罗伦萨博物馆内的大卫石刻雕像都用护栏拦了起来,而且野外的罗马市场装的钢筋矛头栏杆都在2米以上的高度,我不是说他们是学习我们的经验,起码证明我的想法、作法是对的,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有效的。诸如此类的保护工作,都为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7年龙门石窟全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刘景龙对石窟保护的突出贡献,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谈起以后的打算,刘景龙先生最后告诉记者,龙门石窟的保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培养新人和研究工作方面。我虽然退居二线,仍然要为龙门的保护和研究贡献力量。因为龙门寄托了他一生的追求和梦想,龙门的事业让他永远心潮起伏。 <p class="ql-block">沁园春·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千余窟雕,国之瑰宝。</p><p class="ql-block">西山到东山,伊阙icon两边,</p><p class="ql-block">佛像密布,细凿精雕。</p><p class="ql-block">形态各异,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谱写石窟佛浪潮。</p><p class="ql-block">览石窟,华夏千年史,眼前飞飘!</p><p class="ql-block">山河如此多娇,</p><p class="ql-block">无数先辈洒血折腰。</p><p class="ql-block">鲜卑icon迁洛都,始开石窟,</p><p class="ql-block">前赴后继,各领风骚。</p><p class="ql-block">一代女皇,开元盛世,</p><p class="ql-block">缔造帝国之骄傲。</p><p class="ql-block">看今朝,踏着先人肩,国强民豪!</p> 因手头资料少,编辑水平低。不当之处,,请大家啊多多原谅。刘景龙,龙门石窟研究院退休职工、研究员,原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石窟保护专家刘景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5月10日12时30分在洛阳去世,享年80岁。最后,用一首歌曲《祖国不会忘记》歌的歌词结束;<div><br></div><div><br></div><div>在茫茫的人海里<br>我是哪一个<br>在奔腾的浪花里<br>我是哪一朵<br>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br>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br>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br>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br>不需要你认识我<br>不渴望你知道我<br>我把青春融进<br>融进祖国的江河<br>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我<br>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我’</div> 据洛阳史志数据库资料显示,1971年7月,为解决石窟围岩及雕刻品崩塌的病害,国家派出陈中行、陆寿麟、姜怀英、蔡润等专家与龙门石窟的刘景龙、冯吾现等专家一起,开始研究针对奉先寺的一系列抢险加固工程。 龙门石窟奉先寺开启了50年来首次大规模保护工程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奉先寺历时数年,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维修保护。当年的保护工程做了哪些内容?今日,在龙门石窟西山的古阳洞保护工程前,洛报融媒记者见到今年66岁的刘建设,17岁时他跟着父亲参与了奉先寺保护工程,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在龙门石窟从事保护工作,也见证了众多石质造像、碑刻“重生”的过程。 刘建设家住伊滨区诸葛镇刘井村,这是个远近闻名的“石匠村”,村里人高超的石刻石雕技艺为龙门石窟的保护做了很多贡献,无论是修复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还是龙门桥上陈毅元帅亲笔书写的“龙门”二字雕刻,都有刘井石匠的身影。<br><br>17岁那年,初中毕业的刘建设跟随父亲和村里石匠们来到奉先寺,那是他第一次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近50年,如今他已经是龙门石窟一线修复工作队伍里最年长的人。<br><br><br> 时隔50年,龙门石窟再次迎来“大保养”。12月7日,从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已正式启动,这是继20世纪70年代以来奉先寺进行一系列加固维修工程后,又一次启动的大型保护工程。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其中,奉先寺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摩崖型群雕,但长期受到渗漏水、岩体开裂、微生物等病害因素影响,文物安全情况令人担忧。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本次保护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方案实施。其中,奉先寺保护工程主要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渗漏水治理,即根据奉先寺地质状况、裂隙分布、渗漏水病害发育程度等,对西壁、南壁、北壁和周边区域进行治理;二是危岩体加固,对奉先寺壁面和周边山体危岩体采取加固措施,并定期维护清理,提高岩体的稳定性,全力保护文物和游客安全。 据洛阳史志数据库资料显示,1971年7月,为解决石窟围岩及雕刻品崩塌的病害,国家派出陈中行、陆寿麟、姜怀英、蔡润等专家与龙门石窟的刘景龙、冯吾现等专家一起,开始研究针对奉先寺的一系列抢险加固工程。<br>刘建设回忆了当时他们对奉先寺保护之前的情景。“卢舍那大佛的身上、发髻中间都是大窟窿,脸上有一道很深的裂隙,上嘴唇还缺了一块,右臂也有脱落危险……”刘建设说,他们村子离龙门有5公里,从五六岁记事起,家人就带他来过龙门,当他作为工程队的保护一员看到大佛的那一刻,他心中已不再是童年时对大佛的新奇,而是对大佛保存状况的忧虑。“大家都觉得,抢救保护,必须做,马上做。”刘建设感慨道。<br><br> 目前,奉先寺石窟前区域周边已搭建起20余米高的脚手架,脚手架中间,露出卢舍那大佛周身,不影响游客观赏。<br><br><br>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此次工程体量大,为了不影响游客参观,龙门石窟仍旧正常开放,施工采取半开放方式,工作人员也将克服冬季施工困难,力争在明年牡丹文化节前完成主体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工程尝试利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探地雷达探测、红外成像技术、3D扫描测绘技术都运用到了前期勘察设计中。<br> 据悉,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龙门石窟研究院还成立了由全国一流石窟保护专家组成的顾问组,不仅对前期方案进行了详细评审论证,还将定期到现场检查指导,解决工程实施中的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