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记面条

三人行ok(原创)

<p class="ql-block">  温记面条是阜阳解放初期还能见到的一道名吃。提起安徽阜阳的面食,几乎所有了解阜阳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格拉条子和枕头馍。其实,这些还都算不上阜阳名吃。因为在我的记忆中,这两样仅仅是干活人为了"填饱肚子"的街边小吃。一个是为了吃饱,一个是为了储藏和长途携带。皆为贩夫走卒的主食。阜阳过去,有哪些著名小吃最让人中意,民俗专家各有高见,但却没人提起过一一温记面条。我很小的时便听母亲讲过,阜阳城中心,老鼓楼城皇庙旁边,有一家当时堪称阜城一绝的面食店,叫温记面条,老板温氏,数代传承,不仅显赫人家光顾,也倍受号称"面食之祖"的陕山商人所推崇。令人惋惜的是,母亲在世时,我并未把"温记面条"当成一回事,也不知道温记面条的原料和做法。一直到2005年我椎间盘旧伤复发,住进市医院骨科,可巧的是我临床住的是建委的张先生,张先生的老伴与我生父原供职一个单位,算是世交。有幸的是,张先生是个"老阜阳",十二三岁时便"提蓝小卖"走街串巷、养家糊口,号称"阜阳通"。当我向张老提起温记面条时,张老一下来了兴致,连声说,那面你是不知道呀,温家的面条一端起来,扑鼻的那个香,顺边溜一口热汤那叫一个鲜,面条一入口那叫一个劲道,就连上面的卤肉丁也是卤的稀烂,根本"不堂牙",菜码配的也是四季分明、五彩缤纷、清亮诱人,看张老先生那么高兴,我连忙问:那面条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张老笑笑说那可是一个复杂,一是要有上好的白面,用温水加蛋清和一点盐,把面和好后,盖上暖布,醒上一个时辰(两小时),纯手工先压面,后擀面,擀的时侯一定要用精细的红暑粉做面布,快刀切到中细,放在一边备好,第二就是把卤肉锅里卤好的肥膀蹄捞出来,用刀切成肥瘦两样方丁,再回到卤肉锅里,瘦的沉下去,肥的漂上来。这最难准备的就是菜码,一年四季各有不同,大致上夏天是荆芥和黄瓜细丝,冬天是翠绿的蒜苗花和鸡蛋皮细丝,都准备完了。开始下面,老板把面条放在清水锅里煮到八成半熟,而后加六成面汤剩到白细瓷碗里,端到卤锅旁,轻声向客人问一句:大爷,我这勺子怎么走?客人如果想吃瘦肉,老板手里的勺子向下一沉,客人如果要肥肉,勺子便在油面平走,并随手加上四成的净汤(无油卤汤),面盛好后老板随手在上面加上时令不同的菜码,双手奉到客人面前;然后,用小盘托着,随手摆上四个佐餐小堞,一碟嫩香椿芽、一碟油泼辣椒、一碟小坛糖蒜、一碟山西香醋。这呀,东西才算上齐了。</p><p class="ql-block"> 张老说:那时候的钱中用,花个五分一角钱,一个人就能吃饱,但穷人还是吃不起。据张老回忆:温记面条最终消失,是在一九五二年,工商业实行公资合营以后,温家既没把这门"手艺"合到国营饭店,也没见温家后人再接着干,80年,改革开放之后,有人想仿着做,但却没一家成功的。就这样,"温记面条"的手艺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张老不无遗憾地感叹到,老温面条,如果干到现在,怎么也能上《舌尖上的中国》,那用料和手艺太地道了。都过去几十年了,张老还时不时记起"温记面条"的招牌和清爽鲜美的面条和那无以模仿的汤口。足一见,张老对"温记面条"的钟爱!</p><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初稿,2021年9月修改于瑞鸣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