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是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现实生活中,这个“支点”却很难获得,这也许是“英雄久困”的重要原因吧?“面壁十年图破壁”,生活的逻辑,需要我们内外兼修。</p><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1992年初,虽说季节就像栗原小卷主演的电视剧《三口之家》中的一句台词:“Spring is coming”(春天来了),但依然春寒料峭,四处都是一派肃杀之气。地处武汉市边缘的某无线电厂的经营情况在这一年已是每况愈下,风雨飘摇。大家都在为单位及自己的前途而担忧……</p><p class="ql-block">“我不加班,我有事。”说这话的是六车间的老赵。虽说效益不好,但杂事不少,这不,车间主任正在安排加班事宜,老赵很反感,于是毫不掩饰且充满自信地把自己的要求提出来。我认识老赵是通过当时和我居同间单身宿舍的吉林大学毕业的小赵,小赵大我两岁,他与老赵在同一车间上班。小赵会下围棋,老赵也有此爱好,于是以棋为媒,我就认识了老赵。</p><p class="ql-block">老赵大约是五十年代出生的,1米75左右身材,目光坚定,干练。他是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到这个厂里的。因为是无线电厂嘛,数学自然无法直接用来解决他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他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扩充一下,于是自学了电子技术,并用之于电脑,显示器及计算机外围设备的维修。</p><p class="ql-block">随着维修经验的丰富,加之本身是学数学的,两者在实际中结合,套用马克思一句话来表达——一门手艺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于是老赵的技术很快形成完善的体系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电脑及外设属于比较贵重的电子产品,不像现在坏了直接换掉,人们往往连鼠标坏了都需要送去维修,所以,这方面的生意很好。于是,利用休息时间,老赵在武昌广埠屯租了一个二楼的门面用来接活。另外,他结合他所学、所悟以及维修案例,自编教材,对外招生培训维修技术人员。</p><p class="ql-block">老赵一般在晚上上课,地点就设在厂外家属区方向隶属于无线电厂的劳动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他的讲解通透且富有特色,让人豁然开朗铭记于心。口碑相传,周边很多年轻人都慕名来听课。而本单位年轻人如有兴趣,则可以直接过去听,只当捧捧场,不收费。</p><p class="ql-block">到1992年底,厂里明显不行了,工资都难以正常发放,而老赵家里还有一大家子人需要过生活,于是他干脆完全从车间退出,全身心地投身到自己的事业中。他的生意红火了好多年,积累了一些财富也丰富了人生的阅历。</p><p class="ql-block">再次见到他时,已是1998年,那时的他,孩子已经在读高三,但妻子已经和他离婚了。至于生意,他说现在电脑越来越普及,价格也越来越低,维修生意越来越难做,感觉自己需要“战略转移”,需要“长征”,需要“二次革命”了。</p><p class="ql-block">后来,老赵退了广埠屯租用的二楼房间,而我也和原单位买断,很少再去原单位,他的消息也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相信他“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一定会在新的战场重振旗鼓再创辉煌。</p><p class="ql-block">周是我们无线电厂技术部的工程师,1962年出生,黄冈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改名东南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同年分配到本无线电厂工作。周很爱搞研究,并且很善于分析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求。他搞了几年机械,精通其技,但并不满足。所以,尽管现实中并没有专业危机,但他还是自学了电子技术。</p><p class="ql-block">刚参加工作的那年夏天,我买来一台电脑鸿运扇,可是没用多久就坏了。当时的我虽懂一些电子技术,但谈不上精通,对于电脑硬件,也只是纸上谈兵地学了一些。周看到我在寝室里摆弄电扇,就走过来问明情况,帮我分析,并直接对着实物画电路原理图(老赵修显示器时对于没有电路图的也是这么操作)。</p><p class="ql-block">这台电扇控制部分是单片机系统,而我以前在学校除了学习微机软、硬件技术,就只知道比较原始的Z80单板机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根本不够用。过了不到一刻钟时间,周就把工作原理图画出来了,并根据故障现象进行了严谨的推理,一会问题就解决了。然后,周响应我的请求,给我普及了一下单片机的基础知识。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这,也启发了我后来主动加强与他及厂里其他技术高手进行业务交流。这些交流不仅让我在电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且对我后来去深圳ASM公司求职,以及再之后与理工大某教授等合作开发车用语音报警系统(一种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及能够成为某公司享受技术津贴的技术骨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后来周又发现软件开发是很有前途的,于是又日以继夜地研究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那时,单位条件有限,单身生活很苦(食堂晚上不开火),他在寝室经常放着一箱方便面,当一个人研究到夜深人静又有些饿了时就泡一块方便面充饥。其精神看上去颇有些“悬梁刺股”的古风余韵。</p><p class="ql-block">周除了学习知识,还注意经世致用。当时南湖肿瘤医院有个项目需要开发一套软件,并对外进行招标。周极力推动无线电厂去投标,因方案经济合理,结果无线电厂中标。中标后,单位成立了攻关小组,周担任组长。</p><p class="ql-block">攻关小组里面,有一个当年才从大学毕业的刘。刘1968年出生,也是黄冈人,高中毕业于著名的黄冈高中,高考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的是无线电技术。毕业那年,刘学了2个多月的计算机技术,他悟性极高,动手能力强。</p><p class="ql-block">后来单位无法呆下去的时候,刘和我同寝室的小赵远赴东莞某外企工作,学电子类专业的他却创造性地帮助外企单位解决了困扰那些经验丰富的机械工程师们多年没有解决的机械上的技术难题,赢得了外国人的尊重并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攻关小组成立后,大家群策群力,深入探讨,分工合作,由于都是有基本功实干之人,很快,他们的攻关就获得成功。当然,对于形势不妙的无线电厂来说,这些插曲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经营状况,只不过回光返照而已。</p><p class="ql-block">受单位效益的影响,单位男青年在个人问题上几乎都是老大难,尤其是那些从农村出来没有城市关系背景的。一般男青年和相亲对象只见得一面就没有下文,颜值较高的帅哥则可以维持3个月左右的朋友关系,无线电厂效益不好,适龄且适合谈对象的女生也不多,但帅哥还不少,周就算一个。</p><p class="ql-block">不知是哪一年,别人给周介绍了离我们单位不远,化四院(当时是很好的单位)的一个姑娘,67年出生,中人之姿。所谓“贫不择妻”,加之心放在事业上,周也不挑剔就同意了。</p><p class="ql-block">交往一段时间后,女方觉得周对技术的热情甚于对她的关心,女方父母则觉得周家庭条件一般,他所在的单位又不行,没什么前途,不希望女儿和周来往,所以两个人的交往就时断时续,不温不火。有一次,女方有很长时间没来了,我笑着对周说:“周工,你女朋友有段时间没来了,你不去找她?”周苦笑说:“她爱来不来,我没时间陪她。”</p><p class="ql-block">后来,无线电厂完全不能正常运转了,周就联系原无线电厂在深圳工作的杨,到杨工作的某玩具厂去工作。由于周的表现很突出,玩具厂老板给周的待遇比较高,连往来的飞机票都可以随时报销。但周有更高追求,他熟悉了深圳的情况和市场需求后,就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软件公司,在90年代中期就年入千万,功成名就。</p><p class="ql-block">听原同寝室的小赵讲,周之前那个化四院的女朋友后来得了癫痫病,但她的母亲知道周现在发达了,仍逼着女儿去找周。周反问她母亲:“她都这样了,你们现在想起我了?”那位母亲说:“她没有病,她是想你才这样的。”母女俩前倨后恭,周当时心里一定会有如昔日苏秦所叹:“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吾今日乃知富贵之不可少也!”男儿当自强岂是口号!</p><p class="ql-block">上文提到先期到深圳工作的杨,是武汉黄陂人,出生于1968年,其父曾是黄陂一中的老师。杨成绩优异,当年读的是北京大学,学的是地球物理专业,不知何故分到了无线电厂。</p><p class="ql-block">杨也是进的六车间,初来乍到,车间主任让他从基础做起——把元器件插到电路板(PCB)上,以便焊接。北大毕业的杨思维活跃,当初在学校时就参加了诸于武术、书法等协会。在车间插元件这种简单工作上,他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构思制作了一个简易的装置,可以成倍提高插板焊接效率。</p><p class="ql-block">但,车间主任不这样看。一次开会,车间主任借题发挥批评说:“某些人,自以为名牌大学毕业,眼高手低,做事不踏实……”从此,车间主任处处暗中打压杨,并想方设法挤兑他。杨怎不知?!忍无可忍下杨离开了六车间,承包了厂附近劳动服务中心的一楼门面,和一个叫“东”的年龄相仿的同事合伙经营副食生意。</p><p class="ql-block">为了张罗生意,杨把他在黄陂老家已退休的父亲也叫了过来帮忙看店。他们生意一度非常好,但好景不长。合伙人有个不良嗜好,喜欢抹牌赌博。杨找东要资金进货时,东却把钱都输了,于是两个人发生了口角。</p><p class="ql-block">原以为吵吵闹闹两个人分道扬镳也就罢了,没想到有一日,东到外面叫了一帮狐朋狗友过来,把杨饱揍了一顿。这还不算,因为东是家属子弟,家里在单位有些势力,他们从中作梗让单位不把门面租给杨,还警告杨,休想在附近一带做生意!</p><p class="ql-block">1992年初的时候,下岗这个词似乎还没有造出来,但杨无疑是下岗的先行者。想当年,考上北大,世人羡慕,弹冠相庆,何其盛也!看如今,命运多舛,何处容身?无人过问,何其衰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似乎有些“困于心,衡于虑”。</p><p class="ql-block">我看到杨早上很晚起床,泡一袋之前店里没有处理掉的方便面,匆匆吃上几口,就骑着自行车外出了。听别人讲,他这是在外面找工作。但那时的武汉,好的国营单位不在社会上招人,好的私营企业好像还没有成气候,同时也不像现在手机,网络等信息发达,找个像样的工作谈何容易!</p><p class="ql-block">何去何从?杨彷徨了。等到静下心来,良久,他想到了他在广东的同学。何不借联络同学情感顺便探探南方的就业行情呢?于是照着当年毕业纪念册上的联系方式,他给同学写了一封信,问候对方近况后,委婉地谈到自己的处境及想去深圳碰碰运气的意图。</p><p class="ql-block">同学接到信后,很快热情洋溢地给他回了信,表示理解他的处境并愿意在其来深圳后提供生活及信息上的帮助。杨收到同学回信,热泪盈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天无绝人之路,一道实数范围内无解的方程式,因为扩大了定义域而看到了解出的曙光。</p><p class="ql-block">于是,杨问道入粤,去了深圳,在一家玩具厂工作。老板很赏识他,而他也拿出龙归大海的万丈豪情去工作。此外,他还留心产品的工艺技术以及这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行情,为自己今后创业准备粮草,弹药。</p><p class="ql-block">机缘巧合加之目光敏锐,头脑灵活,杨很快找到了机会,开起了自己的工厂并不断发展壮大,后来业务做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如今,他资产过亿,长年奔走于国内国外。对杨来说,赚钱并不是全部,他要实现和找回过去期待的及被人否定的自我价值和人格尊严。</p><p class="ql-block">杨的经历,可以用明·冯梦龙在《智囊补》自序中的话来总结:在特定环境下,即便是聪明的人也会在一段时间内陷入困境,但他最终一定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走出困境。</p><p class="ql-block">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也不能期盼自己人生每个时期总是交上好运,人生就是战场,需要我们自己做出判断与决策。我们面临困境时,需要自己去打开局面,我们要成为这个战场的军事家。</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军事家不可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