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大学生活就像我从深山背后的老家带来的迎春花一样拥抱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多灾多难的母校曾叫《国立河南大学》。因种种原因,她被肢解了。多个系被调往湖北、江西等外省院校,农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医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医学院》并于五七——五八年迁往省会郑州。剩余的中文、数理等系合并称《河南师范学院》。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学科的增加,范围的扩大,一九八四年恢复《河南大学》的校名。</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六年夏考入《河南师范学院》。这是学生证上的照片(时年十八周岁)。</p> <p class="ql-block">陕高毕业后一起考入位于开封高校的同届同学。考入《河南农学院》(位于禹王台)的有刘正铎等同学,考入《河南医学院》(位于和师范学院同一个大院里,我们班住的是丁四排、丁五排住的就是医学院的同学)的有苏瑞宝等同学,考入《河南师范学院》的有中文系的吕致安(右起站立的第三人)和历史系的武闷喜等同学。</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七年四月,学校放春假三天。我们十二班的部分同学一起出游。这是走在大礼堂前的大路上。</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前东南边合影(最右边的是吕致安)。</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前左边台阶上合影(左边最高站的是吕致安)。</p> <p class="ql-block">铁塔前合影。左起:后排-孙邦显、赵继章、连文科、龙熹祖、于志军、冯广纪,前排-能伯勤、周治岐、吕致安</p> <p class="ql-block">六号楼前合影。左起:前排-徐达明、冯广纪、龙熹祖、连文科,中排-于志军(坐在台阶上)、孙邦显(戴帽子露半个脸)、吕致安,后排-站立者周治岐、另一人不知道是谁。</p> <p class="ql-block">七号楼东门外。左起:吕致安、张杰(蹲着)、徐达明(蹲着)、吴觉民、能伯勤、连文科、崔灿斗、吉淑琴(蹲着)、赵继章、认不清了、张应川、张赢、认不清了、张豫林、付曾禄(蹲着)、于志军(蹲着)、坐在地上的认不清了、最右边的是皇甫纪武、还有三人认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龙亭前乘小舟游湖。</p> <p class="ql-block">龙亭前乘小舟游湖。前-吕致安,中间左吉淑琴、右沈夫星,后张一麟。</p> <p class="ql-block">龙亭上,东边护栏里。左起:张一麟、吕致安、张炳勋、赵继章、张豫林。</p> <p class="ql-block">学校用的笔记本。</p> <p class="ql-block">课堂笔记。</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九年春,太行山开矿留影。胸前有个《为1070奋斗》纪念章(党和国家提出为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而奋斗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开矿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九年十月在三门峡湖滨车站为三门峡大坝转运钢材、水泥等物资留影。右起:前排-吴觉民、黄培需、柴玉璋、吕致安、齐树德、工人刘宝德,后排-陈振兰、另两名工人记不得姓名了。</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零年春,在师院附中实习时院党委书记韩倩之看望实习的同学们。面对镜头看见脸的人是:右起-缪国瑞、吕致安、韩书记、徐达明、看见侧面戴帽子、耳朵、眼镜的同学可能是张豫林。</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零年八月龙亭上合影。左起:付曾禄、张相园、吕致安、缪国瑞。</p> <p class="ql-block">龙亭前湖边上合影留念。左起:张相园、缪国瑞、付曾禄、吕致安。</p> <p class="ql-block">六班(原来十二班取消,调整了几位同学改为六班)同学毕业照。左起:后排-张杰、田维福、郭天锡、何毅然、张应川、孙邦显、吴觉民、黄培需、朱德民、周治岐、沈夫星、吕致安,中排-皇甫纪武、张心明、齐树德、李燿群、尚主任、付书记、赵怀让、缪国瑞、徐达明、牛广居,前排-付曾禄、崔灿斗、能伯勤、刘承纪、陈振兰、柴玉璋、张相园、张炳勋、闫超民。缺少二人:张豫林、刘艳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零一二年九月,《河南大学》百年校庆时一九五六级到校的同学欢聚一堂留影纪念。第三排左起第五人吕致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