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偏爱梅花

默丽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为什么偏爱梅花</p><p class="ql-block">王一</p><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20日14:35 来源:解放日报</p><p class="ql-block">原标题:毛泽东为什么偏爱梅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人都有衬托自身情趣和品格的心爱之物,如仙风道骨的李白爱酒,慷慨悲壮的辛弃疾爱剑,淡泊闲逸的陶渊明爱菊。</p><p class="ql-block">一代伟人毛泽东则对梅花情有独钟。他一生恋梅、惜梅、品梅、咏梅,与梅花结下了不解情缘。</p><p class="ql-block">日日起居见梅花</p><p class="ql-block">宋代王观《江城梅花》有“年年江上见寒梅”之句,对毛泽东来说,应是“日日起居见梅花”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寓所旁有几株挺拔的红梅,丰而不盈,约而不浮。北京在旧时因天寒不能露地栽梅,爱梅的乾隆皇帝在紫禁城里露地栽培梅花时,还要设毡棚护之。中南海在故宫旁,却有百年树龄的梅花,而且苍劲挺拔,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百忙之中,毛泽东总会抽空赏梅,他尤其喜欢在雪天赏梅。他曾说雪中赏梅能从中领略到梅花傲霜斗雪、劲节挺立的风姿,还写出了“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诗句。</p><p class="ql-block">除了中南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武汉东湖,东湖梅岭一号是毛泽东在武汉的住所。毛泽东对这座以“梅”命名的客舍情有独钟。每次要去湖北的时候,他总要对身边人说:到武汉去,还住梅岭。“梅岭”这个名称充满诗意,虽并非梅树成林;但下榻梅岭,也似乎终日与梅为伴,高洁而清香。</p><p class="ql-block">自然界的梅花毕竟有开有落,不可能天天见到,而毛泽东日常生活用品上所装饰的梅花却整天陪伴着他。</p><p class="ql-block">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和展出的毛泽东遗物中,有200来件生活用瓷,包括碗碟、茶杯、笔筒、烟灰缸等,大多数都装饰着他喜爱的梅花图案。除了生活用瓷,连地毯、桌布、手帕等物,毛泽东也偏爱梅花图案。他的遗物中,有一块点缀着梅花图案的墨绿色地毯,现用于韶山纪念馆中南海丰泽园复原陈列室。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梅花地毯,据说亦为毛泽东所赠。</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用的瓷器是景德镇生产的建国瓷,上面装饰着山水图案。1965年初,考虑到这批瓷器的工艺式样均已陈旧,中央办公厅一组与景德镇联系,为毛泽东制作一套新的日用瓷器。在商定制作方案时,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要求厂方在制作时将餐具印上梅花图案。</p><p class="ql-block">这一年8月,汪东兴、吴旭君等工作人员受毛泽东派遣去江西上饶参加社教工作。次年1月社教结束后,他们顺道参观景德镇,并将当初预订的瓷器带回了北京。当新制作的瓷碗、瓷碟第一次摆上餐桌,毛泽东深感意外。碗、碟内外粉红色的腊梅花栩栩如生,明艳动人。他非常喜爱这样的双面梅花碗。</p><p class="ql-block">赞比亚前总统肯尼思·卡翁达曾于1967年和1974年两次访问中国。第二次来华访问时,卡翁达向毛泽东赠送了铜制茶具。毛泽东微微一笑,表示致谢,然后指着茶几上的高白釉“红梅”茶杯说:“我习惯了用它喝水。”这时,卡翁达总统才关注到面前的高白釉。茶杯正面和茶碟,均绘有一株红梅,仿佛迎着漫天风雪盛开着。卡翁达端起茶杯仔细端详,称赞不已。毛主席说:“我的虽好,但一摔就碎;你的虽然沉,但耐摔。咱们各有千秋。”</p><p class="ql-block">一日三找咏梅诗</p><p class="ql-block">1961年,对中国来说,可算是个多事之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所以他要再读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p><p class="ql-block">当年11月6日上午,毛泽东接连三次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请他找咏梅的诗词。第一次是早上6点,信中说:“请找宋人林逋(后人称为和靖先生)的诗文给我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则更好。”林逋隐居杭州西湖,终身不仕,以赏梅养鹤自娱,羡煞后世钟情自然、追求自由的人们,以致明朝的袁中郎说:“孤山处士,妻梅子鹤,是世间第一便宜人。”林逋的诗作大都反映其隐逸生活和闲适的心情,尤以咏梅著称,风格幽静淡远,艺术性很高。其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读书人所熟知。因毛泽东爱梅,所以他对林逋心仪已久。</p><p class="ql-block">田家英很快将林逋的诗文找到并及时呈送给毛泽东。毛泽东马上翻阅了其中有关咏梅的诗。</p><p class="ql-block">上午8点半,毛泽东又给田家英一信:“有一首七言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更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了,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中没有,请你再查一下。”</p><p class="ql-block">信转出之后,毛泽东仍在搜索记忆:“何时何人写的?”很快,他又给田家英追加一信:“家英同志:我记起来了,是否是清人高士奇写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后四句忘记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末署时间是“六日八时”,这“八时”可能是“九时”的笔误,因上一信署的时间是“八时半”。</p><p class="ql-block">也就在这一天,毛泽东挥毫作书,写下了信中说的这首诗,《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影印了他书写的这首诗的墨迹。</p><p class="ql-block">他写梅花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段日子里,毛泽东较为集中地读了不少诗人咏梅的诗词。南宋诗人陆游平生爱梅,写咏梅的诗词在百首以上,其中最有名的是《卜算子·咏梅》一词:</p><p class="ql-block">驿外断桥边,</p><p class="ql-block">寂寞开无主。</p><p class="ql-block">已是黄昏独自愁,</p><p class="ql-block">更著风和雨。</p><p class="ql-block">无意苦争春,</p><p class="ql-block">一任群芳妒。</p><p class="ql-block">零落成泥碾作尘,</p><p class="ql-block">只有香如故。</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读了这首词后,萌发了“反其意而用之”的创作构思,于1961年11月在广州写下初稿,12月回到北京后,经修改个别字句后写出了著名的词作《卜算子·咏梅》:</p><p class="ql-block">风雨送春归,</p><p class="ql-block">飞雪迎春到。</p><p class="ql-block">已是悬崖百丈冰,</p><p class="ql-block">犹有花枝俏。</p><p class="ql-block">俏也不争春,</p><p class="ql-block">只把春来报。</p><p class="ql-block">待到山花烂漫时,</p><p class="ql-block">她在丛中笑。</p><p class="ql-block">1961年12月27日,毛泽东把这首词作为文件批给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人们看,并将陆游原词附后,且加注说明: “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而作此词。”</p><p class="ql-block">十几天后,毛泽东写信给康生:“近作咏梅词一首,是反修正主义的,寄上请一阅。并请送沫若一阅。外附陆游咏梅词一首。末尾的说明是我作的,我想是这样的。究竟此词何年所作,主题是什么,尚有待于考证。我不过望文生义说几句罢了。”</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在《待到山花烂漫时》一文中说:“我们的处境好像很困难,很孤立,不从本质上来看问题的人便容易动摇。主席写出了这首词来鼓励大家,意思就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着,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害怕寒冷的梅花。”</p><p class="ql-block">1963年12月,《咏梅》公开发表时,毛泽东在词前写有小序云:“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已是悬崖百丈冰”句中的“百丈冰”原为“万丈冰”。“犹有花枝俏”句中的“犹有”原为“独有”。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但借梅咏梅,而且治学态度也很严谨。</p><p class="ql-block">梅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与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梅花形象相比,有相同之处,如梅的芬芳、高洁,梅的斗雪傲霜等品格;但更多的是它的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林逋《山园小梅》笔下的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它是隐士林逋不趋荣利、趣向博远的思想性格的自我写照。陆游《卜算子·咏梅》抒发了他孤独寂寞的心情和芳洁远大的志向。陆游一生立志抗金,收复失地;但屡遭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于是,只好把自己寂寞的心情凝聚于孤傲的梅花形象上。而毛泽东诗词里的梅花形象与众不同。无论是创作于1961年12月的《卜算子·咏梅》,还是1962年12月的 《七律冬云》,梅花被赋予了挺立风雪的俏丽形象、乐观的态度、独特的性格和惊人的气度,创出一种新的气象与景观,令人耳目一新、欢欣鼓舞。</p><p class="ql-block">一曲《红梅赞》伴多年</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不仅写梅、赏梅,而且还非常喜欢“听梅”。《红梅赞》这首歌伴他多年,饭前会后,或是在舞会上,他总是要点播一下 《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首歌唱出了梅花的高洁,也唱出了革命者的风骨。在1962年中南海的一次舞会上,毛泽东还特意与《红梅赞》的词作者见面,表达他对歌词的喜爱。</p><p class="ql-block">1962年2月,毛泽东的大儿媳、干女儿刘松林在毛岸英牺牲12年后,与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结为夫妻。毛泽东把他刚刚修订好的 《咏梅》一词,亲手书写了一幅中堂,送给他们作为新婚贺礼。这幅墨宝,浓缩了毛泽东对晚辈深深的祝福和无限的期望。</p><p class="ql-block">人至暮年,疾病缠身,毛泽东感到“知音杳渺,不胜高寒”。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喜欢欣赏配乐古诗词,来排遣孤独。在诸多唐诗宋词中,他最喜欢听宋朝诗人洪皓的 《江梅引·忆江梅》和岳飞的《满江红》,用以寄托对历史沧桑的感喟,但更多的是表现他与病魔抗争的勇气,与生命极限、历史局限挑战的激越情怀。这使人联想到《文心雕龙》中的名言:“写景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时过境迁,境随心换,同样是梅花,在不同的年龄段和历史时期,给予了毛泽东以不同的感受和慰藉。</p><p class="ql-block">(王一 综合自 《人民日报》、《党史天地》、《党史信息报》、《党史博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