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市”门前街”的缘起 ——乐清西乡之地名考二

乐清郑文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柳市,最早记载见之于北宋左丞相王存的《元丰九域志》:“乐清,州东北一百里,六乡,柳市、封市二镇,天富一盐监,有雁荡山、芙蓉山、大江。”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从公元1078年到1085年。据同时代的《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六之9)记载:“温州旧在城及瑞安、永安、平阳县、前仓(今钱仓)、柳市镇六务,岁两万两千一百四贯。熙宁十年(1077),在城:两万五千三百九十一贯六文;瑞安场:六千两百八十七贯;永安场:四千七百三贯九百九十九文;平阳场:两千四十一贯两百三十四文;前仓场:一千五百十二贯一百三十文;乐清场:两千四十九贯七百九十四文。”从前后行文来看,柳市镇即乐清场。《温州日报》2003年6月28日发表俞光的《宋时温州佳酿浓香醉人》则说:“北宋中期,东京(洛阳)岁造曲买于酒户,每岁旧474645贯,而温州旧城及永安,乐清、平阳、瑞安县,柳市、前仓镇七务,岁50748贯,温州为当时的首都东京10·7%;至熙宁十年(1077),东京是355804贯,买报12783贯,合计81309,是东京的22·9%,温州相对于东京的比重提高了一倍多,绝对额近四分之一,可见当时温州的酿造业相当发达。”可能是因为《宋会要辑稿》后文将柳市镇记载成了乐清场,俞光将六务加了“乐清”成了七务,其实应该就是指柳市。无论七务还是六务,这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柳市在北宋时是个产粮区、农业大镇,因为酿造必须得需大量的粮食。柳市又依山靠海,是渔业海产品的集散地,因此成了北宋国家收缴税赋机构“务”入驻温州地区的首选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宋代一贯铜钱就是一千文的铜钱。一文铜钱就可以买一个包子馒头。现在一个包子馒头大约1.5元人民币。所以一贯铜钱合约人民币1500元。柳市镇(乐清场)的两千四十九贯七百九十四文,放到现在就是307万4691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但其真正的购买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比现在的人民币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据历史记载当时的首都开封这个城市在北宋曾多次拆迁,元丰六年(1083年)又搞了一次。这一次是开封的外城向外拓展,要占用120户民房。为此,开封府推官祖无颇起草了中国第一部拆迁补偿条例,并获得了宋神宗的签字批准。根据条例规定,政府对拆迁户进行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一份祖无颇写给宋神宗的报告显示,经过与拆迁户的协商,后者大部分同意货币补偿的方式。于是这年六月,开封府拆迁户120家,获得补偿“二万六百贯”,平均每户能领171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71贯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按照当时的物价标准,可以在开封购买11间房子。以此计算,熙宁十年(1077)柳市镇务上交的税赋就可以在北宋首都开封城购买差不多132间房子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元丰九域记》内页关于柳市记载的影印件,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网载《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六之9)影印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柳市做为一个村,宋元明清归属长安乡(旧名章安里,公元1110年因避县令太史璋讳,而改),见之于历代县志,其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横街。修编于1418年的《永乐乐清县志》记载:“柳市,去县西三十里,在长安乡。”“柳市街、联桂坊(以宋翁敏之兄弟登建炎第,故名),已上俱在长安乡八都。”此说翁氏兄弟登建炎(1127——1130年)第,误,时间上没有这么早,因为最早登第的翁忱(字诚之,翁敏之从弟)是淳熙五年(1178)进士。又记载“柳市山去县西二十五里,在长安乡,以村为名。”原来龙岗山古名柳市山。有网文传,明《隆庆乐清县志》载:柳市地处长山独龙岗,水边岸头杨柳成荫,镇上有文桥、龙首桥,两桥之间有一棵千年大柳树,乡人多聚树下贸易,逐成集市。这个说法查无根据,隆庆县志并无此记载。且龙首桥也不在独龙岗旁,而在如今柳市一小北面东庄河的两棵大榕树之间。</span></p> <p class="ql-block">《永乐乐清县志》记载的西乡“里”名(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到宋淳熙(1174——1189)初年,翁敏之创办图南书院“聚族里而教之”,翁氏家族接二连三中进士,南宋朝廷特许建“崇儒里”,郡守题字“联桂坊”。柳市由一个里变成了两个:柳市里和崇儒里。崇儒里在今横街一带,除此以外的地方就成了柳市里。翁敏之从弟翁安之中了文进士,翁岩寿中了武进士,嘉熙二年(1238)后相继建了文桥(即西头桥)和武桥(即东头桥,今后街大桥),柳市开始向南发展,这才有了现在的前街村和后街村的雏形。顺便说一下,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就是崇儒里人,是翁慥(字兰慥)的长子,翁敏之从侄,族中兄弟排行第十,故称“翁十”,有一说翁卷是迁乐第十世而称,显系错误。四灵之一的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有诗《暮春书怀寄翁十》,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徐</span>照(?—112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诗《</span>怀赵紫芝翁灵舒》:“紫芝别我天台去,翁十深山自结茅。但见春愁随日长,不知庭叶蔽禽巢。”同时代的张弋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送翁十赴举</span>》:“今年科诏下,颇亦动山情。丹灶留云守,书装冒热行。卜知三命胜,业擅一经明。倘赴琼林宴,能诗旧有声。”就是写给翁卷的。其弟翁永年(1177—1269,翁慥有三子,此其次,小子翁仿早亡),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排行第十四,人称“翁十四”。虽然后来翁永年举族迁居淡溪埭头,但可以肯定在中进士之前就生活于柳市,是从图南书院中读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永乐乐清县志》记载的西乡“里”名(二)</p><p class="ql-block">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乐清永乐县志》卷六桥梁篇中,可以看出当年柳市的规模:“峡门桥去县西一十三里,在永康乡一都,通柳市路。”“河岙桥去县西二十二里,在永康乡一都,通八都柳市。”“后洋桥即柳市桥,去县西三十五里,在长安乡八都,通一都。赵庄桥去县西三十五里,在长安乡八都,通东头桥。东头桥去县西四十五里,在长安乡八都通柳市。西头桥去县西二十五里,在长安乡八都,通屿岙桥。”“西金桥去县西三十里,在长安乡八都,通柳市。”清明节扫祭祖先坟墓,看见我高祖的墓碑上刻着:“清 八都四 柳市村”,落款是民国十年(公元1921)。而我1986年曾在柳市镇木山后村驻过,山上有墓碑刻着墓主的住址“清 八都二 雾山下村”。柳市话中的“雾”就读如“暮”,说“雾露”听来就是“暮露”,因“暮”笔划多,又简化成“木”,雾山下村后来就简化雅称为“木山后村”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永乐年间狭义的柳市就是现在后街村的横街。到清光绪辛丑年(公元1901年)冬修成的《乐清县志》,我们看看是怎样记载柳市的:长安乡共有四个都,其中“八都旧十图,今二图。……二图:柳市(周行己迁居柳市诗词)(章元梅访柳市西小隐诗词) 新桥 仁宕 楼下 排岩头 山后。”而广义的柳市就从横径(当时属一都,今柳市镇龙泾村,即原方斗岩村)边一直到南,与新桥、仁宕交界了。这说明在清光绪年间柳市还是一个村,没有前、后街之分。</span></p> <p class="ql-block">  周行己(1067-1125)字恭叔,世称浮沚先生,是永嘉学派开山祖师。祖籍瑞安县芳山乡文周湾(今属瑞安市湖岭镇),政和七年(1117)暂时代理乐清县令,未几寓居柳市横街。章元梅又名<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玄应,字</span>德和,明代名臣章纶(1413——1483)从子,授江西湖口县令。从两人的诗词可以看出,虽然一在北宋一在明代,相隔300余年,但描述的是同一个地方——横街。章元梅诗还点出就是西头桥一带,《访柳市西小隐诗》:柳市西头访隐翁,草堂遥与市桥通,野塘流水渔蓑雨,村店斜阳酒旆风,玩易乾坤高枕外,著书岁月闭门中,何当柱杖听莺去,共醉春花烂漫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所谓“门前街”就是柳市街“门前”的街,柳市的“门前学堂”创建于光绪廿七年(1901),同年冬《光绪乐清县志》编成,第二年扩大校舍,改名为“西乡高等小学堂”。在1924年8月的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名录中有一条记载:“张致远,字宁静,28岁,籍贯浙江乐清,永久通讯地址:浙江乐清柳市街张永吉布店转,步科第二队 。”张永吉,原籍永嘉,挑担来柳市卖布,遂定居经营布店,其老宅当时是全柳市第一座三层楼,宅南小巷后来就叫“永吉巷”,三层楼、永吉巷至今依然。张致远(1896——?)是他的长孙,从这条记载也可看出,到1924年的8月柳市还没有前、后街之分,就叫“柳市街”。记得小时候,柳市街的地面是铺青砖的,到今天的团结路口和教育路口的南面才铺大石条,这一段铺大石条的就叫“门前街”,即柳市街门前的街。柳市一小的起名“门前学堂”肯定迟于街名,“门前街”的称呼1901年前在广大群众中早就叫开了,只不过不见经传罢了,县志稍编于前更不可能记载。我想这也许就是“前街村”村名的缘起,有了前街村,为便于区别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后街村”,两者成为行政村则应该是民国后期的事了。</span></p> <p class="ql-block">《光绪乐清县志》记载的西乡“里”名</p><p class="ql-block"> 《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计20册、755页,其中有地图349幅,道里记18900余条,集全省水陆交通之大成。 此书编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主编宗源瀚,上元(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会同中书黄炳堂、大令胡文渊,并集中测绘人员百余人,分历78厅县,全面考察各地山川、河流、城邑、道路,历时3年,绘制图稿3000余幅,底册近千册,置12大箱。后又悉心考订,认真编绘,各厅县交界之水道陆路,地址山名,均衔接贯穿、尽归划一,故分之为各厅县之图,合之可成全省总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编撰于1890年至1894年、修订于民国四年(1915),《光绪乐清县志》竣工于1901年,都在光绪年间。根据《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的乐清县五里方图,图上明确标有许多村名,这说明《光绪乐清县志》里记载的“图”下是有村的,但柳市只注明“柳市镇”,也没有前、后街之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综上所述,在宋元明清时期直到民国,柳市都没有前、后街之分,到1901年“门前学堂”的建立,才在这个时间前后出现“门前街”的说法,至于设立行政村则肯定是1924年8月或者更以后的事了。</span>(郑源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