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敦煌有一股神韵。这神韵来自炎黄祖先,也来自五千年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在茫茫沙漠戈壁包围之中,敦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绿洲之中。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交汇处,南有祁连山,北有马鬃山,东西方向便是戈壁和大沙漠。这沙漠中的绿洲,蕴含着闪光的、震惊世界的艺术宝藏!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2000多身彩塑佛像,荟萃了1000多年前古代艺术之精华。</p><p class="ql-block"> 然而,使世人不可思议,也无法理解的是,在这样一片戈壁和沙漠之中,竟孕育了敦煌,这一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而这一文明恰恰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敦煌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一方面,她继承、发展和延续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艺术的辉煌,另一方面,她又是中西方历史、文化与艺术相互撞击,吸收而结合的结果。从她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复杂的历史进程和充满传奇的色彩中,我们可以发现,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艺术,既是其历史、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亦是其作为古代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交流、汇合、扩散地的必然结果。尽望阳关、玉门关、长城、烽燧、白马塔等一座座古代遗迹,愈发显示其逾越千年黄沙漫漫,静观历史沧桑,仍显示昔日之辉煌,远眺鸣沙山,月牙泉、三危山等大漠风光则更可感受到这里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大漠》</p><p class="ql-block"> 大漠浩瀚生紫烟,千里黄沙洒人间。</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驼铃响,风沙漫卷到阳关。</p> <p class="ql-block"> 提起大漠,人们就会想起古代边关争杀的战场。“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大沙漠里风尘滚滚日色昏暗,将士们半卷红旗离营夜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这千古绝句,描写了大沙漠辽阔与悲壮的景象。怀揣着这种心情,我来到敦煌,来到沙漠。</p><p class="ql-block"> 在沙漠里行走是困难的,因为沙漠中没有路。远远看到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如果你顺着脚印走,是不行的,被人踩过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印,去走一条新路。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磕碰,只是柔柔的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较劲越迈不开步子,把脚放松了,与沙子磨砺,反而走出自己美丽的脚印。我朝着眼前的沙山山顶爬去,沙山好像也在跟你开玩笑,你爬多少它就高多少,像儿时的追月。我慢慢爬,不再理会那山顶有多高,回头往下看,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系在脚下。</p><p class="ql-block"> 爬着,爬着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开阔,我爬到了山顶。虽然是冬日,但太阳还十分灿烂,无与伦比的沙山在阳光照耀下是那样完美。光与影以最笔直的线条把沙山分割着,金黄和黛赭都纯洁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使大漠更加雄奇,又那么梦幻。日夜风,把山脊、山坡吹成波浪,那是极其平坦的波,没有一丝涟漪。此时,心情非常畅快,看到天地之间是这样明快,色彩单纯到非常的圣洁,大漠的韵味得到了极致。为什么历代僧人、俗民、诗人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宣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己融入大漠之中,心中畅想起来天乐般的梵音。</p> <p class="ql-block"> 《月牙泉》</p><p class="ql-block"> 月牙泉畔鸣沙山,大漠深处一清泉。</p><p class="ql-block"> 千里之行寻甘露,狂喜醉卧在泉边。</p> <p class="ql-block"> 和我一起来的同伴看我如此高兴,拍了一下我的肩头,手指山下让我看去。我醒盹过来,放眼望去,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月牙泉”我高兴地大声惊呼着,在沙山上动情地跳了起来。随即把脚一伸,忘记了一切,忘记了危险,就从沙山上滑了下来。其实也打了好几个滚,还不错我控制住了平衡,还没有摔个人仰马翻。滑到山下,我来不及多想有没有摔坏,急忙向清泉奔去。一湾清泉不大,月牙形状,水面结着冰,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水边的芦苇荡已经枯黄,从芦苇荡中扑棱棱飞出两只水鸟,真不知道它们如何飞越关山,找到这里。水边有一座寺庙,掩映在大树之中,不少大树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年的高龄。</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月牙泉”边,看着这一湾清泉,不知道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它的美。天公造化,把像少女一样的一湾清泉,安安静静地放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它有富春江的美,趵突泉的美,它的清澈和宁谧,它的纤瘦和婉约,给这大漠更增添了十足的美。漫天的飞沙,没有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没有把它吸干;战乱和强盗的足迹,没有把它污浊。更印证了月牙泉的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p><p class="ql-block"> 茫茫大漠,涓涓清泉,于世无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泉,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缘,让人神醉情驰。是呀,人生、世界、历史莫不过如此。给浮躁以宁静,给冲动以清平,给高贵以平实,给粗犷以细腻。只有这样,人生才有绚丽,世界才有多姿,历史才有风韵。</p><p class="ql-block"> 我回首相望,刚才爬过的沙山叫鸣沙山,眼前的泉,为月牙泉。正可谓:“天光星影一泉涵,新绿盈盈映远山。不是驼铃摇细月,应疑水色是江南。”泉水湛绿,沙漠粲然——天下奇观。</p> <p class="ql-block"> 《圣地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丝路花雨飞天梦,反弹琵琶舞翩跹。</p><p class="ql-block"> 葡萄美酒夜光杯,莫高石窟瑰宝艳。</p> <p class="ql-block"> 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我站在这石窟之下,看着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的石窟,耳边好像响起古代时期工匠们斧凿石窟的叮当声。在这茫茫沙原之地,公元三三六年,乐樽和尚看到眼前三危山的金光和和背后的五彩晚霞交相辉映。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如现万佛。他有所憬悟,庄重跪地,发誓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之成为真正的圣地。在他的第一石窟的开工,在他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了出来。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祈福,全都凿进了这座陡坡。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轰轰烈烈地站着,变得那样神秘幽静,而又安详洒脱。</p><p class="ql-block"> 直至今日,莫高窟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窟中的彩色佛像和飞天壁画成为世界瑰宝。在莫高窟参观,一种历史的重压感抹不去,挥之不掉。莫高窟可以成为佛教艺术殿堂,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它是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活着的一千多年的生命,是一代代艺术家为莫高窟的艺术献身。虽然有王道士,把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让外国冒险家一箱箱运走,是那个时候的国家积弱积贫所造成。但莫高窟的辉煌,莫高窟的佛教艺术圣殿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在莫高属这个形象万干的大画廊里,最值得提的当属飞天了。飞天也叫香间神,她们的职能是以歌舞、散花来侍奉佛,同时能散发出奇妙的香味,在莫高窟492个洞窟中,飞天总计有4500多个,大约有2米多长、小的仅几公分,这些飞天自由自在地飞翔,莫高窟的壁画,从佛龛内壁、窟顶、四壁到甬道,到处都有飞天的踪迹,有的手捧花蕾,直冲云;有的横跨长空,势若流星;有的舒缓下落,洒下鲜花;有的悠闲翱游,旁若无人。飞天寄托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道求,也体现了一种美的韵律。这使人想起李自的诗句:“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佛升天行。"</p><p class="ql-block"> 敦煌飞天是郭煌艺术的标志,是莫高窟艺术的象征。作为壁画中种优美的艺术造型,从艺术形象上说,她不是一种立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各种文化的复合体,敦煌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飞越了十几个朝代,历时千余年。</p> <p class="ql-block"> 《东方城堡嘉峪关》</p><p class="ql-block"> 大漠漫漫嘉峪关,征战疆场人未还。</p><p class="ql-block"> 古道依旧夕阳红,广袤西域丝路牵。</p> <p class="ql-block"> 当我来到一望无际的浩瀚沙漠,一座威严的古代关城映入眼帘,这就是被人们誉为东方城堡的嘉峪关。</p><p class="ql-block"> 登临观楼,依栏眺望,祁连山脉雪山与彩云交融,与红日相映,更显绚丽多姿,山下长城犹如巨龙游弋于茫茫戈壁,极目远望那无边无际的沙海,更觉气象万千。 </p><p class="ql-block"> 站在嘉峪关的城楼上,我仿佛听到了张骞曾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缓缓西行的驼铃声,还有那征战边关将士的厮杀声,这一刻是永恒的,永远镌刻在历史之中。</p><p class="ql-block"> 古时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出了嘉峪关,就是茫茫戈壁,告别了中原故土,进入蛮荒之地。王维的著名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描写了当时阳关之地的凄凉。现在嘉峪关成为人们游览的一个景点,但阳关道上这个关隘的作用是永不能磨灭的。</p><p class="ql-block"> 明代诗人这样写道:“烟笼嘉峪碧空晓,影佛昆仑万里遥。暖气常浮春不老,寒光欲散雪初消。西收远岫和云湿,风度疏林带雾飘。最是晚来闲望处,夕阳山外锁龙腰。”</p> <p class="ql-block"> 这次敦煌之行,美是无以伦比的,我被敦煌神韵所感召,被敦煌之美所陶醉。</p> <p class="ql-block">以文养心,以诗明志。谢谢您的关注,点击头像可以看到更多美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