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札记话电影

赵应书多彩贵州

<p class="ql-block">秋日札记·话电影</p><p class="ql-block">和媳妇讨论说,两人在一起,有时难免会有争执,当有争执时,我们应学会包容和忍让,决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有争执。有两条底线不能突破,一是不能开黄腔,二决不能动手。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有爱而又温暖的童年和少年,童年和少年深深影响着人的一生,生活的记忆深刻。人的身体各个部分都有它应有的功能,嘴要说好话,手要做好事。媳妇说管好嘴,迈开腿,身体才能健康。</p><p class="ql-block">童年的记忆中离不开电影,村寨的边上有许多废弃了的大房子,听说是以前三线建设时期四一部队公路五处留下的,整个拖长江沿线的开发是较早的,盘江煤电集团的火铺矿、老屋基选煤厂、山脚树矿、月亮田矿、土城矿等都建设于这时期。废弃的房子是当时四一部队参与建设这些矿时修建的,指挥部就设于土城付家寨。后来,我对三线建设有所了解,彭德怀等曾到过此。四一部队搬走后,许多的房子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二哥那时也上小学三四年级,我是他的小跟班。</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那时有放影队会走村转寨放露天电影,村民们早早听说后,会带着长凳去占位置尽量的往前排靠。二哥去哪都会跟着他去哪,四一部队公路五处搬走后留下的房子周边较宽,路边电影常在坝子上放,看电影的人较多,人山人海,拥挤不堪。</p><p class="ql-block">印象中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少林寺》,主角是一个叫觉远的小和尚。电影看完了,人们还舍不得离开,觉得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晚上,那个村寨放电影,周边方圆十里的四乡八邻都往放电影的村寨赶,如同赶集一般。后来,电影渐渐的转入室内放,开始卖票。有的人专门干起了放电影来营生。</p><p class="ql-block">电影风行一阵后,有了录相,后来录相也淘汰了,九十年代后,电视逐渐普及,从黑白到彩电,从立体到液晶电视,到电脑,现今一部小小的手机就融合了电视、电脑、手机的功能,真是一机在手,天下就有。时代发展真快。</p><p class="ql-block">我在外上学,从乡村到县里、市里上学后,条件好的同学,周末就会去看,那时叫镭射吧!</p><p class="ql-block">后来,在贵阳和昆明都会看到电影院,有时朋友们都会约了去,我好像感觉没多大意思,觉得浪费时间。看电视、电影基本看一个开头就知结尾,朋友们说在电影院看电影,主要是看气氛。</p><p class="ql-block">随着知识的增长,我觉电影、电视真没什么稀奇的了,所有的故事都来源于编剧。但有些高校还开有影视专业,一些专家学者常会写些剧评。</p><p class="ql-block">我有一朋友在川大读博士,十年前大家都用新浪博客,他就常发一些影评,毕竟是专业人士,影评写得相当不错。</p><p class="ql-block">有一同乡名叫龙成鹏,他川大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昆明,前些年,周末晚上,常会组织一些朋友看电影,看了之后交流讨论写下影评。我和他熟悉,但一次没去看过。他是个才子,对历史和人类学有研究,现供职于云南省民委今日民族。</p><p class="ql-block">前些年,我常会和他说,龙哥有时间多写下故乡的人文吧。他也是个爱乡的人,但生存和工作是第一要紧的事。而县境的领导头子们那个管你文化不文化的哟,他们眼里只有煤,煤就是财,无煤不欢,煤就是发展的中心。我曾到过某县,一个宣传部长满口都是煤,遇到一个管文化的也是煤,有些后来真的霉了。</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电影风行神州,当时放电影的人家,大多子女不算太差。细思是有原因的,电影有文化及其思想普及的功能,有了这个教化传播的功能,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资源,社会平台。当时能掌握这些资源的人,多少也算是有文化的秀才了。在当时社会资源财富极其贫乏的时代,想想他们的家境在当时也是相对较好的。</p><p class="ql-block">多年了,我已经很少提笔写故乡。在我读书上初中时,就发现故乡是如此的汲汲无名,山水相映才能人文兴蔚,一个越发达的地方,人文地理也越发兴盛。以前,我会写一下关于故乡的人文地理,写了几篇煤老板,那煤老板及其子女觉得不得了,切,什么玩意儿。为富不仁者终昌不久。本想写下地方人文地理,启时代之新风,倡地方之人文,励地方之后进。后来觉得没必要,也就只字不提了。想想,还是写点故乡的题材留下来。一个地方,没有文化历史记叙的地方,一个地方的群体,没有文化历史的记忆,是可悲的。写不为别的,只因,我曾在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