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糗 糕</b></p><p class="ql-block">农历的七月下旬,本家贤侄的孩子要结婚。按照家乡的风俗,婚后第二天的早晨新郎新娘要“挪挪窝”,就是要有一户亲戚里道的人家在洞房后的一大早叫这对新人到家里吃一顿饭,家乡话叫“走泼水”。</p><p class="ql-block">老家在城里住的人虽然不少,但唯有我离孙子的婚房最近。所以,这项任务理所当然的得有我这当爷爷的来完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都小康了,各家各户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请三五个人在家吃顿饭那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由于离开家乡多年,我对于“走泼水”的程序知之甚少,“走泼水”之晨吃什么的问题倒是为难了我一下子。</p><p class="ql-block">一开始,侄媳妇说是随便一点,吃点面条什么的就行,那天还要早一点赶回老家上喜坟,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铺排。于是我就想光吃面条太随意,最差也得包点水饺,既好看,又好吃,还显得隆重一些。毕竟,结婚是人生大事,仪式感最重要。</p><p class="ql-block">虽然有了侄媳妇的交待,但是心里还是不很踏实,心想一定要把事做的周全一些,尽量按照家乡的风俗来。于是就又去问了大姐,大姐说,老家“走泼水”一般要炒些菜,让新人喝点酒,至于吃啥,也没有啥大讲究,水饺面条都行,糗糕吃也中。正好这时侄媳妇也传过话来说,老家的人们说“走泼水”那早晨,最好是吃糕。</p><p class="ql-block">老家传来的消息与大姐说的也算不谋而合。于是,便与妻商定,到那天把孙子和他的新媳妇叫过来——吃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糗糕,对于我来说,是喜欢做还喜欢吃的。糕饭香糯好吃,又有“求高”之意,乡下原来只有逢九月九、腊八日和老人过寿时才能吃的到,既吉祥,又喜庆。同时,现在糗糕也不麻烦,食材丰富,糗糕用的电压力锅也现成,倒是比包水饺要省劲的多。于是,就张罗着开始糗糕用的食材的筹备。</p><p class="ql-block">虽然,离孙子的婚期还有差不多一个星期,但妻却沉不住气了。周末一大早,便拉上我去小区旁边便民市场卖粮食的地方买糗糕用的黏米。市场上那卖粮食的摊子很大,十几米长二三十个铁桶里盛放着各式各样的粮食,我们沿着粮市来回走了好几趟,也没看到那大粒儿的黄黏米在哪里,总以为自己眼花了看不清楚,就问那女摊主糗糕用的黏米在哪里?女摊主说现在还没有黏米,因为新米还下不来,陈米不好保存还有点苦。女摊主的回答让我心头一紧,心想糟了,摊主的说法非常有道理,现在正是北方的小米新陈不接的季节,没有黏米咋糗糕呢?</p><p class="ql-block">心情怏怏的吃过早饭,妻说今天一定要买到黏米,再晚了就耽误到时候用了。我说,那到哪里去才能买到糗糕用的黏米呢?小城里只有两三家稍大点的超市,若是真像女摊主说的那样再买不到可怎么办?</p><p class="ql-block">头午一些琐事走不开,一吃过中午饭,顾不上例行的午睡时间就和妻子外出购米。考虑到是否停车方便的因素,就先上了SM商城。果然,卖粮食的斗子里,琳琅满目,大米小米各种豆类都有,可就是独独缺了糗糕用的大黄米。虽然货架上做八宝粥的食材有好几种,八宝粥和糕饭的做法、吃法、口感都差不多,但那是南方的食材,绝对没有家乡的糕饭有意义。</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买黏米无着,我们就确定再去银座广场。银座那边停车不方便,惟有步行过去。好在也不远。从SM 的地下停车场出来,阳光刺的眼睛都睁不开,汗水也瞬间布满了额头并顺着脖颈往下淌,这是刚刚还阴阴乎乎的天晴了么?不管那么多,先去银座,没有就再去新星,实在买不到,就只有用那南方的八宝粥了。</p><p class="ql-block">穿过马路和地下通道,快步走向银座商场。我们直奔粮食卖场,一眼便看见了斗子里的大黄米粒,这才放了心,又选了红枣、花生、栗子、桂圆肉等寓意早生贵子的食材,糗糕的东西算是凑齐了。出得超市,似乎感觉不到阳光的刺眼了,天气也不那么热了。</p> <p class="ql-block">婚礼的前几天一直是阴雨绵绵,前一段个别省份新冠疫情的反弹也不仅让人忧心忡忡。但在老天的眷顾中,婚礼前后三天里的天气都是艳阳高照、秋高气爽;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也令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使得孙子的婚礼在欢天喜地中得以如期顺利地举行。</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的一大早,让从天津赶回家参加婚礼的闺女把孙子孙媳请到家里,热气腾腾地吃着香甜的糕饭,欢声笑语溢满了厅堂和全家人的心。简约而不失热烈的喜庆氛围里,不仅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糗糕的事。</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一般情况下是每年吃三次糕饭。一次是重阳节,家乡素有“九月九,家家糗(求)”之说,求九九登高之意;一次是腊八节,母亲说这天是“拉把儿”,只有吃了腊八日的糕,孩子才会长得高,前程才会高远;再就是十一月初二父亲的生日时,母亲也一定会糗糕为父亲求高寿的。而母亲却说只知道自己出生在六月里,而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从来没有为自己过过一个生日。</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糗糕很麻烦,不像现在这样有卖黏米和八宝粥食材的,当然更没有电压力锅。要想秋后吃糕,春天必须要先种上秫谷子。用秫谷子碾出来的黏米,是当时糗糕的主要食材,只有有了它,才算具备了糗糕的基本条件。由于秫谷子产量低,又只有糗糕这一种吃法,所以家家户户种的都不多,只是在地的角角落落种一点点,够吃两三顿的就行。由于用它糗的糕好吃,我倒比较喜欢秫谷子那有别于其他庄稼的那红艳艳的样子,秋天收割的时候也特别小心翼翼的,拿起谷穗就像端着一碗香喷喷的糕饭那样格外轻拿轻放。</p><p class="ql-block">把秫谷子脱粒、晒干、碾成米,就开始糗糕了。</p><p class="ql-block">糗糕是门技术活。那时候,不仅没有电压力锅,村里连电还没通呢。要想用柴火把秫谷米糗成又稠又黏又香又软的糕饭,要诀关键在“糗”上,必须慢火勤搅,万万急不得,急脾气的人办不了这事。不然,不是把饭做糊了,就是夹生了不黏乎。</p><p class="ql-block">每逢糗糕,母亲要做许多细致的准备工作,碾米自不必说,还要把扁豆种、豆角种、小豆、爬豆、大枣等一一淘洗干净,泡好,夜里还要起来换好几次水,免得把豆子给泡馊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家吃糕都是在早上,母亲的观点是糕虽然好吃,但太黏不好消化,若是晚上吃了不活动就睡觉,很容易压住食了。</p><p class="ql-block">每到糗糕的早上,天不亮母亲就起来烧火。首先大火把水烧开,然后把秫谷米和泡好的各种豆子都下到锅里,开几个滚头后,待到锅里的米熬得和稀饭差不多的时候,再减成慢火开始慢慢“糗”。由于锅的上方弥漫着浓浓的雾气,母亲只有一手端着油灯,一手拿着铁勺,用嘴吹着热气,凭着经验和感觉一遍一遍的搅和锅里的粥。随着粥越来越黏稠,搅和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到最后要用两只手来搅和才行。若是搅和不到锅底,下面的就糊了,做出的糕饭就发苦。糕饭快糗好了的时候,母亲便把灶里的火炭灰都扒拉到灶门口,让火炭灰的余烬继续燻着锅底,叫糕饭继续在锅里糗着,既不能让饭糊了又不让饭凉了,然后再擀一锅面条,这才把我们叫起来吃饭。母亲先给我们每人盛一碗薄溜溜的汤汤水水的面条喝了,才允许我们吃糕,因为糕太黏,必须先喝点面条汤,才有助于消化。生日时喝面条吃糕也有讲说,就是既吃长寿面,又求高寿,都是满满的祝福。到现在才知道,糕和面条虽然一起吃,但糕永远是主角,面条只是糕饭的伴侣,是配角。到了腊八节“拉把儿”的时候,地窨子里的地瓜也酶化好了,母亲糗糕时会把地瓜切成丁放到锅里,这样糗出的糕饭就更香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着孩子们吃着香甜的糕饭,心里想着过去的往事,前后往昔的差别,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孩子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牢记责任,努力工作,好好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