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前需要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

青海康乐医院消化内科

<p class="ql-block">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1],其发病率较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30%,约占消化道疾病就诊量的40%[2]。尽管FD十分常见,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FD致病因素中的地位尚不清楚。然而,200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消化不良处理评估报告指出:总体而言,在FD治疗中已确立疗效(与安慰剂治疗相比)的方案是根除Hp和抑酸治疗[3]。</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此,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在不确定Hp与FD间相关性的前提下,还要推荐对FD患者进行Hp根除治疗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消化不良基本概念的变迁,这样才能有助于正确认识根除Hp在消化不良处理中的应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早年,根据2006年发布的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标准[4],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症候群。消化不良可分为未经调查的消化不良和已经调查的消化不良。已经调查的消化不良又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包括: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上消化道肿瘤、胆道疾病、胰腺疾病、食物或药物不耐受和FD。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FD是广义上的概念,其不排除慢性胃炎和Hp感染(如图1)。</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i><u>1、为什么FD可以不排除慢性胃炎呢?</u></i></b></p><p class="ql-block">慢性胃炎强调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多数患者(75%~85%)并无消化不良症状[5];而FD则强调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可无慢性胃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i><u>2、早年针对FD的诊断中为何不排除Hp感染呢?</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i><u><span class="ql-cursor"></span></u></i></b>Hp感染者中多数无消化不良症状,无Hp感染者也可以产生消化不良的症状,因此,Hp感染与消化不良的因果关系就存在了疑问,无法仅根据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来判断FD的患者是否存在Hp感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5年《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6]提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明确Hp相关消化不良的概念。共识指出,根除治疗后,如果患者症状改善,并持续缓解6~12个月,就认为是Hp相关消化不良;如患者症状无改善,则称为FD。如患者根除治疗后症状短期得到改善,但不足6个月症状复发,也称为FD。</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样,原来广义的对于FD的分类就应该得到相应改变,Hp相关消化不良则应归为器质性消化不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i><u>3、为什么诊断FD前需要检测和根除Hp?</u></i></b></p><p class="ql-block">我国共识推荐[3],在做出可靠的FD诊断前,必须排除Hp相关消化不良。而执行这一策略,首先需要临床医生检测出患者是否有Hp感染,阳性者予以根除治疗;在根除Hp后症状明显改善,且得到长期(&gt;6个月)缓解的患者,则归于Hp相关消化不良,这部分患者则不再属于FD。因此,临床医生要对FD进行明确诊断,必须要检测和根除Hp。</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i><u>4、Hp “检测和治疗”,一种高性价比的消化不良治疗策略</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i><u><span class="ql-cursor"></span></u></i></b>对于Hp阳性消化不良患者,根除治疗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为1次治疗可获得长期效果。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也接受上述观点[7]。京都共识推荐根除Hp作为消化不良处理的一线治疗,因为这一策略不仅疗效相对较高,而且可以预防消化性溃疡和胃癌,减少传染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我国在上世纪90 年代应用标准三联方案Hp根除率可高达90%或以上[8],但即使现在应用含铋剂四联的方案,根除率也多波动在70%~85%间,难以达到85%以上的满意效果[9];而与我国形成对比的是,日本Hp的根除率已从2015年的78.5%逐步升至2018年的90.1%[10]。</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此,当前Hp根除治疗仍存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良好的根除方案应实现根除率&gt;90%的目标[11],其中,充分地抑酸治疗对Hp的根除至关重要。研究显示,Hp的活性受胃内pH值的影响,当pH值为4~6时,Hp可以存活,但是不能繁殖;而当pH值为6~8时,Hp处于繁殖状态,只有在此时,抗生素才对其有根除作用。另一项研究也表明,当24小时中位pH>6时[12-14],大部分患者根除治疗可以获得成功,无论Hp对克拉霉素是否敏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目前的PPI很难实现最佳抑酸效果[15-16],是影响我国Hp根除率的原因之一。因此,未来应用更能达到理想抑酸标准的药物,对于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提高Hp根除率具有显著作用。能够大大减少Hp感染导致的慢性胃炎、胃癌等相关疾病带来的负担,无论对于患者个体还是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