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魔都北外滩,赏滨江美景,寻历史建筑

朝霞的初吻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百年前,外滩的繁荣奠定了上海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三十年前,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强势崛起,不断刷新中国经济的新高度;如今,上海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这一次,世界的目光将聚焦北外滩,这里是上海航运的发祥地,全球航运中心正自此扬帆起航。</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北外滩区域西至河南北路与闸北区相邻,东到大连路与杨浦区相接,南界苏州河与黄浦区相交,北临周家嘴路海宁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外滩滨江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隔江相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外滩的延伸,这里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北外滩与外滩、陆家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构成黄金三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特意选择了多云天气的傍晚,来到了北外滩景区,为的就是从北外滩的视角,赏浦江美景,观浦东高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天,老天真给面子啊,蓝天白云,云卷云舒,江风阵阵,微波涟漪,在惬意的地方享受着大上海魅力无限的景色。</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北外滩遇见“江”市蜃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外滩的风景,无论春夏秋冬,还是白天夜晚,抑或天晴下雨,都有别样的风情和韵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2年,北外滩滨江绿地正式对外开放,主要景观有三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一滴水</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彩虹桥</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音乐之门</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北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该处地面下是通往浦东的新建路隧道,上方不能承重太多,所以英国建筑师Will Alsop别出心裁地在隧道上架起了这座40米高的音乐之门,而这三颗悬浮在空中的五彩缤纷不规则球体,其设计理念是音乐之门中的三个音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这三球被形象地成为魔都“心肝肺三件套”,与旁边草地上的“小巨蛋”三件套、对岸浦东的“厨房三件套”,组成了和谐的“厨房心动九件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三个“小巨蛋”,其实是通风井的出入口,其造型不仅与音乐之门交相辉映,从镜面里还映射出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无数的时光与故事。</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北外滩滨江,还时不时会有一些造型别具一格的建筑设施跃入眼帘,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一粒巨大的“种子”里,神秘地隐藏着通往底下车库的电梯出入口,通过设计师的巧妙设计,不锈钢镜面反射出了蓝天白云、滨江绿景、浦江两岸风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些美观实用的休闲椅,在它们的下面是散落在滨江绿地大大小小的电缆井出入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观景平台像不像泰坦尼克号?😛其实在它下面也是电缆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用回收的牛奶盒通过再生利用制成的环保休闲长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放大细看,能看出处理后的牛奶盒碎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用3800个牛奶饮料包装纸通过再生利用制成的环保长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清新版的公共卫生间,把自然环境融入到城市公共设施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在北外滩区域,还保留了不少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这些老建筑蕴含着满满的历史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上海东大名路丹徒路口,有一幢令人刮目相看的白色洋房特别吸引眼球,它就是“</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高阳大楼</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旧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由归国华侨广东人简氏兄弟(简照南、简玉阶)创办的。</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幢颇具东南亚寺庙建筑风格的建筑,建于1915年,建筑通体呈灰白色,坐北朝南,稳健而有气势,现已被列为上海市优秀保护建筑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阳大楼见证了北外滩近一个世纪的变迁,随着黄浦江两岸的发展,高阳大楼充满人文气质的特色,成为北外滩诸多建筑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可惜的是大楼底部却是开着大食堂的中式简餐连锁企业,貌似有点煞风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雷士德工学院旧址</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英译:The Lester School and 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区东长治路505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所土木工程类私立大学,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根据侨居上海的英裔建筑师、房地产商和慈善家亨利·雷士德遗嘱,用雷士德基金会部分基金建造,并以亨利·雷士德的名字命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建筑正中5层,两侧逐渐降为4层、3层,远观如海上航行的船舰,从空中俯瞰又像飞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院下设建筑、土木工程、机械电器工程诸课,规定以华人子弟为主要学生,并适当接纳除英、美、法三国以外的其他国籍学生,校训为孟子的“苦心志,劳筋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10月建成开学。1942年12月校舍被日方占用,1945年4月停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抗战胜利后,重获自由的英国人要求雷士德工学院恢复开学,但因为日本海军占用的校舍被国民政府作为敌产没收和雷士德遗产管理委员会由于战乱而资金流失严重等原因未能实现,工学院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后更名上海航务学院)迁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航务学院搬迁后,改为上海招商局医务室、上海海运局职工医院。1955年1月,更名上海海员医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说,现在这幢大楼已经搬空,政府准备重新修缮,因此游人不得入内参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雷士德毕生从事建筑工程和经营地产,他常说:“我的钱是在中国赚的,我要把绝大部分财产留给中国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去世后留下了数目惊人的财产,根据他的遗嘱,1926年逝世捐出全部遗产发展上海教育、医疗慈善事业,遗产由以他姓名命名的亨利·雷士德基金会托管,资助建造了雷士德医学研究院(后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雷士德工学院及附属中学、仁济医院大楼(仁济医院一度被叫作“雷士德医院”,遗嘱规定除传染病病房外不得设置单人病房,穷苦和急需住院的病人应免费接纳并免交一切费用)、上海聋哑学校(位于虹桥路,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施精良的残疾人学校)等。雷士德生前还曾多次捐赠大笔资金给上海车夫福音会,救济贫苦的人力车夫,免费向其提供衣食、住宿、医疗和教育服务,并为他们在嘉兴路建立了一座礼拜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耶松船厂旧址</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位于东大名路378号,是英商船舶工业公司。由佛南(S. C. Farnham)和佩里(V. Perry)等发起,成立于1865年,英文名称Farnham &amp; Co.,S. C.,中文名为“耶松船厂”,是上海出现最早的西方船舶修造厂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耶松船厂长期租用虹口“老船坞”为修造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世纪80年代,能制造2000吨火轮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世纪后期,收购和丰船厂。1900年与祥生船厂合并,西文名称改为Farnham,Boyd &amp; Co., Ltd.,中文名不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世纪初,接受上海浦浚局委托制造“灯船”(用于航标灯)和安装航标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6年,与瑞镕船厂合并为“英联船坞有限公司”,即“英联船厂”,是中国最大的船舶修造厂,即后来上海船厂的前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耶松船厂旧址建于1908年,砖混结构五层,坐东朝西。西面的中部作塔楼造型,顶部塔亭四角设计为绿色琉璃瓦翘檐。窗上部有扁圆券,窗楣上有弧券装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4年2月15日,耶松船厂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现在是远洋公司的办公大楼,游人不得入内,只能在门口拍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北外滩地区,还有一片区域被称作曾为犹太难民撑起的一艘“</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诺亚方舟</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在虹口区的“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8—1941年,上海接纳了为逃离纳粹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在虹口提篮桥地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中,曾生活着近两万名犹太难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舟山路一带曾经是犹太人居住的地方,在红墙灰瓦的相互映衬下,每走一步都有历史的厚重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战期间,由于犹太人聚集在此,因此这一带成了繁盛的商业街,建造了欧洲风格的红砖尖顶房屋,开设众多的小型服装、面包等商店,号称“小维也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舟山路与霍山路的交汇区域也被犹太人称为“诺亚方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舟山路59号</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布鲁门塞尔及一批犹太难民曾居住于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战期间,布鲁门赛尔十多岁时,随父母从欧洲逃亡到上海虹口避难,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曾数次携带家属访问旧居,他把虹口称为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感慨地说“在上海,我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霍山路57号是</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百老汇大戏院旧址</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幢通体乳白的三层西式楼房,建筑正面的三大块精雕细刻的窗饰,显示出一种优雅的欧洲古典风格,当年犹太难民乐团就常在这里举办音乐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霍山路121号,为</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旧址</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14年,在美国纽约成立的“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也在霍山路119~121号的一幢4层楼房里设立了分支机构,主要任务是筹集救济资金,成为对上海犹太难民产生最大影响、起过最大作用的犹太救济组织。在那个战争年代,来自美国的资助犹太难民的钱物,便是从这里分发到各处去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地处霍山路118号的</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霍山公园</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始建于1917年,公园很小,类似于街心绿化花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犹太人为逃避法西斯迫害来沪,日军在公园附近设隔离 ,居住在此附近的犹太难民经常来此公园休闲、聚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园内保留着当年的犹太难民收容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楼房正面墙上有一块铭牌,以中英文上书:“为感谢二战以前和二战期间上海人民对于犹太难民的收留,在虹口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以色列政府和以色列企业特出资参与修缮此建筑以资纪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长阳路上,在周边石库门老建筑的半环绕下,有一幢小洋房显得格外别致,周边的绿植聊作点缀,却更凸显了这栋老上海建筑的魅力与味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9年,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和亲友买下此楼,开办了</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白马咖啡馆</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成为当时犹太难民重要的日常聚集场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犹太难民后裔莎拉·伊麦斯捐赠了“风雨同舟”纪念雕塑,伫立在白马咖啡馆前,雕塑呈现了一位“母亲”为怀抱玩具熊的小女孩撑起雨伞遮挡风雨的情景,展现了犹太人的感恩和上海的大爱与包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马咖啡馆于2015年重建开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杯迟到了76年的咖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咖啡馆的装修风格是古朴的欧美风,雅致唯美,墙上的搁板、壁灯、圆镜和吊灯等都是老物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坐落在长阳路62号的“</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于2020年底完成扩建重新开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主要展示欧洲犹太人避难上海的历史。展览内容由“逃亡上海”、“避难生活”、“患难真情”、“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共六个部分组成,通过场景再现和现代科技的展示手段,以及大量珍贵的史料文物原件,生动诠释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表达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愿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安放乡愁的</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摩西会堂</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坐落在舟山路长阳路口的摩西会堂是保存较完整的一所犹太人教堂。二战期间,这里就是上海犹太难民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犹太青年组织也曾将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苦难的犹太人虽然失去了祖国,却依旧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宗教传统,这是他们在艰苦环境里依旧顽强生存的精神支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唐山路上的</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夏衍旧居</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你知道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提到夏衍在上海的旧居,估计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位于徐汇区衡复历史风貌区里的一幢小洋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实夏衍在上海第一个正式的家是在虹口区唐山路685弄业广里,1930~1932年在此居住,2004年被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2021年3月11日,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这一带属于正在进行的北外滩区域旧改地块,所以已经人去楼空,脑海中出现李清照的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唯有斑驳的砖墙渗透着曾经的沧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顽强的绿植告知曾经热闹的市井烟火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区需要改造,但不知改造后能否保留那些历史建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高阳路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开建,当时命名为兆丰路,“兆丰”,是得名于老上海的兆丰洋行,洋行是英国人霍格和霍锦士两兄弟的产业。1943年,以河北省高阳县为名,改成现在的名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阳路上曾经有不少仓库和工厂,如今在东大名路口~唐山路口这一段,还保留了一批风格迥异的老红砖建筑,我们不由得想去了解这些历史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阳路107~133号,是由民族资本家唐晔如先生于1925年投资建造的</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上海兆丰纱厂厂房</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由德国工程师学会翁脱勃工程师设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挑高的内部空间、大面积的门窗体现出工业化的特色。1971年后经几次改造,使该楼功能完善,外观更活泼,颇有欧式建筑风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2年10月31日由上海纺织协会公布为工业历史建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曾经有始创于1928年的培罗蒙西服专卖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阳路136号是修建于1932年的老式洋房,现在开了一家</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老船长酒吧</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阳路165~167号为</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民国时期的西式风格公寓住宅</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建于1920年代,现已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阳路177号是</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明星香水厂仓库旧址</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海家化厂的前身),1907年由当时上海中西药局董事长周邦俊医师参考《中华药典》一书,以玫瑰、茉莉等多种花香精加上酒精调配研制而成的明星花露水,1929年开始大量生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橱窗里还保留着当时的广告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阳路243~247号是</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历史保护建筑群</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北外滩的变化停不下来,我们的脚步也不停歇😄,后续还将继续寻找新的打卡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