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探索--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特展》

咖啡

<p class="ql-block">《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特展——实践与探索》,是在中国大陆的首场大型专题展出。</p><p class="ql-block">展览由扎哈.哈迪德与中国、七类指标性建筑(文化建筑、综合体、高层建筑、体育场馆、交通设施、园区和总部、城市设计)、ZHD 扎哈.哈迪德设计、ZHVR、室内设计、算法设计研究主要板块与区域组成。</p><p class="ql-block">展览全面呈现了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方法论和设计过程,详细介绍其构思、设计,深度解析了扎哈的设计哲学和审美理念。</p><p class="ql-block">扎哈·哈迪德是一位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被称为“建筑女魔头”,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她的作品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01,欢迎来到扎哈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过去几十年中,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通过前卫且独具一格的众多作品重新定义了21世纪的建筑,作品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与其惊人的想象力。扎哈于1979年创立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事务所将形态与空间交织在起,并结合了对创新力量、联结与融合理念以及对未来笃定的乐观信念。作为ZHA在中国大陆的首场大型专题展,本次展出涵盖了不同领域的代表作品,全面呈现ZHA的设计方法论和设计过程,展现ZHA始终不变的锐意创新和开拓清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呈现ZHA在中国打造的系列作品,探索这些建筑设计中的先锋性研究以及它们与全球其它项目之间的内在关联。此外,展览还详细介绍了那些促成ZHA的构思、设计以及打造建筑环境方式不断升级的技术革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在亚洲建成的首个项目广州歌剧院(2010年)被《纽约时报》誉为“数十年来全世界最迷人的歌剧院”。随后,,ZHA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的赛马会创新楼于2014年完工。在北京和香港办公室的管理下,ZHA在中国各地完成多个建筑作品。在北京和上海为国内商业地产领军开发商SOHO中国设计了四个项目,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此外,ZHA在广州、南京、澳门、长沙、深圳和海南等地还设计建成了多个主要文化场馆、办公、酒店等,以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19年)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展览里,共有一百四十多件建筑模型、约100件设计产品,以及28张建筑摄影作品。这些来自英国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展品,将带领我们回顾过去四十年间,事务所的发展轨迹和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系统地进入扎哈的建筑世界、了解她的设计理念之前,让我们先来粗略地感受一下什么是“扎哈式设计”。这些设计,突破了传统基于直线的垂直、平行关系,圆润的线条无拘无束、行云流水,具有强烈象征主义的雕塑感。猛然下沉的地板、倾斜的墙面、仿佛要飞升的天花板,好像脱离了地心引力,犹如天外来物般地充满了未来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02,扎哈生平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扎哈·哈迪德,是一位女性建筑师。她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是一位少数族裔的建筑师。</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参观扎哈这些极具形式感的建筑、感叹她所获得的非凡的成就时,我们必须记住这两个很容易被忽略掉的基础事实,因为在建筑这个行当里,一个少数族裔的女性,想要出人头地,真的是难上加难。</p><p class="ql-block">扎哈家境优渥,自幼就受到开明的教育,儿时多次游历欧洲,很早就对设计有自己的独特理解。</p><p class="ql-block">1972年,扎哈移居伦敦,开始在著名的AA建筑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学习,这是全世界最具声望与影响力的独立建筑学院,也是实验建筑师的摇篮。在与一众明日大师一起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扎哈因为观点激进、表达强烈而被同学们称为“脾气火爆的阿拉伯公主”,求学期间,扎哈迷上了抽象艺术,对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作品深入研究后,激发了扎哈的奇想:能不能把纸面上的抽象艺术,转换到建筑上去?</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可以看到,这个奇想,几乎就是扎哈以后所有设计的起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在库哈斯的大都会事务所(OMA)工作两年之后,扎哈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独立执业的扎哈,白天在AA任教,晚上回家画图到半夜,大量参与项目竞标。</p><p class="ql-block">这一画就是3年,从未中标。</p><p class="ql-block">终于,在1982年,她中标了香港山顶俱乐部项目,可惜还没从成功的喜悦中缓过神来,业主破产,项目最终止步于图纸。</p><p class="ql-block">扎哈接着画图、接着投标,又是9年,9年无一中标。</p><p class="ql-block">这让扎哈被同行讽刺为“纸上建筑师"。</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得有多么强大的自我、多么执着的信念,才能熬过这长达十年的挫败,仍然初心不改,对自己的选择和主张,竟然没有半分怀疑和退缩。</p><p class="ql-block">更神奇的是,在扎哈的身边,还有一群小伙伴,与她一起走过了这只有付出、没有收获的十年。现任扎哈事务所总裁帕特里克舒马赫,就是最早和扎哈一起工作的伙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3年,维特拉消防站建成,这是扎哈人生的第一个从纸面走向现实的建筑项目。</p><p class="ql-block">此时,她已经43岁了。然后,扎哈的事业一路开挂,并在54岁时获得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 ,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她也是第一位且唯一一位从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获得皇家金奖的女性。</p><p class="ql-block">2012年,她被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女爵士的爵位,,《时代》将她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03,香港山顶俱乐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顶的设计提出了近乎“地理至上主义”的概念,一种通过采用系列材料实现形似利刃的景观,摒弃传统组织原则的设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2年,扎哈成立自己事务所的第三年,她在香港山顶俱乐部(The Peak Leisure Club)的全球竞赛里胜出。这是扎哈的第一个中标项目,在她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先来看看这个建筑模型和图纸。和我们后来所熟悉的扎哈式曲线不同,这个时期她使用的是条状的空间体块,整个俱乐部看起来像是多个方管交错堆叠,犹如一艘停泊在太平山上的宇宙飞船,随时可以飞走。</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这艘“宇宙飞船”的核心部分是俱乐部,位于第三层、高达13米高的户外中庭。在这里,扎哈像是在玩游戏一般,信手将俱乐部的健身平台、泳池、入口接待、交通空间、餐吧以及图书馆这些大小不一的空间布置在不同高度。这些碎片式、散装的空间,犹如摆脱了重力一般悬浮于这个13米的中庭之上。一条可供行人与汽车使用的斜坡道,连接了山顶的主街道和俱乐部的接待区。</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想像一下,这是出现在1982年的设计方案,当年一同参加设计竞赛的一位内地建筑师说:我们跟扎哈的设计相比,简直就像是来自两个不同的星球。</p><p class="ql-block">如此超前的设计,是如何中标的呢?事实是,扎哈的作品在初审时就遭淘汰,但是当时的评委会主席、后来2019年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日本建筑师矶崎新独具慧眼,把她的方案从废纸堆里捡了出来。矶崎新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04 ,维特拉公司消防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对维特拉工厂的初步研究,,ZHA将维特拉消防站建筑设计为线性景观区内的关键元素。维特拉消防站作为邻近田地和葡萄园中线性模式的建筑性延伸,是连接单元而非孤立的个体。建筑的空间界定和屏蔽功能是建筑概念的出发点,即线性的分层系列墙。消防站规划于墙体间的空间,而墙体则根据功能需求被穿孔、倾斜和隔断。从正面看,该建筑呈密封式,其内部空间仅可从高空窥见。整体建筑由裸露的钢筋现浇混凝土建造。我们特别注意边缘锐度,为避免偏离棱镜式简单性和建筑概念抽象性,设计规避了屋顶镶边或装饰物等所有附着物,也因此对无框玻璃、包围车库的大型滑动平面及包括照明方案在内的内部空间处理造成了影响。光线可引导公众在建筑中进行必要的精确快速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维特拉消防站,这个让扎哈得以终结“纸上建筑师”名号的项目。</p><p class="ql-block">和后来动辄几万、十几万平方米的大手笔不同,维特拉消防站非常迷你:总共只有852平方米。延续了香港山顶俱乐部时期以来的建筑形态,混凝土浇筑的墙体相互交叉穿刺,或倾斜、断裂,呈现出不稳定性。三角形、楔形的使用,使空间极具冲击力和攻击性,仿佛就是一个激烈运动定格的瞬间。</p><p class="ql-block">这个小小的消防站,这个夸张的、飞翘的屋檐,以图片的形式,进入媒体的传播,成为建筑史上教科书级别的设计经典,在世界各地的建筑学生中被讨论、被模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05,国立21世纪艺术</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立21世纪艺术博物馆位于意大利罗马 2010年建成开放。人们一般称为MAXXI,MA代表艺术博物馆,而XXI是罗马数字2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MAXXI</span>是罗马首个专门为当代艺术设立的国立美术馆,在这个三层建筑里,包括一个艺术博物馆和一个建筑博物馆,再加上视听阅览室、音乐厅、书店、咖啡馆以及临时展厅和室外空间等,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城市文化综合体。</p><p class="ql-block">MAXXI 位于一个L型地块里,周围是一片老旧街区,建筑的造型像是两条流动的线条,在中间相遇,整体上有强烈的流动感和悬浮感。扎哈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她在保留了自己非常强烈的建筑形式语言的同时,又与周围复杂的城市环境互相协调。</p><p class="ql-block">建筑内部,纯白的空间里,黑色的楼梯在空中曲折交错,而且几乎是贯穿了整个L型的建筑流线。这个超长的、没有柱子支撑的楼梯,看似简单的行云流水,在建筑上却是一系列超常规的结构处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06,广州歌剧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州歌剧院在2002年中标,这是扎哈在中国、也是在亚洲落地建成的第一个项目。</p><p class="ql-block">其建筑造型的灵感来源于珠江之中的海珠石,被人们称为“圆润双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砾”中的“大石头”是个1800座的大剧场,“小石头”是个400座的多功能剧场,并各自附带了一些配套空间和设施,包括展厅、排练厅和餐厅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者都是屋盖、幕墙一体化的结构,整体性外壳最大长度约120米、高度43米。整个建筑没有一面墙是与地面垂直的。几乎是随意倾斜的玻璃,与角度各异的钢架组成了歌剧院的外观。外立面中包含了59个转角、101个面、158条棱线。而内部空间,是由67个不规则的三角形或四边形平面组合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知道,在2002年,国际顶流建筑师在中国落地的建筑项目还是少之又少。广州歌剧院之后 ,同年年底,库哈斯中标了北京CCTV大楼。第二年年初 ,赫尔佐格&amp;德梅隆事务所的“鸟巢”中标北京奥运会主场馆。这些建筑项目都有着极具个性的造型,当时在整个中国建筑界,激起了一场“中国是否成为洋建筑师的实验场”的大讨论,持续了好几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广州歌剧院,这个在当时极其大胆前卫的设计,确实是让观众眼前一亮。同时,也是让施工方眼前一黑。</p><p class="ql-block">工程师们用了整整一年,才将酷炫的设计图分解成上百个截面的施工图纸。</p><p class="ql-block">为避免构件误差而造成现场安装失败,工程师们首次在生产车间旁边建立仿真安装试验场,如发现问题,在工厂里就立即返工。</p><p class="ql-block">施工现场又设立了两个预安装区,把运来的构件先进行初步安装,确认无误后再正式安装。</p><p class="ql-block">在经过无比艰辛的施工之后,广州歌剧院最终顺利落成,也为中国异形建筑的施工积累了非常有效的经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07,阿利耶夫文化中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位于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其名字来源于阿塞拜疆总统盖达尔阿利耶夫。整个建筑超过10万平方米,功能上包括一个博物馆、一个图书馆,和一个可容纳1000人的会议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1年苏联解体后,阿塞拜疆独立,并靠着石油和天然气,迅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资源输出型的国家,产业结构单一,经济非常脆弱。这种城市如何转型,并拥有持续活力,迪拜和阿布扎比可以作为范例,这两个沙漠中的城市,已经靠着十余年的建设,成功转型为金融中心和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另一个背景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未开始,由明星建筑师创造的、具有独特形态的公共建筑,开始成为文化话题,并引发一个地区在经济上的连锁变化,成为城市转型的触媒。</p><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政府如法炮制,在21世纪初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路线图以发展其他产业。中央政府每年划拨60亿美金建设公共建筑,当时政府的口号是"建造它,什么都会有的”。</p><p class="ql-block">在这波"可劲造"的建设大潮中,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便是应运而生的地标项目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项目基地被一个陡坡一分为二,设计将南侧的地块作为整个文化中心的广场,通过广场,与巴库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广场的地面逐渐升起,通过起伏、分叉、折叠还有自由形态的构筑物,使广场的表面变成一个多功能的地面景观的同时,不仅有效解决了地块高差的问题,还形成一个步道系统,迎接从不同方向进入广场的参观者进入中心。</p><p class="ql-block">2012年,在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的主持下,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开幕。建成后的文化中心,作为阿塞拜疆最重要的地标之一,出现在邮票和旅游纪念品上,成为某种国家名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08,凌空SOHO</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2002年广州歌剧院中标开始,到2016年离世,扎哈在中国一共中标了十余个建筑项目。在这些来自中国的业主里,有地方政府、有企业总部,也有开发商。而这其中,与扎哈事务所最亲密、最长情的合作伙伴,非SOHO中国莫属。</p><p class="ql-block">SOHO的本意是指在家办公和小型办公</p><p class="ql-block">,SOHO中国则是一家开发商,其老板就是大名鼎鼎的潘石屹。以1998年在北京开发的SOHO现代城为起点,如今已经拥有近30个项目,而且几乎全都在北京和上海这两个超一线城市。这些项目中,就有4个出自扎哈之手,包括2012年落成的北京银河SOHO, 2014年的北京望京SOHO和上海凌空SOHO,以及2019年,作为扎哈遗作完成的北京丽泽SOHO。</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双方的合作从早在2003年的北京物流港的"SOHO城”就开始了,扎哈当时已经中标,遗憾的是整个项目后来无疾而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上海大虹桥区域的凌空SOHO,是扎哈目前唯一一个在上海建成的项目。建筑的地理位置,与虹桥火车站相去不远。凌空SOHO是由12栋建筑所构成的建筑群,如果从上往下看,像极了四列齐头并进的高铁,这些疾驰的“高铁”之间,由16条空中连桥连接成一个空间网络,形成了个巨大的、相互关联的办公社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09,南京国际文化中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的特别之处是扎哈式的扭曲形体,遇到了中国式的建造效率。整个项目从招投标开始,一路小跑,仅仅花了34个月,也就是不到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招投标到设计和建造的全部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项目的起源是2010年4月,南京赢得了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主办权。为了迎接这一盛会,2011年4月,南京发出了青奥建筑的全球招标。</p><p class="ql-block">标书中要求这个建筑要包含会议中心、高层酒店和办公空间,扎哈的应标设计是由一座裙楼、两座塔楼组成,南塔楼共58层,北塔楼共68层。建筑造型是扎哈标志性的曲线,结合了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中金和银编织线的制线方法,营造了强烈的“流动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2年4月26日,青奥双塔楼破土动工,这时距离青奥会召开只有2年零4个月,而按照常规类似项目的施工经验,这个楼盖好至少需要3~4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最终整个施工只花了18个月,比常规超高层的工期提前一年,节约三分之一的工期,甚至还给建筑的预运营留出了充分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0,奥普斯大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普斯大厦位于阿联酋迪拜的中心城区,与世界第一高楼哈里发塔步行可达。</p><p class="ql-block">奥普斯大厦在2007年中标,2020年刚刚建成。地下7层、地上20层。可以认为,它的主体是两个独立塔楼,地面部分有裙房连接,顶部有廊桥连接,整体上是个“口”字型的建筑。当然扎哈的手笔,所有的立面和线条都必然是不规则的。从一个立面看过去,建筑就像是个大的立方体中间被掏了个不规则的洞。而在对面的角度上,则像是马蹄铁夹着一块正在融化的冰,这也是为什么,奥普斯大厦在中文里经常被形象地翻译为“融冰大楼”。</p><p class="ql-block">在“冰块”的中空的部分,建筑表皮玻璃面板的缝隙中,总共安装了4300个LED灯会在夜间亮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普斯大厦的功能为商住混合,有公寓和酒店。这里特别值得单独介绍的,就是其中的酒店,名字叫ME dubai,有74间客房和19间套房,以及大堂、餐厅、健身中心、SPA、屋顶露台等公用设施。</p><p class="ql-block">重点是这个酒店的室内也是扎哈做的设计。硬装软装、桌椅板凳、茶几沙发,每一个毛孔里,都释放出浓郁的扎哈式审美趣味。</p><p class="ql-block">造型之外,酒店还特别主打环保概念,整个酒店采用了无塑料计划,所有物品都是耐用材料制成。酒店也不提供自助餐,以减少食物浪费,同时还用堆肥器来回收废弃的有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1,澳门沐梵世度假酒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澳门的沐梵世度假酒店在2018年落成,也算是扎哈的又一件遗作,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由形态的高层外骨骼建筑。</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建筑的外骨骼呢?传统的建筑是靠在楼面上均匀分布的柱子来承重,而外骨骼就是把承重的柱子移到建筑的外表皮上去,对,我们看到建筑表面那些像网兜的线条,不是装饰,而建筑的承重结构。</p><p class="ql-block">采用外骨骼最大的好处,就是建筑的内部空间不再有立柱,这给空间的使用带来极大的自由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沐梵世酒店的建筑造型,和我们刚才看到的融冰大楼有些类似,主体也是两个塔楼中间由裙房和廊桥连接。区别在于,沐梵世有三条廊桥相连,在建筑上形成了三个孔洞,并拥有扎哈招牌式的曲线外型。这不仅让建筑的外观更具雕塑感,也给建筑内部带了更丰富多样的景观。</p><p class="ql-block">酒店内部的设计充满了扎哈式的几何感和未来感。三角形和菱形元素被提炼出来,像拉网窗花一样大面积应用于酒店的内部装饰。中厅的12台全景观光电梯也设计成几何形状的造型。位于21层空中走廊里的餐厅由扎哈设计。在距地面</p><p class="ql-block">130米的最高层,还有一个空中泳池。</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六星级酒店,沐梵世拥有772间客房和套房,其中最豪华的三个套房自带泳池,而最基础的房间也有58平方米。重点是每晚人民币2000起(含早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2,干号博物馆豪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说建筑师的实验场,还真不是中国,甚至也不是中东。如果按密度来排,第一名的很可能是美国的迈阿密。曾获得过建筑界最高奖项普立兹克的让·努维尔、弗兰克·盖里,都在迈阿密留下大手笔,甚至连个停车场,也要找曾设计了北京鸟巢的赫尔佐格&amp;德梅隆来盖。这么豪华的阵容里怎么少得了我们的今天的主角扎哈·哈迪德。</p><p class="ql-block">扎哈在迈阿密的项目叫干号博物馆豪邸,有多豪呢?</p><p class="ql-block">先看地段,项目的英文叫One ThousandMuseum,指的是博物馆大道1000号,位于迈阿密的比斯坎海湾(BiscayneBay) ,楼下就是著名的博物馆公园。</p><p class="ql-block">再看户型,这座高210米,共62层的摩天大楼里,只有83套住宅,其中最高的两层是一套复式顶层公寓,往下是8套全层住宅,剩下的都是大概几百平的“小户型”。</p><p class="ql-block">能住进在这个豪邸的,自然是非富即贵,已经确知的,就有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以及他们的半支足球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造型上,和我们看到的扎哈其它那些扭成麻花的建筑相比,千号馆只有几根简单的线条从地面一路拉到顶端,看起来简直有点朴素。而就是这个外表平淡的建筑,却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摩天大楼之一。</p><p class="ql-block">复杂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建筑表皮上看到这些线条,并不是装饰,而是建筑的外骨骼。关于外骨骼,在澳门沐梵世度假酒店讲到过了。不同的是,干号馆的高度要高得多,而且正处在海边。</p><p class="ql-block">海边意味着风大,迈阿密的海边,意味着风特别大,有遭受飓风袭击的风险。</p><p class="ql-block">而防风是任何高层建筑要首先考虑的结构安全问题。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建筑外部的流线型网状结构中,下部的结构比较致密,而上部比较稀松。同时,随着纵向骨骼从下往上变化,横向骨骼的流线曲率在每个楼层上也都略有不同。这每一条曲线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确保没有冗余的结构。这个建筑开创了流体结构与建筑高度一致的新形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3,伦敦水上运动中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伦敦水上运动中心是扎哈为数不多的在英国本土的建成项目之一,这个建筑是作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残奥会比赛场馆而建造,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项目在此进行。伦敦奥运会期间,孙杨就是在这里赢得男子400米自由泳项目冠军,打破了中国男子游泳奥运会零金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奥运会时,伦敦水上运动中心的观众席位达到17500个。而奥运会结束后,建筑被改建成为一个为周边社区服务的游泳馆,座位数只有2500个。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模型,就是改造后的样子。</p><p class="ql-block">一个举世瞩目的奥运场馆,如何能快速瘦身成一个社区活动中心呢?</p><p class="ql-block">其实,为大型活动而建设的场馆,在活动结束后如何能响应日常需求,是一个全世界建筑界都在思考的问题。而扎哈的伦敦水上运动中心,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范例。</p><p class="ql-block">这7倍的体量变化,得益于建筑本身的结构。屋顶的支撑结构由仅由三点构成,形成了长160米,宽80米的大跨度屋顶,在泳池两侧形成了巨大的开口。奥运会期间,两侧开口的上沿各有一个巨大的翅膀,其下各有7500个阶梯看台,作为临时的观众座位。</p><p class="ql-block">比赛结束后,翅膀和临时观众座位拆除,两侧开口用玻璃幕墙封闭,就形成了现在模型中看到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4,东京新国立竞技体育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本新国立体育场是扎哈诸多的未建成项目之一。</p><p class="ql-block">项目是原定2020年夏季举办的日本东京奥运会的主场馆。2012年,扎哈在公开竞标中赢得了项目,她的设计像是一顶自行车头盔,整体呈流线型,主体结构上有数个椭圆形孔洞,覆以膜结构,具有强烈的肌理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案公布后,槙文彦、伊东丰雄等诸多日本著名建筑师带头抗议这项计划,日本民间更是集合了三万多名民众的签名,反对这个造型怪异、造价高昂的建筑方案。</p><p class="ql-block">为响应日本方面的意见,扎哈团队历时三年、两易其稿,但最终还是没能扭转局势。2015年7月1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由于天价成本,政府将放弃扎哈的方案,重新招标。</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事件之后不到一年,扎哈心脏病突发,溘然离世。外界舆论大量地将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猜测其中是否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伟大的建筑落成,我们总是看到建筑师站在舞台中央,收获荣耀和掌声。一个未能完成的建筑,倒是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建筑背后的复杂的博弈关系。</p><p class="ql-block">建筑是建筑师的作品,而建筑真正的主人,是委托的甲方。</p><p class="ql-block">在网络传媒时代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里,公共意见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极大地左右着甲方的判断。最终,项目的成败,往往就是建筑师的自信力、甲方的判断力、以及公众的审美力这三方博弈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5,阿尔·沃克拉体育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尔·沃克拉体育场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的8个场馆之一,已经于2019年落成。明年冬天,这里将举办世界杯的小组赛和四分之一决赛。</p><p class="ql-block">卡塔尔是第一个主办世界杯的伊斯兰国家,也是承办世界杯的最小的国家——它的国土面积,大约是北京的2/3。国家太小,体育设施就严重缺乏。但对于人均GDP长期雄踞世界第一的卡塔尔来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p><p class="ql-block">运动场馆不够,那就新建呗,于是这次世界杯的8个场馆中,有7个是新建场馆。</p><p class="ql-block">此外,卡塔尔夏季炎热,最高气温可达摄氏50度。怎么办呢,那就改在气候凉爽的冬季举办,这将是第一个在冬季举办的世界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像足球场这样的大型体育建筑,必须要考虑赛事结束后如何使用。对于卡塔尔,就非常具体地变成:在占一年大多数时间的酷热天气,如何用可持续、低能耗的办法给建筑降温。</p><p class="ql-block">解决方案之一,是可开合的动态屋顶。</p><p class="ql-block">动态屋顶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和伸缩凉棚一个意思。但要给一个足球场搭伸缩屋顶,其造价和施工难度,那就没啥好比的。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就曾有过做动态屋顶的设计,但受限于当时的施工技术和预算,而未能达成。</p><p class="ql-block">阿尔·沃克拉体育场的另一个解决方法,在体育场的一公里之外建了一个太阳能收集中心,从那里通过管道将冷空气传送至体育场的座位,然后再通过500个喷嘴通风口,向体育场内传送冷气。</p><p class="ql-block">能够将观众区域降温至18℃C、赛场区域降温至20%c。同时场馆内的墙壁、天花板、地板和窗户具有反射热量、阻热的特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6,北京大兴机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兴机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也是扎哈在中国完成的最大体量的项目,占地面积达70万平方米,设定的年旅客量为4500万人次,最大承载量达到1亿人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坐飞机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那种超大型机场,如果不幸被发配到了最远的登机口,从安检口走到登机口,那段真的是漫漫长路。</p><p class="ql-block">而体量超级庞大的大兴机场,却通过设计,在缩短了旅客步行距离的同时,增加了可用的登机口数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安检之后,主航站楼的拱形屋顶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六边形中央天窗,5条笔直的、一眼能看到底的长廊,通往79个登机口,从中心点到最远端登机口是600米,实际过安检后走到最远的登机口大概也就400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7,香港理工大学创新中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中心坐落在校园东北角一块狭窄而不规则的场地上,延伸至校园中心,南面毗邻大学足球场,北临九龙走廊高速公路立交桥。</p><p class="ql-block">这栋像两块正在开会的千层蛋糕一样的建筑,包含塔楼和裙房。就外观而言,我们看不到一般裙房和塔楼之间明确的界限,扎哈将它们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无缝结构和一个流畅的线条组合,保持了外观的整体性,让这栋如石雕般的大楼,在不同的角度上呈现出各异姿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将塔楼与裙楼融为一体的整体设计,除了好看之外,也让内部的空间分割、融合、重组都更自由,在建筑功能上与创新中心的空间需求相吻合。</p><p class="ql-block">创新中心旨在鼓励多学科、跨领域交流,建筑也强调了开放式的空间设计,室内的玻璃提高了空间之间的透明度和连通性,学生、教职工和游客可以在这15层楼中看到设计工作室、实验室、展览空间和活动区,大楼内四通八达的通道设计和公共区域,为各个不同的工作室提供交流及对话的便利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8,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发中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发中心(KAPSARC) 2017年建成,建筑面积7万平米。建筑位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旨在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能源及能源与经济等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从空中俯瞰,建筑的造型像极了天然水晶的晶体结构,好多个大小不一、角度不一的六边形晶体,互相紧密地依靠,整个建筑群就仿佛自然生长出来一样。可以说,这个设计就是从六边形这样一个形态母题出发,通过不断的推衍,最后形成一个形态丰富,又具有统一形式感的整体。</p><p class="ql-block">位于建筑中部,体形较小的晶体,实际上并不是建筑,而是一片顶篷,其下构成了建筑群的中央庭院,它既是进入中心以及各个建筑的通道,在天气舒适时,也可以作为户外集会、交流的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外围体量更大一些晶体,才是研究中心的建筑,其中包括了能源知识中心、能源计算中心、会议中心、图书馆以及祈祷室等功能空间。在每个六边造型的晶体建筑中,在中心有一个不规则的天井,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这些天井的造型看似是随机的,但其实却是以阳光和风向等自然条件为参数,经过了精密、科学的计算得出的。</span></p><p class="ql-block">此外,这种水晶形态的建筑群还为以后研究中心的空间扩张预留了可能性,只需要在外围增加晶体模块即可,完全不会影响整个建筑群的和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广州无限极广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州无限极广场位于广州市的白云新城。</p><p class="ql-block">建筑形态用数学符号<b style="color: rgb(51, 51, 51);">“∞”</b>回应了业主公司的名字无限极。从外观来看,两栋主体建筑各自都有南北两个中庭,形成了无限符号的形态。两个主体建筑之间又通过2条互相交叉的空中廊道相连,在形成一个更大的<b style="color: rgb(51, 51, 51);">“∞”</b>符号的同时,也将两个建筑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中开敞的中庭,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室内引入自然光线,中庭屋顶的覆膜结构除了能防雨和防晒,同时拥有雨水收集系统。整个建筑还采用了“联合隔热玻璃系统” ,透明玻璃引入自然光线,玻璃幕墙上使用了穿孔的铝幕帘作为防雨屏障。</p><p class="ql-block">玻璃幕墙安装了带有传感器的数字智能系统,让建筑可以根据天气和能源使用进行自动调节,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碧哈总部大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碧哈总部大楼位于阿联酋的港口城市沙迦,这是一家综合环境与废弃物的管理公司,致力于实现零废物填埋、更清洁空气及水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为这样的企业所设计的总部大楼,毫无疑问地,就必须也得是一个清洁、环保、可持续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在建筑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被动式建筑” ,是指通过整体布局和细部构造的处理,让建筑在尽量少使用人造能源的情况下,就能得到一个舒适的人居空间。碧哈大楼的设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碧哈总部大楼的整体建筑造型,犹如沙漠中的两个沙丘。扎哈的第一个节能策略是,减少玻璃开窗,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太阳直晒带来的能量消耗。在整个建筑中,只有连接两个沙丘的中央庭院位置,才有玻璃开窗,在这里引入阳光,而其它部分都被建筑表皮覆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个节能策略是利用建筑朝向的设计,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盛行的西北风,在天气较凉爽的时候,立面可以通过开启外表皮,调节成自然通风模式。当夏季高温建筑需要空调降温时,可以通过风能回收系统来优化制冷系统。因由制冷而产生的热量会被收集起来,为家用热水提供免费的热能。此外,回收废水的设备遍布建筑各处,回收的非饮用水用于景观绿化的灌溉。</p><p class="ql-block">第三,建筑外表皮成分,也大量使用了当地建筑工地拆迁的回收废料,实现了建材的高效再循环。</p><p class="ql-block">这一系列努力的结果是,整个建筑的能耗降低了30%。</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1,成都独角兽岛城市设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角兽岛是位于成都天府新区一个人工湖畔的产业园区。独角兽岛,顾名思义,是指专门孵化那些成立不到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尚未上市的独角兽企业的园区。</p><p class="ql-block">独角兽岛规划面积1000亩,预计在2022年建成后,将来会有7万人在此工作和生活。显然,与我们在这个展览中看到其他项目都完全不同,独角兽岛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个城市、一个街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角兽岛在人工湖上,设计也与水域概念紧密结合,如果从高处往下俯瞰,整个设计宛若一片荷塘。而岛上的一幢幢单体建筑,以圆形细胞体为建筑原型,通过不断的复制、旋转、变异、组合形成一个互不相同、又互相联系的形态丰富的有机整体。每个单体建筑都有圆弧状的层层绿化退台,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屋顶绿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塘”的中央是中心广场和地铁站,中心的屋顶是一大片空中花园,间隔着一个个漏斗,这些漏斗除了为地面的空间引入自然光,还可以收集雨水。从中央地铁出来以后, 600米的步行范围,,8分钟可以去到园区的任意一个地方,而车行通道全部走地下。</p><p class="ql-block">扎哈事务所在2018年获得独角兽岛的城市设计项目时,她本人已经离世两年。大师离世后,建筑事务所在伦敦和北京的办公室里,来自50个国家的400名员工仍然在有条不紊地继续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2,算法设计研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展区是算法研究设计,也是今天这个展览的最后一个区域。</p><p class="ql-block">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有一瞬间怀疑自己走错了片场,咦!扎哈不是个建筑师吗,怎么搞起了科技公司的事儿了?</p><p class="ql-block">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来回望一下在展览中的作品。在2楼展厅开始的地方,无论香港山顶俱乐部,还是维特拉消防站,扎哈的设计都是尖锐的、具有攻击性。从1996年开始,她设计风格明显地开始朝向“曲线化”变化,并且是越来越极致地在建筑中使用曲线。</p><p class="ql-block">这个变化,自然首先是扎哈本人对设计从平面尺度到更加体量化的空间维度的思考转变,但我们也必须知道,任何审美与设计的创新,绝对离不开科技的加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扎哈那些能让牛顿也抓耳挠腮、不明所以的建筑,之所以能够在现实中被建造出来,显然不是这位阿拉伯公主施了什么魔法,而是计算机前所未有的强大算力,让这些看似不可能的建筑,在最准确、最精巧的点上达成平衡。而扎哈的风格变化,恰恰就与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发展合辙同频。</p><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回头来看这个展区,这套定制计算框架里包括了计算机图形、数字设计、成熟的机器人施工技术以及参与性强、面向最终用户的游戏引擎和网络服务技术等。所有这些理念、项目和技术融为一体,最终将能打造高度互动、体验丰富、节约资源并以用户为中心的21世纪的建筑架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3,叶状体雕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这个展区里其他设计产品不同,这个《Thallus》并没有什么实用功能,而是个雕塑作品。</p><p class="ql-block">扎哈事务所为什么要做雕塑呢?他们要改行当艺术家吗?</p><p class="ql-block">当然不是了。这件雕塑的背后,有一个最近这一二十年里,在设计界极为重要、并且越来越重的概念:参数化设计。</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件雕塑是如何生成的。</p><p class="ql-block">首先,如马蹄莲花朵般的大造型,是在电脑里建模,并经过缩放、扭曲等系列计算后产生。</p><p class="ql-block">而表面的花纹的纹理也是在电脑中,对花纹的总长度、生长的范围边框和曲线的曲率进行约束,并设定为线条不可交叉,然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纹样就在电脑中产生了。再然后, 3D打印,成品出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扎哈事务所为这件作品取名为Thallus,这是希腊语中“原植体”、“叶状体”、的意思,大意是“没有分化成茎和叶的植物”,一般为藻类、真菌及其他类似低等生物的植物体。</p><p class="ql-block">回到参数化设计的概念,这个雕塑,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其中固然有设计者的审美因素在主导,但同时,只要任何一个参数发生细微变化,导致成品的形态就会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这是算力时代的艺术,也是算力时代的设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4,丽泽SOHO</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二楼,我们已经看到扎哈为SOHO中国设计的三个项目。在这里,让我们再来看一下丽泽SOHO,这是她SOHO系列中的最后一个, 2019年作为遗作完成。我们这次展览海报中酷炫的建筑表皮肌理,就是来自丽泽SOH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这幢摩天大楼设计得像开了天眼一样,这首先是基于场地限制:因为有两条地铁线路正好在基地之下交会,其中一条从地块的中心穿过。如果要避免超高层建筑对地铁的影响,采用双核心筒设计就是一个逻辑上的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但丽泽SOHO并没有像我们刚才看到过的奥普斯大厦、沐梵世度假酒店那样,直接采用双塔楼结合空中廊桥的设计,而是用一个完整的圆形表皮将两个核心筒包裹起来,两个核心筒之间的空间,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非常高的中庭,有多高呢? 194米,世界上的最高的中庭。</p><p class="ql-block">世界第一,听起来当然很带劲,但你想像一下,站在中庭里,一抬头, 200米,难免就会出现“傻大傻大”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曲线女王怎会让这样事情发生呢?两个核心筒在上升过程中,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进行了一个优雅的旋转,又在建筑中部对中庭进行放大,使整个中庭形成一个梭形,这样作不仅营造了一个视觉上丰富有趣的中庭空间,还让建筑的不同楼层也都拥有各自的视野和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5,室内设计和产品设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创造了满是曲线的建筑空间后,什么样的桌椅板凳,能够“配得上”这个空间呢?又是什么样的杯盘碗碟,能配得上这空间里的生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与室内,本就是一体两面。让建筑、室内、家居一体化,近年来也逐渐成为设计界比较公认一种发展趋势。一大批明星建筑师引领着这股潮流,他们的工作从建筑跨界到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将触角延伸至家居、时尚领域。</p><p class="ql-block">扎哈在成名不久之后,就开始跨界家具和灯具的设计。2006年,在ZHA,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所之外,成立了ZHD,也就是扎哈·哈迪德设计,以承接与建筑项目配套的室内和产品设计,以及纷至沓来的品牌联名设计需求,涵盖家具、照明和时尚等多种产品。2014年,扎哈的步子迈得更大,独立家居设计品牌"ZHDCollection"问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展区,就是扎哈的室内和产品设计。眼前这些富于雕塑感的碗碟、漂浮感的凉鞋、卵石形态的芝士刨、仿佛细胞体裂变的烛台,以及形体和功能高度融合的椅子,扎哈在建筑设计中流畅的线条和微妙的有机几何形态延伸到日常物品中,让这些酷炫的设计带上了生活的温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