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学生时代,可以说是在文革“十年动乱”中渡过的。</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是一个让人疯狂、让人迷茫的年代,孰对孰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时代的烙印,让我们的学生时代充满了“离奇”。但无论如何,学生时代仍是我一生中最最美好的时光,留给我们的依然是最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和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可以说是同成长,共同见证了我们的祖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伟大历史进程,见证了我国科技、国防、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奋起腾飞,见证了中华民族崛起、国富民强、人民安康的祥和之中国!</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的一九六三年,我步入小学课堂—赣州市景凤山小学。学校设在小巷里,离我们家很近,几分钟路程便可到。记得当时的校舍有点破旧,有些教室地面是木板的,看起来很破烂的样子,除了这几间教室外,还有一栋二层楼的红砖教学楼。进校门的右边是一个大操场,我们常常在这里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房子等, 那些点滴画面有时跃入我的脑海,这份带着童真、童趣的回忆,虽然很久远,但真的很温馨、很甜密!</p><p class="ql-block">我的第一个班主任是唐凤鸣老师,她那时大概四十多岁,齐耳的短发,身体微微发胖,脸上满是慈祥,说来也怪,小学的大部分老师,我清晰的记得他(她)们的名字、音容笑貌,尽管已隔半个多世纪!小学3年级时,我担任了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文娱委员,每到队部活动日,各班就到我这儿领一些文体活动用品,比如:图书、连环画、跳绳等,那时的教学秩序很好,领活动用品排队,不争抢,高年级同学也不因为你是小不点的低年级同学而欺负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受我邻居的影响,她带我参加了学校的乒乓球队,每次只要我们校队的出现,不管谁在打,学校仅有的几张乒乓球台,都会停下来,听他们说:校队的来了,这种谦让、单纯、朴实的 校风,或许应该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需要倡导的。</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几年小学学习生活,因为文革的原因,学校正常的学习秩序被打乱,校园里满墙的大字报,乒乓球队的教练老师一夜之间也成了“牛鬼蛇神”,红卫兵大串联、跳忠字舞、歺敬等,都成为那个特定年代所特有的时代产物。</p><p class="ql-block">到了该小学毕业没有正常毕业,所以,我上一届叫“文革班”,一九七零年的三月,我们和文革班一起升入初中,那一年是第一次学校由每年的秋季招生改为春季招生,为此,我结束了六年半的小学阶段。</p> <p class="ql-block">四年半的初、高中学习在六中渡过。</p><p class="ql-block">六中,座落在赣州西北角、美丽的贺兰山下,是赣州的制高点,而赣州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郁孤台就在这里,跟郁孤台最有渊源的历史人物,要数辛弃疾了。公元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郁孤台,写下了流传千年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p> <p class="ql-block">赣州郁孤台</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后面的钰翠楼紧挨着郁孤台,记得当初文宣队排节目休息时,我们常打开后门到郁孤台去玩。这栋楼平时很少有人去,除学校文宣队的排练场所外,有一、二间是堆放了一些图书之类的杂物,说起书,当时班里有几个调皮的男生,从这里偷出了不少的书,其中有很多的中外名著,当然,那个时候是禁书,有:三家巷、苦斗、苦菜花、青春之歌、基督山伯爵、红与黑等等,我那时候爱看小说,就是受这些书的影响,几个同学轮流传看,至今家里还存有几本。还有一间是堆放了一些油印机之类的教室,学校的期末考试卷等需要油印的东西,记得有一次老师在油印第二天考试的试卷,我们几个排完节目后,偷偷油印了几份,不用说第二天的考试自然是一百分了。想想那个时候的我们,真的有点调皮😝</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一九七一年)</p><p class="ql-block">一进学校大门必须拾阶而上,到底有多少台阶到教室没数过,反正有点多。记得那时候的学费大概三块多,还包括作业本和电影票。</p><p class="ql-block">刚入初中时,一切都感到新鲜,特别是家里弄了个军挎包作书包,更是喜欢的不得了,那个年代,军衣和军挎包都是稀罕物!之后我先后加入了学校文宣队和校乒乓球队,并担选学校的广播员。学校文宣队比较忙,早上要到校参加晨练,署假要统一住校参加集训,初中一年级学校组织到附近农村帮助“双抢”,文宣队排练了一台节目,白天到田间参加劳动,晚上为贫下中农和学生演出,一直到“双抢”结束。一九七一年开学初,学校又组织了一次学军徒步拉练活动,步行几百公里,每到一地,文宣队为同学演出,记得拉练到上犹县时,和上犹采茶剧团联演,当时和张曼君(如今著名导演)同台报幕。在文宣队,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同吃、同住、同劳动,所以,相比之下和本班同学比,和文宣队的同学感情较深。</p> <p class="ql-block">和文宣队姐妹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照片是六中文宣队演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常青指路)全体演员的合影,这张照片的得到来之不易,前几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红色娘子军那熟悉的旋律,让我们激动不已,已在国外定居的同学,观看这个节目后,给我们发来了这张也是唯一一张珍贵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2021年文宣队老师回赣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二张照片时隔正好整整五十年!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照片都是何雪萍、钟伟澜老师,他们夫妇回赣时难得一聚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初中,学校教育还基本处于恢复期,频临崩溃的教育百废待兴,“复课闹革命”的口号也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特别是小平同志的复出,教育已慢慢步入正轨,中学的这些年,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p><p class="ql-block">高一的时候,我被分到了高一(七)班,从这时起,我明显感觉到学校在抓教学质量,抓校风校纪,教育正慢慢地在改变!说实在的我也是在这一二年才真正为学习努力过。</p> <p class="ql-block">当时高一(七)班班委在通天岩合影</p> <p class="ql-block">进入高二,一场“批林批孔”运动,又让逐渐恢复的学习秩序受到影响,加上高二处于毕业去留动荡期,何去何从?很多人都无心思上课,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就在教室打起了扑克牌,天天如此,玩得不亦乐乎!华是学校教职员工的子女,住在学校,我们几个索性把书包放在她家,要上课时她手拧几个大书包,帮我们带来教室,一直到我们高中毕业,我们几个的“扑克大战”才告结束。</p><p class="ql-block">毕业后下放分别前夕,我们在八境公园留影,那一年我们十八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