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城狐神庙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修缮一新的西城村狐神庙,既古韵悠悠庄重肃穆,又规模宏大雄宏大气,今天以崭新的姿态重新面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水县西城狐神庙是为奉祀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狐突而建,因而西城人又称“狐爷庙”。狐神庙最初位于村西北野外古文峪河畔,而今已完全包裹到村里边了。该庙创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漂湮于之后的正德、嘉靖年间,重修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是一处古建庙宇。算来迄今已近530年的历史了。据记载,当年庙宇内多有塑像碑刻,古木参天,风景幽雅。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百姓们修补过一次,到光绪六年(1880)乡民们募捐银两又修补彩画,至民国以后从未修补过。2002年,乡民们及社会各界人士曾自筹资金修补过,并于当年被文水县人民政府评定为“文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再次自发捐资修缮完工,遂成现今之规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0多年来,乡民们尤其是晋中一带的乡民,特赋予狐突祈雨求安之神职,故而求神祈雨备极虔诚。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也是炎黄子孙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瑰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千百年来,狐突不止受民间百姓奉祀,就是历代统治者也很是推崇。那他为什么如此备受爱戴和敬仰呢?这是有历史原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发生于晋国即我们家乡一带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先说狐突。狐突(?—前637年),原姓姬,因其祖封于狐氏大戎(今交城县西北山区),故改姬姓为大狐,字伯行,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晋文公(重耳)的外祖父。他出仕晋武公,武公之子晋献公娶了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女儿狐季姬生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另一个女儿小戎子生夷吾(即后来的晋惠公)。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因晋献公宠姬骊姬欲立她的儿子为太子,遂宫乱迭起。不得已重耳出逃,狐突之子狐毛、狐偃等跟随重耳先后周游翟、齐、鲁、宋、郑、楚、秦等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到过很多国家,由于他在国内威望很高,狐毛、狐偃、赵衰、先轸、介子推等贤臣良将也追随他离开晋国。公元前651年,献公死,晋国内讧加剧,献公之子奚齐、卓子相继被杀。齐、秦两国派军队护送夷吾归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九月,惠公死,其子圉即位,为晋怀公。为了巩固帝位,削弱其叔叔重耳的影响,怀公命随重耳出逃在外之人限期回来,不归者诛其全家。同年冬,因狐突不召二子归国,被怀公拘捕。怀公对狐突(为怀公的曾外祖父)说:“子回则免罪。”狐突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贰,何以事君?”拒绝了怀公的要求而被杀害,同时阖家50多人被诛灭。次年,秦国送重耳归国,晋人迎重耳,杀怀公。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文公感念其外祖父之忠诚,厚葬其于境内的少阴山(也叫马鞍山即今交城县境内的狐爷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晋文公是位比较贤明的君主,在大臣们的辅佐下,平息内乱,革除弊政,任用贤能,奖励生产,发展商业,很快使晋国富强起来。公元前632年,城濮一战,晋国大败楚国,称霸中原,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任春秋霸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样,狐突以“教子忠臣不事二主”被晋怀公杀害,成为华夏历史上舍身取义第一人;其教忠不二的思想深植华夏大地,其忠义精神凸显我华夏文化高贵的品质,也甚是撼动人心,成为国人做人的第一准则,故而深得历代统治者推崇并加以神话。这是其一,其二呢,几千年来,晋中一带乡民赋予他“求神祈雨泽被万民”之神,其地位在龙王之上,备极虔诚,表达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敬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尔来狐突被诛已2658年了。起初狐突葬于马鞍山享受的只是民间对前贤的缅怀,此后的历史在淳朴民俗中逐渐向神靠拢,狐突开始承担起祈雨求安的职责。光绪《清源乡志》称:狐突墓“坐下有泉,遇旱祷雨辄应”。清源米阳都(今清徐西谷乡)有天旱赴狐突庙、狐爷山祈雨习俗,降雨后米阳都人会举村皆出,鸣锣鼓而擎幡帜,赴山入庙隆重谢雨。走在前边的壮汉,一定要赤裸上身,平伸两臂,亮出刺挂在胳臂肌肤上的彩色布条。乡民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狐突神的崇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城狐神庙坐北朝南,山门前为宽阔的广场,广场之南原有一座坐南面北的大戏台,可惜拆除于上世纪50年代末。庙门采用汉民族古建传统的建筑风格,一主两侧,均为双坡单檐硬山顶,青砖灰瓦,砖雕脊翎,飞檐翘角,插飞紧瓦,脊兽追随,斗拱装饰,描头画飞,前后出廊,桁木彩绘,雀替饰之,明柱裸露,墀头均以砖雕砌饰。主门一般不开,只有重大节日才开启,正中额头悬一竖匾,蓝底金字“晋大夫”,门额同是蓝底金字“狐神庙”,朱红漆门有幅楹联:“帝命本无私西鄙旋闻巫,君心何自挽东山撼服龙”,门石墩上小石狮威俏兼容,萌态可掬。门旁墙壁上各有一幅山水树木图画,叶末草梢毫发毕现。山墙处各有一腰门直通侧门廊下。两侧门之结构与格调色彩完全相同,东门对联为“风送晓钟开曙色,月明松柏画空堦(jie同阶),钟声悠扬”,紧靠着钟楼,人们一般从此门出入。西门对联是“朝夕焚香传法宝,晨昏钟鼓祝皇图,古刹庙宇”,与鼓楼相邻。钟鼓楼极具特色,垛口花栏,四柱擎顶,特别是小巧珑珑新颖别致的十字歇山顶,连同众多跃跃欲试的脊兽,更把神韵悠悠的方寸之所演绎到了极致,仿佛伴随着晨钟暮鼓会穿越时空,为狐突大夫祈祷唱赞歌,为求神祈雨的人们净化心灵加势助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东侧门进入庙院。院内清静整洁,环境幽雅,中间宽阔的大道两旁各有六株郁郁青青的松柏树,尽头是两株古槐。从东西厢房及整体看,全院长方形呈上下院态势,但中间并无分隔,故而显得宏阔豁通。倒座南廊主门两边墙壁上分别为“狐神庙简介”“狐突简介”。下院东西厢房均为双坡硬山顶,同是插飞紧瓦,脊兽装饰,描椽画飞,桁木彩绘,墀头全部青砖打磨装饰。东西厢房各五小间,均为日常生活之所。上院东西厢房各三小间,进深要比下院厢房深一些,明显规格要高,更精致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院东厢房为三圣殿,主要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居中者为阿弥陀佛,居阿弥陀佛左者为观世音菩萨,居右者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据《无量寿经》记载,阿弥陀佛成佛前共立下四十八个大誓愿,其中之一是:他成佛后,信奉并持诵他名号的人,寿终时他将亲自接引,前往西方极乐净土。而这极乐净土又有多好呢?《阿弥陀经》说,在净土生活的人都是莲花化生,清净无染,相貌端庄,寿命无量无边。观世音菩萨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一般手拿净瓶杨枝,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有求必应。大势至菩萨跟观世音菩萨一样,发愿将念佛的众生接引到极乐世界,他威力广大,每走一步大地都会有多种震动,像波浪一样,但不会伤害众生。另外,大势至菩萨还能发出智慧之光,虽不如大日如来佛的大日佛光能遍照一切除尽黑暗,但也能令众生脱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而得无上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阿弥陀佛是观世音菩萨的老师,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接班人,而大势至菩萨又是观世音菩萨的接班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分别代表着往生极乐世界修行中的两大要素:普度众生的功德和洞明一切的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很显然,在中国传统的庙宇内置佛教内容,这是中外文化的交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院西厢房为关帝殿,其格调色彩与三圣殿迥然不同。门旁对联为“兄玄德弟翼德玄德翼德,师卧龙友子龙卧龙子龙”,里边供奉的当然是“武圣人”“关公老爷”关羽了。关公英俊威武,身着重铠,披着战袍,面色黑红,长髯飘飘,威风凛凛,一手捋长髯,一手持战书,两眼圆睁似有所思;两侧的关平、周仓亦显得粗犷矫健,彪悍勇猛,关平手里捧着关羽最爱读的书——《吕氏春秋》,周仓手里紧握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另外,两旁还供奉着文财神与文昌帝君。儒教与道教又在这里交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不清在哪里见过同是关公、关平与周仓三人,可情景与这稍有不同,左右站立的周仓、关平均为手执兵器,特别是周仓左手叉腰右手握刀几乎立于殿门背面,面对关羽在傻傻发愣。蓦然想起孩童时母亲曾给我们讲过周仓的件事。关羽在带领部队作战胜利后行军到一村庄,村边有座庙宇,关羽命令部队在此处休整歇息。刹那间周仓快步如飞直往庙宇赶,应该是想抢得一处舒适席地吧。关羽深知周仓的急性格和日行千里的本领,自己是追他不及的。于是灵机一动想跟他开个玩笑,便大声呼喊:“周仓周仓你跑可跑(方言,尽管跑之意),别占了老爷我的门旮旯(我们方言读lao)。”周仓虽然忠于关羽,但秉性特犟,听得老爷这样喊反而跑得飞快。进得庙门,立即奔向殿堂,硬是站立在堂门背后的旮旯里,两目圆睁大刀直竖。关羽带领众将不慌不忙地走了进来。他往正中的位置稳稳当当一坐,其他将领分立两旁,这下可真把周仓傻眼了。从此,关帝庙中便有了这样的布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西厢房与正殿风叉亭间各有两通石碑,均为历次维修庙宇发起人及各界人士募捐之功德碑。有两通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可辨认,只在一通碑首有“募化碑记”四字还依稀可辨;有两通是刻记近20年来维修捐资的,字迹清晰。有一通2004年甲申夏立的《狐神庙重修碑记》如是说:“建庙宇以祭神,立碑刻以记事。狐神乃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狐突是也,因功德盖世,倍受民众尊崇与敬仰,统治者推崇,后人建庙奉祀极多。我村狐神庙创建于……以求神祈雨,赐福丰年。几百年来风剥雨蚀,几经修补,今日已满目残垣,恐毁于一旦。乡人为使中华文化艺术不至消失,炎黄子孙五千年宝贵财富再现辉煌,祈求神明永驻、盈泽安康,经……正殿、火神殿、山门兮气势恢宏;塑彩神像十四尊兮神明永驻;植翠柏参参兮气象万千。巍巍壮观狐神庙,年年盈泽众乡亲。存碑于庙宇,铭记于后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殿两旁是配殿,东为送子殿,西为火神殿,同是双坡硬山顶,面阔三小间,进深四椽。送子殿门有副对联“碧水翠澄南海境,祗园秀拥普陀山”。殿里主要供奉送子娘娘。送子娘娘又称注生娘娘,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中掌管生子的神,俗称注生妈、陈夫人、临水夫人、顺天圣母等,是颇受尊奉的生育之神,是许多不孕妇女或怀孕妇女的信仰寄托,所以她是众神之中掌管嗣子降福的神灵,具备乐行善事,滋生万物,如送子保育、祛病防疾、除暴安良等神之功能。按《封神演义》述称:注生娘娘乃是“龟灵圣母”的门徒,云霄、碧霄、琼霄三姐妹;商周时此三仙姑曾联手帮助纣王抵抗周武王,阵亡后受封为“注生娘娘”,奉玉皇大帝之命,专管人间入胎、出生之事。还传说姜子牙大封诸神时未将三仙姑列封,三仙姑遂投诉于玉帝,玉帝将三人敕封为“注生娘娘”,掌管人间胎儿生育之事。送子娘娘左侧还供奉有根雕“观世音菩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里汇合交融。这里送子娘娘与送子观世音的性质不同,送子娘娘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掌管生子的神,而送子观音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另外,两旁还供奉有保胎娘娘、长寿娘娘、接生婆婆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火神殿门的对联是“神显威灵千载盛,人蒙惠泽万载安”。火神庙主要供奉的是火神爷。火神爷民间称为火德真君,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火神,他是人们信奉的诸神中资格最老的神祗(天神、地神,泛指神明)之一。相传,远古时候,燧人氏钻木取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并使人类进入了熟食阶段。为了纪念他,人们称他为“火神”。原始社会,原始人群每年在他们自认为象征“火”的季节里祭祀火神,答谢火神对人类的赐福和恩德。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地信奉的“火神”是有区别的,比如祝融、共工、介子推等。我们看到的这位火神是三头六臂手持宝剑、法器凶神恶煞的样子。其实,火神就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化身,有六只胳膊三张脸。每只胳膊分别拿着弓、箭、宝剑两把、火葫芦、一个法器,浑身金盔金甲,看着凶神恶煞,掌管着民间的火,人们供奉他是避免家里出现火灾或其它灾难。相传,这位火神是古代一位将军的化身,当年他忠君报国,可当朝皇帝听信奸臣谗言,将他用火困在山林里。为了救自己的母亲,他被火烧身亡。另两张脸四只胳膊分别代表他的父母亲。另外,这里还供奉有文昌爷爷、真武大帝、财神爷爷和治蝗老爷,儒教与道教在这里又融汇交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具特色且最能体现本庙主题的当然是高出地面一米,既巍峨挺拔雄宏大气又独具匠心庄重肃穆的正殿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殿坐北面南,单檐双坡悬山顶,面阔三大间进深五椽,前出廊后出厦。青砖灰瓦,脊翎纯砖雕砌成,兽脊装饰,瓦当滴水,相得益彰,插飞井瓦,描头画飞,斗拱彩绘,美轮美奂,桁木彩绘,格调肃然,明柱裸露,色彩重然。前中两露明柱上是一副楹联:“以晋界秦惟赖忠谋绵国祚,从文舍惠全凭义胆振家声”。我想,这是对狐突生平及影响作出的高度评价吧。殿內威严庄重,氛围相当凝重,让人顿生敬畏之意。狐突爷端坐其位,头戴官帽,身披大红袍,呈王侯将相之风;手持玉笏,面容时而谦和慈祥时而神情肃然两眼圆睁。我很纳闷,怎么狐突爷是黑脸呢?是刚直不阿忠贞不二舍身取义的化身,还是在庶民们求雨的路上遇到了妖魔鬼怪作祟他怒目圆睁喝退魑魅魍魉,还是……背景上祥云缭绕马车狂奔,形象地表述了狐突爷为国为民东奔西忙布云施雨的动人场景,真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赤诚之心,昭如日月。狐突爷坐像前有四人两两分列左右,有文有武还有拿水瓶的童童,他们抑或是帮助狐突爷出谋划策的,也许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的,还有可能是听老爷使唤奔前跑后的。也有人说这四人分别是风云雷电的化身,行风聚云才有雨,电闪雷鸣雨更大。背景墙左右各有一幅图画,一幅是梅花树旁,一位老者双手持一卷轴准备授予跪着的求书若渴的童子,人物栩栩如生,动态得体,表情珍重,眉目传情,落款有题曰:“读书破万卷,梅香发苦寒”。另一幅是山腰处狐突爷坐石上,手捧《历代兵法》正仔细研读,忽然一对仙鹤结伴飞过,老爷目及仙鹤过处而凝望远方,神情由凝重而释然,直到神情怡然微微颔首,有题曰:“狐神读书图”。两墙壁上同是大幅图画,主要是围绕“祈神求雨”之主题。东一幅是《求雨图》,炙烤的色调,干旱的背景,人们急切求雨的心情溢于神态,表达了人们对狐突爷的备极虔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题曰:“自古求雨为滋润大地万物,为拯救黎民,不造干旱饥荒之痛苦,以普天之下生及生存,所以自古就有很多求雨的传说、神话故事、美好画卷。愿我中华国家昌盛大展宏图”。另一幅是《布云落雨图》,古晋阳城的上空,人神共运,同使法器,呼风布云,行云施雨,刹那间电闪雷鸣,彩云飘忽,滂沱雨下,滋润万物;有题曰:“行甘露,润神州大地,利万民百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城狐神庙落成的几百年间,每遇干旱之年,不只是本村乡民,就是周边几十里村庄的乡民们也来这里,或者从这里出发赴狐突爷墓葬之地——交城狐爷山求雨。据老人们口传下来说,西城村的求雨是有别于其他村庄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需要,村民们特意请高人塑造了个小一号狐突爷泥塑像。遇上一般干旱年景,村民们抬上小一号狐突爷求雨。一般是先在狐神庙祭祀,然后抬上神像转村一周(表示代表了全村人们虔诚的心),再把神像安置到村正东老爷庙正殿内的一旁,待再次求雨时抬回狐神庙祭祀。如遇上大旱之年就不同了,首先把小一号狐突爷抬到狐神庙内祭祀,继而转村一周后抬到交城狐爷山上的狐神庙里去求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盛夏的狐爷山,格调色彩跟干旱的平川截然不同。天高云淡景色宜人,远处雾罩的山峦婀娜多姿,沉静优雅,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求雨的人们抬着神像行进在山路上,俯瞰远处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近处碧草青青鸟语花香,风景旖旎如诗如画,让人如痴如醉。到达狐神庙后如同在本村祭祀,一概完毕后起身回村,再把小一号供奉于正殿,一齐再祭祀跪拜大小狐神。如果遇上特旱之年,到达狐爷山狐神庙后则兵分两路,一部分在庙内祭祀求雨;另一部分得到达山顶狐突墓前进行祭祀。徒步近半个时辰到达山顶,狐突爷墓地在蓝天白云下显得肃穆,神圣,威武,深沉。周围是一尺多高的青草,放眼望去,碧草青青,大片大片叫不上名字的野花绽放在草地上,清风徐来,花香弥漫在空气里,带着泥土的气息,淡淡清香沁人心脾,浅唱低吟的虫草声与清脆的鸟鸣声此起彼伏,而远处的山峰重峦叠嶂,好一个清静幽雅的祭祀场所。主祭人带领众人在墓碑前祭拜完毕后下山与庙中人汇合返回。据交城县志载:“晋大夫狐突墓在县北20公里狐突山西巅,墓地面积约10余亩,狐突墓高约4米,系青石碎片堆积而成,墓前旧有碑铭,解放后被毁。”同样,回来后转村一周再度回狐神庙共同祭拜。多少年流传下来说,这样很灵验,肯定能求到雨。一般求雨选择在农历七月十五狐突爷生日之前,故而七月十五这一天,即使不求雨,也或多或少总要下点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们赴狐爷山求雨是如此虔诚,究竟灵验到什么程度,至今仍流传着据说是很真实的一件事。宜儿、武午、方圆等村与我们西城村是比邻近村,但那三村地处文峪河东岸,水位高,土地夏湿,其他地方干旱而他们显不出。有民谣曰:“旱死全县文水人,好活了宜儿武午村”。有一年特干旱,西城村民们到狐爷山求雨,队伍返回来已是大午后,方圆村的人们怕下雨影响了他们地里的葡萄和庄稼,于是就在经过的路上撒满了蒺藜儿,逼迫人们绕路走。人们都是光着脚,有的胳膊上还挂着铡刀片,他们硬是强忍疼痛,踩着蒺藜儿走过来回到了西城村狐神庙。可不多时,方圆村的人们抬着全羊来了,说是贡献给狐爷要求赎罪。原来狐爷显了灵,惩罚他们把路上撒满了蒺藜,给下起了冰雹,葡萄庄稼等也给打了个稀巴烂。村民们大急,商议说再打就绝收了,赶快去西城村给狐爷道歉请罪吧。然而吃了苦果的人们怒气未消不让进山门,他们好说歹说,既道歉又赔罪,几经周折才让进了山门献上贡品,刹那间冰雹就停止了。泽被万民的狐爷就是这样灵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城村的求雨队伍很有规模,也很壮观,十几人、几十人不等。他们都是赤脚行走,赤膊上阵,头戴柳帽(就是以柳梢编织的圈框)。走在前面的是打咣咣的(即柳枝横肩,前段挂锣,后端以绳系于腰带作固定状,以便边行走边敲锣,我想,说白了是不是鸣锣开道打前站呢,人们称其为打咣咣);之后就是抬狐神像的,称抬爷爷的;接着就是锣鼓齐鸣吹吹打打铁炮震天响;每路经一村,主祭人(也称老善人,须德高望重者)总诚诵祈雨祭文,然后祭祀焚纸,尽可能面狐爷山方向跪拜;再后边是跑报子、抱水瓶的童童等;再往后是个特殊的群体:有用铁丝穿破胳膊再挂上铡刀片的(两片、四片、六片不等),有挂秤砣的,有挂钩子的,有挂钱串的,我想,这既是对祈神赐雨的虔诚,也是对祈雨路上妖魔鬼怪的震慑与铲除吧;最后是守后卫打杂跑后勤的。一路浩浩荡荡,好不威风热闹,故而总能引来沿途村民们的围观与赞许,渍渍称赞声不绝于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求雨成功都要唱戏酬神娱神。每当此时,主祭人及村干村副们首先打开山门、殿门共同祭拜,全村上千人汇聚于此,三叩九拜,那是何等的虔诚,何等的场面,何等的壮观。此时,狐神透过殿门、山门看到此场景,抑或再看到对面戏台上为自己及乡民们的精彩演出,他能不愉悦开心,能不为黎民百姓再赐福赏安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庙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供奉奉祀,另一个是酬神娱神。酬神就是酬谢感谢神灵保佑一方百姓;娱神就是让神灵高兴,让他今后还来保佑老百姓。供奉奉祀于庙內尚可,那么酬神娱神很显然在庙內就大有局限性了,比如唱大戏,几千人观看,怎么办?修戏台辟场子。所以,一般来说,有庙就有戏台,并且戏台须面对神面,还须在一中轴线上,好让神灵一抬头就能看到演出,还是绝佳的方位。庙內香火越旺盛,祭拜的人越多,戏台规模也越宏大,当然场子也要求宽阔多容纳观众,比如西城村狐神庙的戏台与场子。祭拜的人多,看的人也多,服务打杂的人也多,看戏的观众就更不必说了,为满足不同人们的需求,就逐渐形成了买卖饮食的,继而还有借此买卖农具及日用品的,久之,便形成了庙会。故而有庙的村庄甚至有庙的个别地方,就可能有庙会,比如现在的西城村就是如此。这就是传统古庙会的由来。几百年来,西城村的传统古庙会就是狐突爷的生日那天——农历七月十五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狐神布雨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的指针指向了1943年春。日军的铁蹄踏入家乡,无恶不作,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哀鸿遍地。特别是日伪的清乡扫荡硬摊强派法西斯统治,更使人们雪上加霜。早一年天旱欠收,这年春天干旱无雨,看光景小麦几乎绝收。出于无奈,村干胡立有、村副刘佩兰董映南只好硬着头皮去求本村人、时任文水县水利局局长王承国。他们说明来意,欲沾其光,引文峪河水浇村北、村东不曾见水的旱地,以期丰产。王承国故土情浓,闻言应允。说干就干,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循着原文峪河道由西向东挑了四华里多长的引水河道。引水文峪河对几千亩旱地庄稼丰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农历七月十五日,胡立有村长又主持祭祀祈雨。真灵验得很,队伍还未返回已是大雨滂沱了。这一年得益于文峪河水之灌溉及狐突爷的被泽,西城村的秋庄稼获得了大丰收,村干们商议欲把狐突爷生日庙会改作秋收、冬小麦下种农事完了之后的日子。一是纪念神功(狐突爷降雨),二是庆祝丰收的喜悦喜庆,让劳作了一年的村民们好好放松一番,三是扩大西城村的影响。经广议最后确定农历九月二十六日为西城狐神庙的传统庙会。为了方便人们物资交流,会址由狐神庙前大戏场迁移至村中央的碑儿街。西城村本来村子大人口多,得益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脉关系及很契入的时节点,历经七八十年这个传统庙会经久不衰,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汇聚于此集市贸易,走亲访友,欣赏梆子戏……尽管原先的传统庙会之韵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是新时代的格调色彩与韵律,比以往更繁荣,规模更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拾起人们的记忆,弘扬传统文化,新世纪之交,村里的有识之士又把狐突爷生日前一天即农历七月十四日确定为正宗的狐突爷传统庙会,会址在庙前广场乃至西环村路,待客范围也是狐神庙周边及扩延至西、北环村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正殿的高处望全庙,厢房俨然,山门巍然,钟鼓楼翼然;古槐挺然郁郁青青,松柏井然苍翠欲滴。正殿前特制的硕大金属香炉香灰满满香火正旺;院中央深红色大水缸内佛水清清,碧波托莲,一尘不染,不蔓不枝,香远溢清;水缸两旁的一对小石狮萌态可掬共迎四方香客;三圣殿内一对男女正虔诚祭拜,木鱼声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镀于庙门及钟鼓楼上,给庄重肃穆的古庙宇更增添了几分神韵,是如此的威武深沉与神圣。当我以虔诚的心和留恋难舍的目光凝视寺门的时候,从庙宇里传出来庄重深沉而又浑厚绵长的木鱼声和时而高亢时而低吟的诵经声,抑或是诵唱罢,也许似梵音罢。这声音好似从远古走来,漫过岁月,久久回旋,让我心中氤氲了一丝禅意;这声音又是如此的空灵,在耳旁阵阵回响,也让我多了一份清净,多了一份安宁;这声音也伴随着融儒释道为一体的文化精髓与精神内核,回响在狐神庙的上空,回响在西城村的上空,回响在我们芸芸众生的心田里;这声音也促使我们记住乡愁,多多关注并深深挖掘桑梓文化,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传承中华文明,进而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1.09</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