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特殊时期,去不了诗和远方,就去寻找10000的快乐。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共同建设祖国,创造祖国的未来,而云南民族村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集中的一个展演舞台。</p> <p class="ql-block">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p> <p class="ql-block"> 梁河、陇川县境内的阿昌族民居多为合院系建筑。这个四合院的堂屋坐西向东,院门朝西,具有阿昌民居特色。阿昌人盖房时笃信,堂屋必须高出厢房,五柱形的组合结构。</p> <p class="ql-block"> 阿昌族民间多信奉鬼神与祖先的原始宗教,一些地区也信仰小乘佛歌。阿昌族为氐羌后裔,其先民公元2世纪即进入西北怒江流域,其中一部分约13世纪定居宁陇川县户撒坝子,另一部分其后定居于梁河地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阿昌族人居住的地区一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一带,铁匠铺很多,只要到了那里到处都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他们打铁、制刀的技术很高,打制的铁器经久耐用。特别是长刀、尖刀、砍刀、菜刀、剪刀、拒斥镰刀等锋利美观,以“户撒刀”著称于世,品</span>质优良,行销省内、川藏等地。</p> <p class="ql-block"> 景颇族是云南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景颇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奉鬼种,拜租先。</p> <p class="ql-block"> 目瑙纵歌广场,广场中心矗立四根柱子,称为“目瑙示栋”或“目瑙柱”。“目瑙”是景颇语,意为大伙歌舞。中间高的两根目瑙柱为阳柱,上面绘有太阳图案。两侧低的两根目瑙柱为阴柱,上面绘有月亮图案。两根阳柱之间交叉有一把刀和一把剑,刀代表景颇族生产劳动发工具,剑代表景颇族打天下的利器。目脑纵歜节是景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节日期间景颇族群众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欢欢喜喜,汇集到目脑广场,围着场中的目脑柱尽情欢跳。</p> <p class="ql-block"> 每逢节庆时,景颇族女子身着镶嵌满满大银泡的盛装,领上佩戴六七个银项圈和一串响铃式的银链子,手戴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饰品。行走舞动时,银饰叮当作响,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 山官房是景颇族村寨首领居住的木质结构房,一般为二层。山官房檐挂有象牙,象牙越多,代表这个首领越富。还挂有一串串的金属环,金属环的个数代表首领统治的人数。一层挂有仿乳圆形铜饰,是景颇族人对母性的崇拜。二层是隔开的几个房间,有厨房、卧室等,其中有一间是青年房,是接待客人的客房和新人成婚的新房。景颇族人是打地铺睡觉,不睡床。</p> <p class="ql-block"> 水碓房有一个水碓,舂米机具,将稻谷放进水碓碓窝中,利用高处的水力,自动舂好稻米。</p> <p class="ql-block"> 许愿池是景颇族人逢年过节祈福的地方,用许愿池的水洗掉污浊,干净人生。在许愿池许愿,有求必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德昂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p> <p class="ql-block"> 德昂族的建筑以竹楼著称,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有对称、庄严的美。</p><p class="ql-block"> 开门节、灵门节是德昂族民间的重大节日。浇花浴佛阁是德昂寨一年一度最隆重时节日。在每乐的农历4月12日,德昂族老会到浇花浴佛阁颂经、拜佛、浴佛,浴佛是德昻族人民的洗礼仪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德昂族一般信奉小乘佛教,男孩十岁左右就要入寺当和尚学习佛经,几年以后再还俗为民。</p> <p class="ql-block"> 佛爷戈毕达,9岁在缅甸弄勐佛寺出家,成了小和尚,自此从未还俗。15岁至19岁,在缅甸曼德勒遮古逮佛学院学佛,19岁至23岁在缅甸仰光佛学院深造,23岁回国在瑞丽老城门奘房(佛寺)升座为佛爷,僧阶称帕(沙弥)。1997年始在云南民簇村住持寒佛寺至今。昆明市佛教代表大会南传佛教唯一代表,缅甸住昆明总领事馆缅历新年诵经祈福常聘主祭佛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彝族是省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金少江、元江流域和哀牢山、无量山腹地,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打歌、大三弦、跌脚舞久负盛名,火把节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民族节日。</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太阳历广场中央的图腾柱上有太阳、虎、火和八卦图形象,周围环绕着黑白面向不同的10个月球造型,广场外圆周分布有12生肖石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彝族村浮雕墙与虎山造型表现了彝族虎文化特色,他们认为他们的祖仙是老虎变的。</span></p> <p class="ql-block">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杀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晩,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 白族是云南特有的世居民族,多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历史文化悠久,民间艺术“霸王鞭”、“草帽舞”、“大本曲”充满喜庆欢乐气氛;民俗节庆活动有热闹欢快的“三月街”、“绕三灵”、“迎新娘”等。白族传统“三道茶”堪称是少数民族茶道文化之一绝,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照片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理“崇圣寺三塔”的缩小版。</span></p> <p class="ql-block"> 纳西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其余分布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及四川省。</p> <p class="ql-block"> 纳西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1000多年前纳西族人民就创就创造了东巴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它包括象形文字和东巴经。</p> <p class="ql-block"> 纳西族创造的东巴象形文字,直到今天还流传于世,这是在世界文字史上少见的。用这种象形文字写成的典籍叫"东巴经",是一部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清新优雅、娓婉动听的纳西"洞经音乐",溶合了古代中原宫庭宴乐的旋律音韵,是当今民族音乐中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很有特点,他们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多褶围腰,背上披羊皮披肩,上面缀有日月和七星,象征着披星戴月。</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摩梭人居住在滇西北高原永宁地区的泸沽湖畔,至今还保留母系氏族和母系家庭的生活习惯。这一奇特的民俗引起了全世界人类学家的关注,由此给摩梭人增添了奇异,神秘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紧依"泸沽湖"畔建有摩梭人居住的"木楞房",这座全部用原木建成的风格古朴的四合寨楼取名为"摩梭之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们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span></p> <p class="ql-block"> 成人礼是摩梭人一生当中的重要仪式之一。摩梭人于13岁就视为成年,女性行穿裙礼,男性行穿裤礼。成年后即有资格走婚,但一般在16岁后才开始走婚。</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摩梭舞蹈,多姿多彩,有句俗话说,是摩梭人就会跳七十二种舞,说明摩梭人的舞蹈种类特别丰富。</span></p> <p class="ql-block"> 泸沽湖畔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被人们称之为“神秘的女儿国”。母系家庭中母亲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云南壮族主要聚居在文山州,民间的村寨大多依山傍水。</p> <p class="ql-block"> 壮族擅长种植水稻,有太阳崇拜和长老崇拜的风俗,视铜鼓为重器,厚爱银饰,善烹制五色花米饭,能歌善舞,热情好客。</p> <p class="ql-block">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时间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p> <p class="ql-block"> 壮族他们居住的房屋一般是两层,上层用木材,下层多用土基、石块砌成。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畜禽或放置杂物,因开窗多,围栏也多如麻,而得名麻栏民居。</p> <p class="ql-block"> 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p> <p class="ql-block"> 蒙古族多为元世祖忽必烈争战云南时所率部下留下的后裔。通海县兴蒙蒙古乡是较为集中的居住地,其余的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处,主要分布于滇中城乡。兴蒙乡的蒙古族有不同于内地草原蒙古族的语言和服饰。代表节庆的是三年一轮的那达慕大会。</p> <p class="ql-block"> 基诺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克,四邻勐万、勐养、橄榄坝以及猛腊县的勐仑,基诺族有本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记数、记事,通用汉语。</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基诺族民间崇拜太阳,敬奉大鼓,并以太阳的形象装饰大鼓,太阳鼓。</span> 基诺族的太阳广场反映基诺族的太阳历和对太阳的崇拜。中间的石球代表地球,上面刻有基诺族的祖先,四周四根柱子代表东南西北,基诺族的太阳历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30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基诺族能歌善舞,</span>歌声优美,余音回旋不绝。</p> <p class="ql-block">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的浪沧、孟连、西盟、双江、耿马、沧源等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拉祜族信仰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他们崇拜葫芦,许多习俗都与葫芦有关。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源于葫芦,因此葫芦广场表现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观念。拉祜族寨中,葫芦笙悠扬婉转、口弦声余音绕梁,表现拉祜族劳动场面的“丰收摆舞"充满欢腾和激情,使人难以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孟连等县。这些地区紧邻缅甸,崇山峻岭,连绵起伏,丛林密布,云雾缭绕,很少平坝,被称为阿瓦山区。 </span></p> <p class="ql-block"> 牛头象征财富。</p> <p class="ql-block"> 牛头广场是佤族古老的"剽牛"活动场所,而神灵广场表现了佤族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自然崇拜观念。广场中间的牛角为佤族的寨桩,牛头广场前的两个石人分别代表佤族的男女祖先。</p> <p class="ql-block"> 佤族"木鼓舞"节拍鲜明强烈、风格粗犷豪放,佤族姑娘在舞蹈中长发飞舞,舞姿刚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p> <p class="ql-block"> 在西双版纳的勐海县,有一座布朗山,山上居住着古老的民族一一布朗族。除布朗山外,在勐海县的巴达、西定和打罗以及临川县思茅的一些地方也居住着布朗族。</p> <p class="ql-block"> 布朗族长期和傣族,佤族等民族居住在一个地区,和他们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有着相同和相近的习俗。从服饰上看,傣族和布朗族的妇女虽然都穿紧身无领短衣和筒裙,但是傣族妇女总是把头发盘在头上,再插上梳子或戴大花头巾,而布朗族妇女则是塘里大包头。</p> <p class="ql-block"> 布朗族的鬼神广场表现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它是布朗族祭拜神灵,祈求幸福的神圣之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央竖立的是布朗族的民间图腾。</span></p> <p class="ql-block"> 富源的水族主要庄住在富源县的古敢水族乡和黄泥河镇。</p> <p class="ql-block"> 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水族自称“睢”,关于水族的来源,有殷人后裔说、百越(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说法。水书是夏商文化的孑遗,属水族的精神支柱。鱼是水族的图腾,饭稻羹鱼是水族的重要社会习俗。</p> <p class="ql-block"> 傣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孔雀之乡,他就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云南德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崇敬水,有名的就是泼水节,每年四月中旬,傣历六月,都要举行盛大的泼水活动。</p><p class="ql-block">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还信仰原始宗教,他们居住的竹楼为干栏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白塔是傣族村的象征。人们习惯上把居住在水边的傣族称为水傣。把居住在山地的傣族称为旱傣,又根据服饰把元江河谷地区的傣族称为花腰傣。</p> <p class="ql-block"> 布依族主要聚居于曲靖、文山、红河州、市的10余个县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其族源归为古代“百越" ,曾有过“谢蛮”、“仲家"等称代,是百越族系中骆越人的一支。有语言,通行汉文。民间信奉"万物有灵、多种主宰”的原始宗教,代表节庆为祭社神节(六月初六)。</span></p> <p class="ql-block"> 苗族主要分布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p> <p class="ql-block"> 近百年来,基督教、天主教传入云南苗族地区,致使部分苗族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p> <p class="ql-block"> 独龙族是云南特有民族,农耕为主,勤于养殖,主要分布在贡山县所属的独龙江乡,其先民从藏南与滇西北迁入独龙江流域,故属土著民族。独龙族崇拜大自然,一年只有一个节日称“卡雀哇” ( 年节 )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般在农历的冬腊月,即每年的 12 月到翌年 1 月间举行,人们祭祀天鬼山神、抛碗卜卦、共吃年饭、唱歌跳舞以至通宵达旦,而最热闹、最隆重的就是剽牛祭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独龙寨以一栋典型的板屋系木楞房民居为主体,展示了一幅人间烟火的真实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 房间内有纹面老人的照片,据导游讲是目前最年轻的一个纹面女,今年68岁,现居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普米族居住在云南省的兰平、丽江、维西、永胜和宁蒗等县,普米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少数地区有原始图画文字,这种文字以不巫师的始祖丁巴命名称作丁巴文,但只有巫师用它来记载宗教仪式,流传不广,一般通用汉文。</p> <p class="ql-block"> 普米族的男女儿童13岁之前一律穿麻布大襟长衫,腰扎麻布腰带。成年后男子留长发带礼,穿大襟短上衣和黑长裤。</p> <p class="ql-block"> 成年女子梳长辫,缠黑布头帕大包头,穿窄袖高领花边大襟短上衣,下穿绣有红色踩线的长裙。</p> <p class="ql-block"> 她们歌声悠扬唯美动听,穿透力极强。</p> <p class="ql-block">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的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除少数居住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兔峨乡之外,多数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僳僳族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三县,断断续续绵延500多公里,直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的南端,与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杂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怒族有自已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怒族人无自已的文字,解放后使用汉语。怒族过去崇拜图腾,信万物有灵。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怒族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span></p> <p class="ql-block"> 怒族小伙的石板烤粑粑让人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 傈僳族主要分布在怒江与金沙江一带的山区。有本民族语言,部分通汉语文,1949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傈僳族民居分为三种,分别是千脚落地房、木愣房与土墙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盖砖瓦房屋的也漸渐越来越多。<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典型的板屋系“千脚落地”民居建筑表现了傈僳族民间台地环境的造型特色和组合形态,展现了这个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情趣及生活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 傈僳族普遍信奉原始宗教,它以自然崇拜和灵魂观念为基本内容,以遇疾病灾害时杀牲祭祀活动为其主要形式存在于傈僳族地区。近代以来,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怒江地区,部分傈僳族群众转而信仰基督教,也有少部分信奉天主教。</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的藏族主要聚居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少量散居于玉龙、贡山、永胜、宁浪等县。藏族文化丰害多彩,拥有自语言文字,民间信奉藏传佛教,白色被藏族视为圣洁的象征,代表性礼节是献哈达。主要节日有:藏历年、丹巴日古(七月夏游节),昂曲节、格冬节等;传统的酥油茶在民族茶道文化中一枝独秀。豪放的藏族热巴、锅庄、弦子等歌舞,充满了高原生机。</p> <p class="ql-block"> 瑶族主要分布于富宁、金平、河口、麻栗坡、广南、勐腊等县。云南瑶族有四个支系,即蓝靛瑶、过山瑶、山瑶和景东瑶族。 瑶族的族源,一说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古代族群“三苗”,一说来自古代“百越”的一支。而瑶族大规模进入云南,则始于明清时期。蓝靛瑶和过山瑶全民信仰强调居家修行的瑶族道教(或称瑶传道教),瑶族民间的“度戒”习俗,即是信教瑶族为成年男孩举办的成人礼仪,又是瑶传道教的入教仪式。</p> <p class="ql-block"> 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跳盘王”是盘瑶纪念始祖盘王的盛大传统节日,1984年将全国瑶族过盘王节的日期统一定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p> <p class="ql-block"> 满族主要分布于昆明、保山、思茅、曲靖、楚雄等州市。满族入居云南始于清初,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贝子彰泰率满、汉两族官兵10万攻入昆明。此后,随官或经商进入、抗战进入以及上世纪中期后进入云南的满族同胞与日俱增,纷纷定居昆明等地。昆明的如安街等曾是满族聚居的地段,旧时有“旗人街”之说。</p><p class="ql-block">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跑马等传统体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元江、澜沧江流域的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哈尼传统的节日有“十月年节”、“苦扎扎”、“插秧节”、“尝新米节”等。被誉为“哈尼山魂”的层层梯田,是哈尼农耕文化中的经典,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奇巧壮观的梯田是哈尼族人民的杰作,勤劳勇敢的哈尼族人民世代生息,在巍峨苍郁的哀牢群山之中。传说远古时,哈尼族人住在山洞里,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叫“惹罗”的地方,看到漫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不怕风吹雨打,蚂蚁和小虫还在下面做窝,哈尼族人就照着蘑菇的样子盖成了蘑菇房。</p> <p class="ql-block"> 去不了云南的村村寨寨,就领略了民族的风情,收获多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