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07

东方博毅

青春吐芳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世纪七十年代,涪陵地区还属于四川省的管辖范围,处在长寿和万县地区之间,在川东和长江流域上中游的大川东地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整个地区由涪陵、丰都、石柱、南川、垫江、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武隆十个县组成,地域宽广,资源丰富,地位显赫。地处乌江与长江交汇之处,扼水陆交通要冲,取名来自涪水之滨,巴王之陵的涪陵县城,春秋战国时期即为巴国国都,具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担负着整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区级首脑机关所在地的重要职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次涪陵地区农村业余文艺调看活动,由地委宣传部亲自过问,可谓当年涪陵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一次文化盛会,也极有可能是涪陵地区有史以来,最具规模和最为正式的知青文艺大展演;地区所属各县的调演队,几乎全部都由知识青年组成,各个县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在县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组成了强有力的班子真抓实干,并且引起了专业文艺界的高度重视和间接参予,名义上为农村业余文艺调演,实际上则是全地区文化领域,一次摸底式的大检阅,关键是还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关注和欢迎,在那物质极度匮乏,只有八个样板戏和革命歌曲流行的年代,如此规模的精神文化活动,的确是十分罕见的。随着国内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涪陵地区早在1997年划归重庆直辖市后,就已经不复存在,过去的很多事,如果没有当事人回顾,恐怕很多都会被湮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无人提及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月二十一日清晨,调演队全体队员,在急促的起床号声中,迅速收拾好行装,早餐后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在晨曦初现时,默默告别了容我们在此吵闹了四十几天的名山天子殿,照地委宣传部通知要求,按演出时间提前一天从丰都出发赶往涪陵。晨光中满载旅客的江舟逆流而上,把我们悠扬的歌声,挥洒到波涛翻滚的大江,把我们激越的欢笑,融入进冬日的暖阳;蓝天无垠激荡着我们西行的心跳,江风温柔轻抚着我们青春的脸庞;在船上刚刚吃完午餐不久,涪陵就到了。住进南门山旅馆后,领队和老师们,便迅速进入到为明天演出而忙碌的工作状态,队员们也自觉地背台词、找差距作好自己该做的准备。丰都县歌舞团的高个子舞台美术师陈家范率领他的专业队伍,早我们两天就到达了涪陵,为我们即将到来的正式演出,作好了舞台布景灯光等装备,以前就听美术圈里的人说起过他,这次在涪陵有机会接触到后,竟有些惺惺相惜,遂成为好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参加本次调演的各个县代表队,根据地委宣传部安排,分先后到达涪陵县城,完成演出任务的团队,往往会留出点时间逛逛街,因此那几天在涪陵城区里,到处可以看到一群群穿着得体,身材苗条,面容姣好,挺胸昂头,神采飞扬,迈着八字步,哼着流行曲的帅哥美女,似仙女下凡潘安在世,引得不少年轻人驻足打望,给这座灰濛濛的江城,凭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身为知青的我们都知道,那不过是从苦难里顽强绽放出的几朵幸运之花,虽然令人羡慕欣喜,但并不能代表它会结出丰硕之果,花开花落总有时,繁华过后或许就再难被人想起。但无论如何,那些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毕竟还存在于无数追求光明的心中,犹如暗夜的火把,总会给点燃它的人们带来一些光明和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近五十天来,第一个听不到余勤小号声催促的早晨,还是让我习惯性地在六点钟准时醒来,躺在床上再难合眼,回想起近几十天充实而欢乐的生活,仿佛还在梦境当中。早餐是丰盛的,正宗的涪陵榨菜和以前月母子才能吃到的油醪糟,外加包子油条,瞬间让这期待已久的日子,进入到兴奋状态,并将这状态持续了一整天。前去涪陵京剧团那可容纳千人的大剧场走台的路上,引来了无数同样兴奋着的目光,围观的人们近乎夹道欢迎的场面,让我们在毫不显山露水的自豪中,加快了生风的脚步。第一次在有完整布景和灯光的舞台上排练,队员们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绽放,表现出了更加专业的素养。剧场里,早早聚集了不少观众,并非正式演出的走台,也赢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和阵阵喝彩。没想到的是:下午彩排时,剧场里观众席竟出现了爆满,场上气氛也非常热烈,用轰动一词来形容也不为过,的确很鼓舞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支调演队中的演员,除了几个没通过考核混进来玩的干部子弟外,几乎个个都是少儿学,很多人都可独挡一面,具备了进入专业团体的个人实力和条件,事实证明,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都进入了专业团体,终身从事文艺事业,还有些虽没从事专业,但在业余爱好中,亦发挥出了不俗的作用,有的还自己成立了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团,还有人甚至把舞蹈跳进了中央电视台,更多的人则把音乐舞蹈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退而不休自得其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二日晚七点,我从舞台正中的帷幕后,平静地出现在座无虚席的观众们面前,在追光灯照射下,缓缓地环顾四周,将目光停留在观众席正中,仿佛注视着每一个人,喧闹的剧场马上静得鸦雀无声,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毛泽东那两首气势磅礴,风云际会的诗词,从我底气十足的声腔里,响彻全场:“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跟我沉浸在井冈山之巅的观众们,掌声还没来得及响起,我依然浑厚的声音,再一次响起:“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当那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全场响起时,我微微躬身退入幕后,听着场中仍然热烈的鼓掌和叫好,我眼中已满是泪水。我知道:甄老师期待我努力做到的,我已经做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随着精彩节目的轮番亮相,场上传出一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这些节目除去政治因素外,大多来自生活,非常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富有地方特色,听得懂记得住,不论是小型歌舞、群口词、男女声小合唱、快板、四川清音、四川方言、男女声独唱、板胡独奏、表演唱、小歌剧等等节目表演,演员们都非常认真投入,使出浑身解数,绝不糊弄观众,加上过硬的基本功,使节目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十分热烈的气氛中,奉献给了现场观众们一场高水平的演出。这次农村文艺调演没有评奖,听说各县都发挥得很好,观众评价都很高,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各县当时的最高水平,展现的更是整个涪陵地区知识青年的风采。地区专业和业余文艺界的朋友,对丰都调演队的评价十分热烈,地区党政领导也在不同场合给予了点名表扬。可以这么说:这次调演是涪陵地区农村业余文艺史中,最绚丽多姿的一次绽放,也是知识青年在那蹉跎岁月中,值得永远记取的辉煌时光。演出结束我还在卸妆,文化馆邓馆长悄悄把我叫到一边,通知我明天上午八点半,到地委宣传部王部长办公室去一趟,并强调说不能告诉任何人就你一个人去。看着十分疑惑的我,他说:我也不知道什么事,去吧不会是坏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1年9月5日于重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本文背景音乐《绒花》由本文中余勤队友用电吹管独立演奏、配乐、制作完成,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还要感谢当年调演队的甄希尧老师和队友们,给我提供了很多难得的细节,同时还要感谢我大学的恩师,高光秀教授一如既往地为我细心审核,逐字逐句找出文章中的每一处错漏,她那满头银丝,戴着老花镜在灯下认真查找的样子,让我感动和泪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