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朱文勇 刘学海</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font></b></h1><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8日,国家民政部、财政部颁发《关于妥善解决“红军失散人员”生活困难问题的通知》(民【1986】优44号),第1项内容为:凡一九三七年七月六日以前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包括东北抗日联军),因伤、因病、因战斗失利或组织动员分散隐蔽离队失散,并在离队后表现较好,经当地群众公认,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认定其为“红军失散人员”。因被俘、被捕离队失散,但未发现其投敌叛变或离队后被迫担任过一般伪职,对革命没有造成危害的,也可按“红军失散人员”对待。从这份文件可以看出,我党没有忘记那些为新中国建立作出贡献的老红军战士。</p><p class="ql-block"> 近日,我看到一份苏区红军的个人档案,虽说是复印件,但每页纸都加盖了权威部门的公章,这充分说明了这份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份档案的主人,叫刘三妹,参加苏区红军时叫刘清。根据《通知》对失散红军的界定,属于“因战斗失利或组织动员分散隐蔽离队失散,并在离队后表现较好”这一类型,因此他符合“失散红军”的条件,算是众多失散红军的一员。他的档案里有个人简历、本人自传、申请书、证明材料、补充材料及审查材料,厚厚的一大摞。这些材料详实地记载了他的生命历程,特别是关于红军履历的内容,对还原和研究土地革命时期失散红军的无奈和艰难,大有裨益。</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font></b></h1><p class="ql-block"> 刘三妹,在部队时叫刘清,是一位老红军战士,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从普通百姓成为红军战士,又从红军战士回归百姓,然后又从百姓进入革命队伍。是命运的作弄,还是时代的造作?无人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在哪个时期,他对党是绝对忠诚的,对新中国是有贡献的。</p><p class="ql-block"> 刘三妹,1910年12月21日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秋溪乡横溪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全家5口人,兄弟3人,排行老三。家里房舍6间,耕地8.5亩,耕牛1/2头,农具稍许。就当时社会境况来说,这样的家底,日子尚还过得去。家里为培养一个断文识字的人,父母送他上了三年私塾,算有点文化之人。自1926年开始,永新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协会、工人协会、青年团、少先队相继建立,刘三妹满腔热情,一边侍弄农活,一边积极参与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 刘三妹出生地横溪村,虽不算富庶,但也是即耕即获之地。它座落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七溪岭脚下,四面环山,一条苍龙江自绥远山涎出,绕村庄蜿蜒而过,与龙源口村、秋溪村山水相连,相距不过五至十里地。然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为村后有永新进出宁冈、井冈山的必经之道——七溪岭驿道,而成为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战略要点。</p><p class="ql-block">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进驻井冈山后,为了巩固七溪岭这道防线,1928年2月毛泽东按照“军队党帮助地方党,军队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方略,率红1团部分官兵过枫木坳经绥远山来到七溪岭脚下的龙源口一带,建立了秋溪乡党支部和秋溪乡暴动队,成立秋溪乡工农政府。毛泽东在秋溪乡亲手发展的五名党员,其中陈毛俚、彭六俚就是横溪村人。继而,横溪村李生、龙二开、朱生开也加入了党组织。同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红4军在龙源口地域的新、老七溪岭,开展了对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反“进剿”战斗,打败了江西“两只羊”(即国民党师长杨池生、杨如轩),取得了龙源口大捷,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而那场战斗,横溪村周边就是搏杀的战场,以致后来横溪村民开荒种地,常常挖到生锈的枪支或刺刀。</p> 龙源口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当地青年参军参战的热情。1929年8月,在秋溪乡党支部负责人蔡球的动员下,刘三妹积极响应“扩红运动”的号召,与同村伙伴龙尚德、刘叫妹、彭黑皮一同参加苏区红军。刘三妹被编入红12军36师106团(红10师)当战士,时任部队首长是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师长张宗逊、政委邓华。参军后刘三妹不怕牺牲,作战勇敢。在1930年“九打吉安”战斗中,过河木排被炮弹炸歪,部队阻滞不前。刘三妹奋不顾生跳入河中,将木排顶起,保障部队快速通过。尔后,任为传令(通信)班班长。<div><br><div> 由于刘三妹在数次战斗中的突出表现,同年12月11日,在红36师政治部所在地——永新黄陂村,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团长杨梅生(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主持入党宣誓仪式的是政委雷松生,红36师邓华政委参加。从此,他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成长为共产党员。</div></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font></b></h1><p class="ql-block"> 1931年底,红12军第36师106团奉命转移至闽赣边游击区,组织上考虑到刘三妹上过三年私塾,有一些文化底子,派他到闽西红军政治学校学习两个月,毕业后离开原部队,调任福建军区独立第8师机枪连指导员,1932年又被任福建连城县独立营政治委员。1933年2-3月,蒋介石亲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调动4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刘三妹率独立营配合主力红军英勇奋战。</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反“围剿”结束后,福建军区独立第十一师奉命组建红19军,福建军区独立第7、8、9师一部编入该军,刘三妹又成了红19军的机枪连政治委员。1933年9月25日开始第五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击国民党军。那年,刘三妹率部连续进行三、四个月的战斗,他身上也因此多处受伤,被上级安排到后方医院治疗。年底身体痊愈后,福建军区政治部来信,通知他到广东和平县、大甫县、尧平县三县边界游击队任政治委员。期间,所部与国民党军陈济棠所部及地方反动武装进行英勇战斗,打击了敌人的“七县大会剿”。1934年2月,陈济棠部唐拨团配合上坪民团300余人,突然包围驻上坪兴龙游击大队70余人,游击队仓促应战,伤亡很大。3月,唐拨团又纠合龙川、和平、定南三县武装1000余人攻占黄麻布苏区,烧、杀、抢、劫,无所不为。那年,刘三妹率部东征西战,在山区里进行了艰苦的游击战。</p> 1932年5月中旬,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自1934年4月始,红三团归中共闽粤边特委领导。年底,广东粤北游击队与福建闽南红三团合编,辖1连、3连,总人数140多人,主要任务是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军向北发展。团政治委员吴金率红1连在广东汕头、潮州边界开展游击战;团长张长水率红3连在漳州云霄县、漳埠县、南津县边界开展游击战。刘三妹受福建军区派遣,到闽南游击区任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兼红3连指导员,从此与红3连一道在漳州上坪打了三年的游击。1935年,张长水团长率红3连攻打福建云霄县,壮烈牺牲。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font></b></h1><p class="ql-block"> 1936年12月间,国民党军派出157师围剿漳埔县大坪山、上坪山、菩萨山的游击队。红3团决定,以连为单位分散抗敌。中共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何鸣得到敌人1个团将要进攻上坪的情报,刘三妹和连长曾强请求何鸣来领导红3连游击,而何鸣却推卸说“你们注意点,我再看看敌人情况。”二、三天之后,国民党军围剿上坪山,红3连牵着敌人在山里打转,进行了多次遭遇战,红3连先后与敌人单独作战数十余次,击溃了敌保安第六团,缴获不少枪支弹药。一个月后,红3连冲出敌围,在南家山又被敌人打散,全连只剩下40余人。由于与特委中断了联系和缺乏给养保障,又没有增援部队,同时又发现南家山周围都是敌人。无奈之下,连队派出两人去找特委书记何鸣,但没有找到。第二次又换了两人去找特委,也没有找到,派出的两人也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 据刘三妹自述材料和当事人黄秋生证明材料反映,当时有三个重大困难:一是当时国民党军对山坪一带封锁的很紧,山上草木和村庄房屋都烧光了,老百姓也走清了,粮食没有办法解决,队伍没有饭吃;二是特委找不到,也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缺乏上级组织的领导;三是队伍在夜晚冲了三次,没有冲出去,官兵压力很大。在这种寡不敌众和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全连干部战士悲观失望,毫无办法。大家一致感到如果出不去,只会死在山上。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候,机枪班长马甫提出,能不能把枪埋藏起来,把队伍疏散。</p> “把枪埋起来,把队伍疏散”事关重大,连长、政治委员不敢拍板定调。连长曾强和政治委员刘三妹商议,决定召开班长以上党支部扩大会议,讨论如何解决眼前的困难和队伍去向问题。会上,连长曾强说:“哪个有办法,有主张,就带队伍。”大家都认为没有办法可想,决定各自逃生。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支部会后,紧接着又召开了全连士兵紧急大会,征求意见,商讨对策。连长曾强对大家说“哪个有胆子,哪个来负责。”第一排排长吴仁仕(福建彰埔人)说:“手枪班的跟我走,其他的我不管。”说完就带着手枪班的几个人走了。他们一走,其他人将枪弹交给连长,也各自散了。解散之前,分发路途盘费,除了领取自己存的伙食尾子外,还分到12块左右的法币(通用货币)。最后只剩下连长曾强、政治委员刘三妹、指导员兼司号员黄秋生、副连长柯吉象、机枪班长马甫五个人。下午3时许,他们将集拢的7支驳壳枪、27支步枪、2支自动机枪及一些子弹,全部埋藏在南家山石崖洞里。<br><br> 副连长柯吉象在本地打过长工,与本地人很熟,对当地的情况也很熟悉,他表示队伍解散也不会走远。基于这一点,刘三妹对柯吉象说:“你在这里好好保管一下枪支,以后我们会回来的。”柯吉象难过地流下了难分难舍的眼泪。谁也没料到,这一别将是永远。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font></b></h1><p class="ql-block"> 五人穿便衣化装成老百姓下山,每人携带一双鞋子、一把布伞,下午6点后走到袁坳山问坑,在沙洲上睡了一晚。除柯吉象单独行动外,其他四人第二天凌晨3点出发,在通往漳州的马路上连夜赶路,上午9点钟到达漳州府,然后坐汽车到海边,休息半小时轮船到,就坐轮船到厦门,休息三天。</p><p class="ql-block"> 曾强是广东潮州人,同路到厦门坐船回广东去了。剩余3人由厦门坐船四天四夜到上海。马甫是上海人,码头离他家只有六七里路,然后也回家了。剩余的刘三妹和黄秋生两人,在上海休息一天,第二天坐船到汉口,第三天坐船到湖南长沙,第四天两人坐火车到江西萍乡黄秋生家,当时正下着大雪。刘三妹在萍乡黄家休息三天,向别人打听永新的情况,看能不能回家。</p><p class="ql-block"> 刘三妹在萍乡南门饭店遇到做生意的永新人,西乡枧田村5人,离枧田村半里地的刘家村2人,他们七人挑桐油到萍乡。刘三妹向他们打听永新的情况,了解到原特务连连长李三毛在肖克部队12师当红军,因部队在贵州被敌人围剿打散,已绕道回到永新。由此,刘三妹觉得永新还算比较安全,决定和他们一道回永新。</p><p class="ql-block"> 永新生意人在萍乡卖完桐油后,各买了一些灯罩挑回。刘三妹与他们一起,从萍乡回到永新西乡,并在西乡的刘家村休息了三天。第四天,刘家人担灯罩到永新县城去卖,刘三妹与他们同道到洋湖村分开。刘三妹过洋湖桥,经在中到秋溪乡的碰塘村朱福君老表家。</p><p class="ql-block"> 刘三妹这次回家,家里人原先不知道。他离开家乡七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人和亲戚不知他是死是活,不指望还能见面。朱福君看到他突然出现在眼前,又惊又喜。刘三妹向表兄了解秋溪、横溪村的情况,觉得没有危险,就托他私下带信给家里。第二天,即1937年3月8日(正月26日),两个哥哥来接刘三妹回到横溪村。据档案内本村人说明:刘三妹回家时,头戴礼帽,身穿中衣衫,脚穿丝光袜子,手把小洋布伞,俨然一副商人的形象。究其目的,应该是躲避敌人沿途的盘查。</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六</font></b></h1><p class="ql-block"> 刘三妹回家,成为村里的一大新闻,大家纷纷打听他这些年的情况,但是他闭口不谈部队的事。应该说他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为了保密起见,另一方面是为了少给自己惹麻烦,因为当地当时已沦为国民党统治区。村里人只是三天新鲜,打听不出什么结果,这事就趋于平淡。</p><p class="ql-block"> 刚回来时,因在村里当保长的是刘三妹本家刘初德的父亲,并没有叫他到伪政府去登记。因此,国民党政府从来没有叫他去办过什么手续,也许不知道他是从红军队伍回来的吧。</p><p class="ql-block"> 时有27岁的刘三妹,在当时来说已算大龄青年,结婚是第一件大事。回家后不久,经人介绍与李雨玉结婚。在结婚之前,刘三妹与哥哥到萍乡邀请一起回来的黄秋生参加,并给他带了一些土特产。刘三妹回程时买了27匹青布(每匹40尺)用作结婚所需,而黄秋生也没有来永新参加他的婚礼。婚后,买地造房子三间,以解决三兄弟拥挤一屋之困。</p><p class="ql-block"> 自此至1949年8月,刘三妹除1945年轮流担任过两个月的甲长外,一直耕田种地,养家育子,低调做人,等同于普通群众。这期间,他从未出卖过同志,也未暴露组织,更没有干过让百姓指指点点的事,始终把部队的事情埋在心里。</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七</font></b></h1><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28日永新解放。刘三妹不再沉默,重新出来工作,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当中,以自己能力得到组织认可,当选过县人民代表,也分别担任过治保主任、泮中区秋溪乡乡长、秋溪乡组织委员兼公安员、秋溪公社副社长兼组委、泮中乡和禾川镇供销社副主任、烟阁食品收购站主任、烟阁食品站站长等职。他先后三次受到组织审查,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他1937年离开连队的那段历史,组织上派出外调人员向萍乡的战友黄秋生、老苏区干部蔡球、本村人员进行调查。而刘三妹也态度诚恳地将事情原委交代的非常清楚,取得了组织和群众的谅解。1954年8月在秋溪乡重新入党,转正之时,他还向当年的首长谭震林写过信求证。档案调查材料显示,刘清同志没有任何背叛党、出卖同志的错误行为,1971年组织的调查结论是:“维护审干结论,予以恢复组织生活,免于处分。”这说明组织上对他1937年被迫无奈的离队失散,表示谅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三妹作为一个失散红军,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光荣的。七年的烽火岁月,东征西战,将生命置之度外,身上数处枪伤也无怨无悔,用出生入死诠释对党的忠诚。虽然他有过一点瑕疵,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失散红军,曾为新中国的建立所作出的应有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