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位传奇老人,出身安徽合肥名门望族,上海名校毕业。1961年,他响应党的号召,从周总理领导的政务院来到当时贫瘠的小县城支教几十年。</p><p class="ql-block">他是桓台英语教育的奠基人,桓台一中的“师魂”。</p><p class="ql-block">他,一辈子无儿无女,却有成千上万的人为他送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永远的鲍必骥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巩同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惊闻鲍必骥老师仙逝的消息,感觉心头猛地被抓了一下,很沉痛。我们的鲍老师,我们桓台一中学子共同的挚爱亲人,还是走了!</p><p class="ql-block">鲍老师是我们桓台一中的一名退休英语教师。他出身安徽合肥当地名门望族,小学中学就读于教会学校,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抗战爆发后,他在江西赣州《正气日报》社当记者(该报在当时在江西的蒋经国兼任)。1947年,任《中国日报》的采访部主任。解放后,因表现突出,分配到周总理主持的政务院(后来的国务院)。1961年,国家遇到空前的饥荒,财政吃紧,鲍老师积极请求下基层,从国务院下放到桓台一中,从此扎根教育,成为桓台一中英语史上的第一位英语老师。</p> <p class="ql-block">鲍老师是桓台英语教育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为我们桓台人作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爱好英语,在桓台一中学习了三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条件很简陋,没有录音机,我们的基础知识学得还行,听说能力可想而知。来到桓台一中后,鲍老师虽没有给我们任课,我们却时时感受到他主导的英语教研组所创设的英语氛围。“英语之角”,在老一中校园的西北角,每周一次的师生英语会话,必然出现鲍老师的身影。“英语壁报栏”,那是鲍老师办的,他自费订阅了全英版《中国日报》,经过精心选择注解后,将有价值的资料粘贴到橱窗中。一学期一次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爱好者的精彩角逐,让我们眼界大开。还有傍晚时分,校园上方经常飘荡着优美的英文歌曲 ......</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英语老师出去学习了,鲍老师给我们班上过几节课。当时,鲍老师已经67岁了,远超退休年龄,依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时隔三十年,还记得鲍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景。一堂课下来,几乎是全英授课,鲍老师纯正流利的美式发音,对我们乡村孩子来说,如闻天籁之声。</p> <p class="ql-block">鲍老师给我们的印象,始终慈祥和蔼,但在我们班发过脾气。记得一次,下午的自习课 ,我们班同学说起话来,鲍老师正好在各班巡查。他猛地推开门,对我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we study hard for the revolution(我们为革命而努力学习),你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好好学习,建设祖国 ......”他谈了很多,谈到了我们的国家经济,谈到了我们的学长们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 ......谈到激动处,英汉两种语言交替着说。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惭愧得低下了头。</p><p class="ql-block">郭学信老师,全国优秀教师,是鲍老师的培养出来的英语骨干教师之一。郭老师教了我们两年英语。他上课幽默活泼,文采飞扬,经常引用英文版的诗词,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在高三时,我们开始学习新概念英语,大大提升了我们英语听说读写方面应用能力。郭老师时常谈起鲍老师,我们明显感觉出他对鲍老师那种由衷的敬意。鲍必骥老师的晚年日常生活,一直就是英语组的老师照顾陪伴的,他们每年陪伴鲍老师一起包饺子过年,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桓台一中三年的英语教育,对我影响深远,我受益终生。由于高考失利及家庭原因,我回乡当了一名初中英语老师。虽不是科班出身,高中学到的扎实的英语知识,高中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加上高中培养出来的英语热情,全汇聚到我的英语教学中,我最终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赞许。看着一届届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学校,走出一片新天地,我的内心是欣慰的、圆满的。我没有上大学,我的学生替我实现了!英语教学培养出了我的成就感,抵消了命运给予我的种种挫败感,让我慢慢提升起对人生的信心。饮水思源,我还得感谢鲍老师及桓台一中的老师们。</p><p class="ql-block">大约1996年,美国学校的教师来我县参观交流,我们乡镇英语教师也参加了。在桓台县宾馆,我发现鲍老师在郭学信老师的陪同下,健步走进会场。那时他已近八十岁,鹤发童颜,精神极好。我赶紧奔过去,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郭老师,叫了一声鲍老师。他不知我的名字,依然微笑着点点头。</p> <p class="ql-block">1988年春,鲍必骥老师在人民大会堂</p> <p class="ql-block">桓台一中的英语教学在全市教育界勘称辉煌。曾经创下1990年至2007年 18次高考11次获全市高分率第一的骄人成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鲍老师这个开拓着奠定了这一辉煌。</p><p class="ql-block">鲍老师是我们桓台一中学子心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离开学校几十年,我们同学聚会时经常谈起他,他的沉浮人生,他三走三留的故事,他的晚年生活。他一生独身,以校为家,心无旁骛,潜心教学,直到七十岁高龄才退休。九十岁高龄的他依然关注桓台一中的英语教学。</p><p class="ql-block">鲍必骥老师一生极其俭朴,却倾其所有,建立了以两位母亲命名的“黄高助学金”,资助贫困生,奖励桓台一中的英语人才。鲍老师病重之时,还把四十平的房子捐献给黄高助学金。</p><p class="ql-block">鲍必骥老师逝世后,桓台一中全体师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送我们共同的老人最后一程。他的学生和亲属遵照他的遗愿,把他的骨灰伴着采自桓台一中校园的花瓣,一杯一杯撒入母亲河。“质本洁来还洁去”,他一生纯粹而透明,走得也干干净净。</p> <p class="ql-block">这几天,一直关注桓台朋友圈中鲍老师的有关文章,被他的人格风范感染着,悲伤一直萦绕在心头。</p><p class="ql-block">泪眼婆娑中,老一中校园里,梧桐树下,林荫道上,一位儒雅长者,慈祥和蔼,皮肤白皙,银发稀疏,身穿中式便服,身体略弓。他缓缓地走着,不断地向问候他的学生点头微笑着......</p><p class="ql-block">泪眼婆娑中,老一中校园的“英语之角”,鲍老师用流利标准的美式英语和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进行全英对话,目光中充满了赞许与期待......</p><p class="ql-block">鲍老师,您的师德师行,让我们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鲍老师,您的师魂永在,我们永远的老师!</p><p class="ql-block">鲍老师,我们永远爱您,永远怀念您!</p><p class="ql-block">一路走好,天堂静安!</p><p class="ql-block"> 写于2016年10月28</p> <p class="ql-block">桓台一中逯志山老师,为鲍必骥老师撰写的传记</p> <p class="ql-block">鲍必骥老师故居</p> <p class="ql-block">作者巩同英,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桓台县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