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要走明白——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李倩

<p class="ql-block">  为了加深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解,暑假里我重新拾起《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聚焦在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以次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书中所指向的教学设计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教—学—评一致性”是相吻合的。读</span>这本书整体感觉是,初读——“晦涩难懂”,再读便令人“醍醐灌顶”。边读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颇有感悟。</p> <p class="ql-block">一、“逆向教学设计”首先能解决我们课堂效率低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深刻明白要提高课堂效率,但是究竟怎样地提高呢?回想之前的教学设计,我们在“目标先行”这一意识的指导下,从一个出发点出发,向一个目标前进。我们在这个前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随意走,不知走了多远才走到终点的现象。“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明确了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我想以这样的设计顺序设计的教学活动,是紧紧地围绕一个目标进行,设计的所有评估也都是在评估这个教学活动能不能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就像是所有的光束都聚焦在一个点上。这样的课堂显然是效的。逆向教学设计让我明白了怎么才能真正地让自己的课堂高效。</p> <p class="ql-block">二、学生能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p><p class="ql-block"> 逆向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目标)——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便是“教—学—评一致性”。这三个阶段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怎么学,而不是考虑老师怎么去教。读完这一部分内容后,我重新修改了上学期执教过的《学弈》,在修改的过程中,确确实实一直在想着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不能完成对应的主题目标,这一节课学完后能不能达成学习目标。读完第一章后,回想之前的教学设计过程,还真是弱化了“我怎么教”,在这堂课上有什么设计亮点。就是实实在在地想让学习目标达成。</p> <p class="ql-block">三、评估证据多样性和有效性。</p><p class="ql-block"> 书中例举了鲍勃·詹姆斯的逆向设计实践。他说在以往的教学中,进行了三周、四周的单元教学后,会进行一两个小测试、一个评分项目、一个单元测试。用这些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评估方法确实容易,但是让他感觉很不安。因为他认为这样的评估方法不是帮助学生发展和记录学习。看到鲍勃·詹姆斯的想法后,我也想到了我的教学设计中的评估标准。准确的说,我们平时这不叫评估标准,充其量就是评价依据。这种评价不仅单一,而且时效性不强。评估不仅是要检测学生学没学到,还要让学生能在某一方面得到发展。例如: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跟踪依据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作为老师,我盯着的是这个结果,谁达到了这个标准,谁就完成了这个学习目标。那么“过程”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在朗读方面有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往往让我忽略了。这样想来,在这三个阶段中,以往最难“教学活动”的设计还真是最容易的了。</p> <p class="ql-block">  读了本书前六章后,相比第一次阅读,对所读内容加深了理解,于是我便将五六年级的教材、教师用书以及课标准备好,从每一单元中找出一至两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在理论过渡到实践的过程中,又有了收获。</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背过两次课标,背过后又忘了。这次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将课标中的内容与课本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一一对应。对应后,课时标准如何落实,落实到什么程度,便可依据对应的课标进行指导了。</p><p class="ql-block"> 写了20多篇的教学设计,发现难点在于教学策略单一。教学策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到达学习目标的桥梁,非常重要。《腊八粥》一课如何落实详略并感受其好处,最后运用到写作中呢?教学时,学生能容易地体会到详略及好处,但是运用到写作中便是难点。思考过后,我想如果在教学时,让学生先分清明显的详略之处,再从详写中找出重点写的,这样一步一步地击中靶心,学生再进行写作练习时应该会更加明确到底怎么达到详写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阅读获得理论知识到教学设计的实践落实,感觉这本书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评价,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更新提供了思路。教学设计就像走路,虽然不管走哪条路,走多少路,最终都能到达终点。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把路走得明白、有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