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致敬我的战友》代序<br> 老战友们,一别几十年过去了,真的好想你们。作为四连人,我总觉得要为四连再做点什么。然而,随着年龄的上升,那些回不去的曾经,留不住的过往,时不时的搅动着我的心灵。有时候我们怀念的,不单单是某一个人,而是过去我们在一起,曾经携手度过的岁月。影像,就成了帮助我们回忆的最佳形式,心灵或多或少得到了一点慰籍。所以,我就编辑整理了这本《致敬我的战友》纪念相册,以此,聊表一下军旅情怀。<br> 在整编《致敬我的战友》这本纪念相册的过程中,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这里除了军营特性使然,更多的则因分别的太久,以及记忆渐衰的原故。编录时,有幸得到了群主王照平和陈德安等战友的指导和帮助。为此,表示感谢。<br> 今天定稿之日,适逢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和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俗话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此,祝愿各位健在的老战友们身体健康!全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并致以崇高的军礼!同时,向已故的老战友致哀,并敬以崇高的军礼!<br> <br><br> 你们的老战友 零 香</h3> <h3> 日久弥新战友情<br> 零 香<br><br> 当年一别正青春<br> 如今一晃近古稀<br> 闲来翻看老照片<br> 早已泛黄变模糊<br> 可我们心中珍藏的战友啊<br> 依然是过去的那个模样<br> 可眼前见到的啊<br> 却是岁月的风霜<br> 然而<br> 我们心中的那段战友情啊<br> 却在与日俱增<br> 日久弥新<br> 就象那陈年的老酒<br> 醇香而又悠长</h3> <h3> 那一年<br> 我和我的战友<br> 听从祖国的召唤<br> 牢记父辈的嘱托<br> 从五湖四海<br> 走到了一起</h3> <h3> 想当年<br> 我和我的战友<br> 从一个个散漫不羁<br> 信马由缰的青年<br> 逐步淬炼成为了一名战士</h3> <h3> 几年间<br> 我和我的战友<br> 亲如兄弟<br> 赛如猛虎<br> 同吃同住同操练<br> 餐风饮露<br> 摸爬滚打<br> 令行禁止<br> 整齐划一<br> 为人民站岗<br> 为祖国守岁</h3> <h3> 斗转星移<br> 新陈代谢<br> 我和我的战友<br> 先后一个个<br> 一批批地<br> 又离开了军营<br> 回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h3> <h3> 天长地久<br> 岁月静好<br> 我们战友的那份情啊<br> 却永远不能分割<br> 无论你在天涯海角<br> 我们时常都会将你想起</h3> <h3> 怎能忘记<br> 张家口靶场寒风中傲立<br> 塘沽农场收割忙<br> 昌黎自建军营各显神通<br> 香山隧道艰难掘进</h3> <h3> 我们也曾<br> 徜徉在陡河水库的堤坝上<br> 训练在凤山脚下<br> 怎能忘记<br> 高各庄油库执勤的日日夜夜<br> 夜班换岗<br> 我们无需对口令<br> 早已从远来的脚步声中<br> 辨清了来者<br> 我的战友</h3> <h3> 我们也曾<br> 正步从天安门前走过<br> 欢庆改革开放大门的敞开<br> 也曾雀跃在枝头<br> 采松籽<br> 割牛草<br> 每逢周末<br> 和馅揉面<br> 争下第一锅清汤水饺<br> 也曾自觉帮厨<br> 粗粮细做<br> 回味无穷<br> 连队战友之间拉歌<br> 更是一浪高过一浪<br> 余音犹存<br> 久久回荡</h3> <h3> 最难忘啊<br> 唐山抗震救灾<br> 二五五医院火速驰援<br> 不分昼夜<br> 四二二水泥厂灾后重建<br> 紧锣密鼓<br> 团连双双立新功<br> 英雄战旗再添彩<br><br></h3> <h3> 岁月弥香<br> 天赐良机<br> 我们战友终于有了自己的群<br> 从此我们畅聊久别之情<br> 笑谈过往趣事<br> 仿佛永远也道不尽<br> 诉不完战友之间的情谊</h3> <h3> 战友啊战友<br> 想必你也和我一样<br> 都在期盼着<br> 期盼着能有机会<br>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br> 再次久别重逢的那一天<br> 啊战友啊战友<br> 千万次隔屏相望<br> 也抵不上一次深情的拥抱<br> 千山万水也无法阻挡<br> 日久弥新的战友情谊</h3> <h3> 一点感悟<br> 零香<br><br> 我自豪,生命中有了段当兵的历史;我庆幸,青春期的身心,在部队大熔炉里得到了淬炼。<br> 人的生命里,一旦有了这段历史和这番淬炼,漫长人生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都会迎刃而解的。</h3> <h3> 致退役军人<br> 人当了一回兵,就像土烧成了陶。即使后来碎成了碎片,永远也不会回到土的状态。它的每一个颗粒依然坚硬,依然散发着特殊的光彩!而土,就算是捏成了形,涂上了炫丽的色彩,一旦受压,又回到了松散。而这其间的差距,就是是否经历过一场火的淬炼。</h3> <h3> 弘扬英雄连史 缅怀先辈功绩<br><br> 第一部份 诞生由来</h3> <h3> 北京军区炮兵五十团四连,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连队。她的前身,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第88大队一部,1945年8月,在苏联红军协助下,于哈尔滨地区巴彦县组建。同年10月,松江军区组建哈北军分区,第88大队改编为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同时,在哈尔滨法库县组建山炮连,归哈北军分区直辖。至此,我们英雄的炮四连的前身就正式诞生了。</h3> <h3> 1947年4月哈北军分区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独立第四师,我连改编为独立第四师师属山炮营第一连。</h3> <h3>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野战军,同时组建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我连随师改编为12纵队第35师师属山炮营第一连。</h3> <h3> 1949年1月,全国统一整编,原西北、华北、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依次改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49军,第12纵队第35师改编为第49军146师,我连随师改称第146师师属炮兵营第一连。</h3> <h3> 1952年10月20日,在广东韶关地区第146师改编为炮兵第5师师部,同时组建炮兵第33、第34、第35、第五十团。第146师师属炮兵营改编为炮五十团二营,我连改编为炮五十团二营四连。主要装备为日式41山炮和美式M山炮,装备火炮数量为最团之最。</h3> <h3> 1957年2月,我连随师团奉命入朝,接替炮兵第一师回国。<br> 1958年7月,我连随师团从朝鲜回国,驻防天津汉沽地区。<br> 1969年紧急战备时移防河北唐山地区。<br><br></h3> <h3> 第二部份 丰功伟绩<br><br> 北京军区炮兵五十团四连,在解放战争期间,我连曾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向西南广西进军,最后将红旗插上了海南岛。<br> 在攻打锦州的战斗中,我连炮火及时准确,作战出色,四发炮弹摧毁敌人三个地堡,受到四野参谋长刘亚楼的通电嘉奖。<br> 在解放舟山群岛、江山岛的战斗中,我连被上级授于“海上英雄连”和“遵守纪律三好模范连”光荣称号。同时,涌现出威震全军的“扛炮英雄赵景山”和“神炮手门福生”及一大批英模单位和个人。</h3> <h3> 在1976年的唐山抗震救灾中,我四连全体官兵,把灾区当战场,把震情当命令,把时间当生命。发扬我军敢打硬仗、敢打恶仗、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和连续作战的革命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到抢救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伟大抗震救灾斗争中。特别是我连率先进入市区,获得更大受灾情报后,果断地派车返回部队驻地,向团首长报告灾情,为团首长正确定下救灾决心,确定正确的救灾方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立下了抗震救灾第一功。为炮兵五十团大部队率先进入市区,抢救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炮兵五十团在抗震救灾中荣鹰“集体一等功”,做出了杰出贡献。</h3> <h3> 据不完全统计,英雄的四连全体官兵在唐山抗震救灾中,共出动车辆80余次,扒救生还者160余人,搭建简易房540余间,保障和供给灾民饮食饮水1100余人,在月余时间内即帮助四二二水泥厂等三个单位顺利恢复了生产,并胜利产出第一批“抗震争气牌水泥”和其他产品。这在当时堪称特大新闻喜报。受到了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h3> <h3> 我四连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官兵们急人民所急,帮人民所需,舍小家救大家,舍亲人救群众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广为传颂,成为时代一曲曲壮丽的救灾凯歌和历史画卷。四连在上级党委和首长的正确领导指挥下,圆满地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上级荣记“集体一等功”。杰出的战友刘铁成、薛培林、白宗书荣立个人一等功。四连其他班排和个人,也涌现了一大批立功受奖者。</h3> <h3> 1976年9月2日,指导员王天庆还光荣地代表四连,出席了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唐山丰南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大会”。同月,战友刘铁成赴北京为逝世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守灵。这在当时乃至今后都是党和人民给予四连英雄集体的莫大荣誉。我连的英雄事迹,再现了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光荣本色,给四连的光荣历史又增添了辉煌的一页,和浓墨重彩的一笔,给四连用鮮血染成的战旗又增添了鲜红的色彩。英雄连队的战旗更红!</h3> <h3> 虽然,我连在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取消了番号,52947部队般代号也随之取消。但四连的精神犹在,四连的光荣传统犹在。<br> 如今退役多年的老兵已年近古稀,有的早已是七十大几的人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提到四连,都会充满着敬意和怀念。因为我们的青春都献给了连队,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br> 今日重温四连连史,志在传承和弘扬。</h3> <h3>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二九四七部队七十七分队,它不仅仅只会停留在尘封已久的信封上,而且,她早已铭记在每一个四连人的心中。<br>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二九四七部队七十七分队,她在四连人的眼里,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符号,她就象是跳动在每个四连人身体里的脉博和血液,将伴随其终生。</h3> <h3> 英雄四连的营房,就坐落在唐山市北郊的凤山坡上,依山傍水,风景优雅。身后是凤山,西面是陡河水库,迎面是村庄和农田,错落有致,一片生机勃勃的好地方。军营里,到处充满了严肃与活泼,充满了友爱,充满了血性和热情……这是铭记在每个四连人心中的深刻记忆,她是伴随四连人一生的,永远也抹不去的靓丽色彩!</h3> <h3> 为了便于战友之间相互了解,增进战友情谊,更是为了永远铭记那段历史,我在这里转载了几篇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都是我们熟悉的战友写的,熟悉的战友写身边熟悉的事,想必一定会引起你的共鸣,也许某些情节或文字,会帮助你打开尘封多年记忆的闸门。因为,唐山抗震救灾,是我们这代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h3> <h3>转载:<br> 战友王照平2018年7月25日发表在《唐山晩报》上文章,题目为:《那段难忘的战友情……》<br><br> 围绕人的一生有多种情怀。各种各样的情怀依偎着每个人的一生,或喜或忧、或苦或乐,曲曲伏伏,坎坎坷坷。在这诸多的情怀中,有一种情怀是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来铸造的,那就是军人的战友之情。战友的情怀随着年代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越久越难忘。时值唐山抗震救灾42周年、八一建军节之际,我回想抗震救灾那日日夜夜的四连战友情……<br> 原炮50团部队营房坐落于唐山市北郊的陡河之滨凤山脚下,英雄的四连是战友们参军入伍后的家。四连部队的前身经历过小米加步枪的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年代,曾参加了著名的辽沈、平津战役,并一直南下将红旗插到海南岛。在驻守唐山时期,四连官兵同全团将士一起整修营房,严格军事训练,与当地村民开展军民互动,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亲密无间,营房中充满欢声笑语,燃烧着青春气息。</h3> <h3><br> 在历史不遇的唐山大地震中,唐山籍的我正在四连当兵。地震那晚正值我带班,送岗上哨的途中天气阴沉,显得格外黑,仿佛是一场暴风雨的前奏。回到连队驻地,我巡视了一会儿,回到室内,未及坐稳一股强大的地面冲击波开始震颤,并传来轰隆隆的巨大响声。我预感到地震了,连忙呼喊室内熟睡的战友,大家顷刻跑出了室外,营连首长指示集合部队在操场上待命,并清点人数。这时天已放亮,连长又组织各班人员查看损失情况。宿舍上的砖砌烟筒有的被震倒了,车库、炮库部分倒塌,大家急忙清理被砸在废墟中的汽车、火炮。但随着周围农村不时抬来的伤者送部队卫生队救治,大家这才了解到营房外农村损失重大,于是团首长命令各连去各村庄分片察看情况,协助救人。四连首先去了冶里村,一进村战友们就被眼前的惊呆了,到处断墙残垣,房屋倒塌连片。战友们奋勇争先展开了积极的营救,清开焦子板的房顶,搬开倾斜的房梁查找幸存者。战友们齐心协力解救了十余位被压村民,部队军车集中载满了伤员老乡送往市里医院,一进市区,更惨烈的景象映入眼帘,到处房倒屋塌,烟气滚滾,呼救声喊成一汗,看到这种情况,军车迅即返回部队通报。当日7时许,团首长命令所在部队进入唐山市区,去抢救唐山人民的生命与财产,这是唐山大地震入唐救助最早的部队,战友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开始了对唐山人民的生死营救。</h3> <h3><br> 各连都有指定的区域,四连扒救方向是唐山市部队二五五医院,全连同志带上炮车用铁锹、大镐、大锤乘车急往目的地。途中路过西山口,由于呼救声太多,连首长又令一个班战友们下车救助附近的群众,在此扒救出了四人。二五五医院的景象更是惨不忍睹,被房梁挤压住的尸体各种姿态都有,战友们忍住内心的恐惧,同心协力去抢救一个个生命。时间就是生命,战友们冒着时有的余震并夹杂着的阵雨,从上午到晩上,从深夜到黎明连续战斗,仅仅靠着能施展锹镐锤等简单的工具去破拆钢筋混凝土的楼板,下不了工具只能用手刨。每每在关键时刻,记得班长徐江总是先告诫我:你是唐山的,家人什么情况都不知道,要注意自身安全。话说完后他身先士卒地冲到救人的第一线中,留给我更多的安全空间。多年后我始终感觉到这就是真挚的战友情意,关心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h3> <h3><br> 战友们倾注了对唐山灾民的深情厚爱,同时战友间的深切感情,也让我永难忘记。曾记得,二五五医院的一名女护士在地震来临时通知了其他的人员,自己却未来的及跑出来。我们救她用了一个夜晚的时间。循着她的呼救声,我们开凿出一个两三米的长槽找到了她,她的双腿被铁床死死压住,我们费尽周折怎么也弄不开那压在铁床上巨大的楼板,只好眼睁睁地看她与战友们告别,看她离去,战友们无不泪洒当场。</h3> <h3><br> 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我和战友刘铁成都是唐山人,目睹大地震造成的惨状,每时每刻都惦记着家人的安危,但外地战友们舍生忘死救助唐山人民的无畏精神,连首长及战友们的亲切问候使我们没有理由选择逃脱,是战友的情怀使我们选择了和四连战友们一起连续奋战共同抢救受灾的家乡人。地震三天后,连首长让我和刘铁成回家探望。铁成的母亲等6位亲人遇难,我的亲属幸免于难,处理好家事后我俩都及时返回了部队。</h3> <h3><br> 随后的几天,生还的人越来越少了,基本是清理被埋住的尸体,在二五五医院为灾区的群众搭建简易房屋、做治安保卫,同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履行军人的职责。到后来,四连撤出二五五医院,驻进了冀东烈士陵园,每天去一瓷、四二二水泥厂(即启新水泥厂)清理厂房废墟,做恢复生产的准备工作,并于1976年8月30日,在四二二水泥厂工人师傅和四连官兵的齐心共同努力下,历时月余胜利出产了“抗震争气”水泥。同年,10月25日救灾部队撤离唐山,新华道上挤满了欢送的唐山人民,我奉命站在汽车厢前沿,向英雄的唐山人民致以军礼,这军礼同样也是献给我外省籍英雄的战友们的。</h3> <h3><br> 炮50团在唐山抗震救灾中是入唐抢险最早的部队,荣立了集体一等功,这也是中央军委和平时期授于团以上部队的最高荣誉。我所在的英雄四连也由于抗震救灾中突出的贡献而荣立一等功,杰出的战友刘铁成、薛培林、白宗书荣立一等功。四连其他排班、个人也诸多立功受奖。</h3> <h3><br> 42年来,四连的战友们都转业、退伍回到了祖国各地,唐山籍的战友还能时时相聚,但其他省籍的战友们却都难以互相联系。我曾在2001年7月30日《唐山劳动日报》上写过《一个老兵的谢意》稿件,表达我以唐山籍战友的身份,向祖国各地战友们致以深深的谢意,是你们的英勇无畏挽救了许多唐山人民的生命。今日,随着通讯的发展,一个个远在他乡的战友终于有了联系。我们约定唐山抗震救灾42年之际在唐山相聚,见见四十余年未谋面的兄弟,瞻仰纪念碑广场、地震遗址,看看老部队那挥洒青春汗水的营地,走走抗震救灾时的二五五医院、恢复生产时的四二二水泥厂线路,再逛逛新唐山大南湖的山水画意……<br> 作为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战友们耳闻目睹了唐山人民没有被这一自然造成的灾难所震垮、所屈服,那种强烈的抗争精神,汇集成一首“人定胜天”的壮歌,将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成为人类战天斗地的豪迈史诗。在这个历程,在这个时代,战友情将终生永记!</h3> <h3>转载:<br> 战友王照平1991年7月30日发表在《唐山劳动日报》上的文章,题目为《一个老兵的谢意》<br><br> 25年前,我在北京军区当炮兵,部队营房坐落在唐山市东北郊的陡河之滨,燕山脚下,唐山籍的士兵有30余人。由于营房是临山脚建造,地震发生时未造成重大损失,战友们在部队首长的集中指挥下,当日于5时许,先是以连、排人员出动救助附近农村的灾民伤员,把伤员集中起来往唐山市里医院送,但发现市区远比这儿还要惨烈,6时许,又迅速调集全团人员,车辆火速赶赴市区抢险救人,这是唐山抗震救灾出动最早的部队。</h3> <h3><br> 到市区后,战友们以班为单位扒救幸存者,唐山籍的战友刘铁成冲在最前头,扒救了十几位被地震倒塌房屋埋住的人员,衣服被断梁划开,双手被尖利物刺破,许多外省籍的战友也不甘落后。记得河南籍的班长徐江,从清除倒塌房屋的杂物开始,推开沉重的楼板,硬是和战友们配合从三层楼底下救出一位受伤妇女。时间就是生命,战友们顾不上环境的险恶,余震的频频发生,从早到晚、从深夜到黎明,倾注了对地震伤亡者的深情,唐山籍的战友们又得到许多外省籍的战友们的关切安慰。他们将伤者就地包扎或送往急救点,将死者用旧衣服包裹好停放在路边,一天多的时间没吃饭,一天来的连续奋战使战友们极度疲乏,但哪里有呼救声,哪里就有战友们的身影……</h3> <h3><br> 当天夜里到早上,许多兄弟部队来了,又多了无数只战友的手,同样是抢救伤者不息,创造延续生命的奇迹。<br> 几天过后,部队领导特命唐山籍的战友们返家探望,然而有的战友们的亲人已被地震夺取生命,早已离开了人间。战友刘铁成的母亲为保护弟弟而被倒塌的房梁夺去了生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存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战友们懂得给家乡许多不相识的人挽回了生命,这个代价是值得的。</h3> <h3><br>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5年了,许多战友离开了部队,工作在地方岗位,唐山籍的战友可以时时见面,但那些生活在祖国四面八方的战友今天又在何处呢?你们生活好吗?借这纪念唐山抗震救灾二十五周年、“八一”建军节到来之即,请允许我一个老兵、一个唐山人,向祖国各地的战友们道一声感谢,并致以军礼。让我们永远怀念那个年代,忘不了你呀—战友!</h3> <h3>转载:<br> 战友王照平发表在《北京铁道报》1996年7月30日的文章。题为:《忆地震》<br> 快20年了,岁月一晃竟是如此之快,但岁月的流逝却不能磨灭我心中的印迹。相反,随着地震20周年的临近,记忆深处愈来愈清晰地显露出来,不得不促使我拿起笔来描述那令人难忘的震后一幕幕……</h3> <h3><br> 作为唐山籍1975年的士兵,大地震叫我们赶上了。部队营房坐落在唐山市近郊的凤山脚下,地处陡河之滨。那时我曾为这独特优美的环境所陶醉,虽然在家门口当兵,军营里却是另一幅天地,严肃紧张的生活,铁一般的纪律严格地束着我,使我迅速得到锻炼成长,第二年就被任命为副班长了。也许是无巧不成书吧,唐山地震的那个时刻正是我上岗代班的那个小时,送岗上哨位时感到天气那么浓黑,心想可别让我们赶上雨。从哨位回来在屋里呆了一段时间,突然轰鸣声骤起,房屋开始摇晃,我意识到这是地震,拚尽全力叫喊“地震了,快跑啊!”,因屋内熟睡着我们一排两个班十几位战友,但这声音被地震的轰鸣声所压倒,侥幸是房屋末塌,在营房中全团末伤一人。记得在操场上集合清点人数,少了一位山东籍战友,他仍在屋熟睡,梦中惊醒的他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h3> <h3><br> 大地震使我团这有限的生力军成了抢险救人的先锋,那时在营房中还不知道地震损失有多大,附近农村给团卫生队送来了伤员,我团出动了几个连队去农村中救人,将伤者用汽车往市工人医院送。一进市区不由地使人惊呆了,房倒屋塌,呼救声此起彼伏,一片悲惨狼藉,汽车迅速调头赶回营房报讯。团首长得知情况后,迅速派出一支支连队,有的去协助地、市委,有的奔赴八大库,银行等重点仓库,有的去陡河水库护坝,而我连前往二五五医院抢救伤者。带去的锹、镐,锤和撬棍都派上了用场。二五五医院的楼房在顶上又打了礁子,有40公分厚,破拆十分艰难。有的只能寻着被埋者的声音一点点挖,怕震动大了给被埋者造成更大的痛苦。记得在救一名女护士时,战友们轮番上阵开挖,直到深夜才寻声找到伤者。她是为催促病员们而落后埋入楼下的。然而铁床无情地压住她的下半身。狭窄的地段怎么也弄不出来,第二天上午,她的战友们为她送来吃的,含泪与她告别呀!全连官兵尽了最大的努力,结果无济于事,那位女护士终于离开了我们。</h3> <h3><br> 20年了,那场特殊的环境锻炼了我,为我工作的道路奠定了基础,也使我永远怀念那些为唐山人民做出奉献至今在全国各地生活工作的战友们……</h3> <h3>转载:<br> 战友王卿军2018年7月27曰发表在《唐山晚报》上的文章,题目为《战争年代屡建奇功唐山抗震战旗更红—北京军区炮兵第五+团四连唐山抗震救灾纪实》<br><br> 今年是唐山抗震救灾42周年。<br> 42年前的7月28曰凌晨,一场灾难突降唐山,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夷为平地。<br> 大地震发生后,北京军区炮兵第50团4连全体官兵火速驰援,成为最早投入抗震救灾的部队……<br></h3> <h3> 灾区就是战场 震情就是命令<br><br> 北京军区炮兵50团4连是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连队,曾参加过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一直南下广西,后又将红旗插上海南岛。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的战斗中,4连作战出色,受到四野的通电嘉奖。在解放舟山群岛,一江山岛的战斗中,四连被上级授于“海上英雄连”和“遵守纪律三好模范连”光荣称号。同时,涌现出威震全军的“扛炮英雄赵景山”“神炮手门福生”和一大批英模单位、个人。<br> 地震时,4连驻扎在唐山市北郊的陡河之滨凤山脚下。强烈的地震惊醒了4连官兵。此时,各类通信全部中断。天放亮时,营区周围村民不时送来受伤群众请求部队救治,团首长立即命令各连对营区周围村庄,实行分区分片察看灾情并实施救灾。4连按照要求进入冶村,见到房屋倒塌、断壁残垣,“救命啊,救命……”的求救声起伏不断。<br> 灾区就是战场,震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两小时内,4连救出了10多位幸存者。<br></h3> <h3> 进军主震区<br><br> 营房内被送来的受伤群众越来越多,急需送往大医院救治。4连又担负起转运受伤群众的任务。<br> 地震把道路变得狭窄,大雨使道路变得泥泞……军车艰难驶向目的地—255医院。然而,进入市区,更惨烈的现状映入眼帘。连长当机立断,派人迅速返回部队驻地,向团首长报告灾情。当日7时许,全团官兵迅速向市区开进,成为唐山大地震入唐救助最早的部队,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全团先后救助了数以千计的被埋被困人员,并安全警卫了唐山党政机关、银行、商店、仓库等18个重点目标,为抗震救灾作出了杰出贡献。震后,4连被中央军委荣记“集体一等功”。<br> 在市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4连的救灾目标是唐山市驻军第255野战医院及周围群众。4连全连官兵迅速带上战备铁锹、大镐、大锤,乘军用炮兵牵引车向目的地开进。<br> 这是一场生死大营救。255医院的灾情更重。4连官兵冒着余震和阵雨,不分昼夜,连续战斗。没有机械设备,没有专业工具,官兵们用肩扛、用手搬,手被磨出了血泡,脚掌被钉子扎穿……他们耗尽了体能,不时有战士晕倒在地,但他们爬起来继续战斗,硬是凭着一双手和铁镐、铁锹等简易工具,从瓦砾中、楼板下救出一人又一人……</h3> <h3> 过家门而不入 舍小家顾大家<br> 唐山抗震救灾中,4连唐山籍战友有的家庭受损也很严重,有的甚至失去了多位亲人。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表现岀了革命军人特有的情怀和崇高品格。<br> 4连有两位唐山籍战士,名叫刘铁成和王照平。目睹大地震造成的惨状,他们心急如焚。但是,军人的职责,使他俩没有选择回家看看,军车路过家门而不入。连首长及战友们的关切问候,外地战友们舍生忘死救助唐山人民的无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更加激发了他们抗震救灾的顽强斗志。他们和战友们一起共同奋战,共同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地震3天以后,在连首长和战友们的再三督促下,二人方回家探望。这时,刘铁成才得知其母亲及6位亲人不幸遇难……然而,他简单料理亲人后事之后,即迅速归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紧张战斗中,冲锋在前,吃苦在前……震后,他荣立“个人一等功”。<br> 王照平性格温和,素喜文学艺术。回到家以后,见家人无虞,只待了10分钟就归队投入到紧张的抗震救灾之中……由于表现突出,王照平在抗震救灾火线上入党。</h3> <h3> 和唐山人民一起续写震后重建新篇章<br><br> 随着时间的流逝,4连转入清理废墟、帮助群众搭建简易房、巡逻治安、帮助四二二水泥厂等三个单位恢复生产等项工作。1976年8月30日,经四二二水泥厂和4连官兵的共同奋战,历时月余胜利生产出了第一批“抗震争气牌”水泥。之后,4连又进驻高各庄油库,继续担任重点目标警卫工作,并在缸窑路一带坚持昼夜巡逻,维护灾后居民的治安稳定。</h3> <h3> 英雄的4连全体官兵,在唐山抗震救灾中艰苦奋斗近100天,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突出贡献,荣立“集体一等功”。同时,涌现出了刘铁成、薛培林、白宗书等一大批立功受奖者,再现了和平时期军人“为人民服务”的本色。<br>今天,英雄的唐山正在为全力建设开放创新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而奋斗。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浸洒了北京军区炮兵第50团4连官兵的汗水!</h3> <h3> 原稿摘录欣赏<br><br> 战友王卿军曾经于2018年7月27日,发表在《唐山劳动日报》上题为《猎猎战旗红》的文章的原稿部份摘录。<br> 因为,发表在报上文章,由于版面安排需要删减较多,有失细节,所以选录了一些原稿内容,供战友欣赏。</h3> <h3>摘录一:<br> 42年前的7月28日凌晨,唐山上空电光闪闪,大地上狂风呼啸,地声隆隆的瞬间,一股强大的地面冲击波在震颤,一场人间灾难突降唐山,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夷为平地。大地震的发生,给在夜梦中熟睡的人们带来了空前的震惊、空前的恐怖和空前巨大的伤害……<br> 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在谈到战争的破坏性时,常用毁灭性一词来形容。然而,这次地震的毀灭性比残酷的战争更甚、更厉害。人们都知二战中广岛原子弹厉害,可现在经地震科学家和军事专家计算得知,这次地震释发的地震波能量,约等于400个广岛原子弹的总和。一个早晨几十万人命丧黄泉,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灾难……</h3> <h3>摘录二:<br> 连首长立即发出命令:灾区就是战场,震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要不惜一切代价,赶快救人。一场寻找幸存者、营救幸存者的战斗打响了。当时没有机械设备,没有专业工具,他们就硬是靠一双双肉手和临时制作的简易工具,不知清开了多少厚重的焦子板房顶,搬开了多少沉重的房樑,移位了多少砖石瓦砾。有的战士手掌被磨出了血泡,有的手指被磨掉了肉皮,有的不慎被钉子扎穿了脚心......但无一人叫苦,无一人说累。大家都能发扬我军的好传统、好作风,轻伤不下“火线”。经大家顽强拼搏,努力施救,在XX小时内,4连共救出10多位幸存者。<br> 幸存者们被救出的那一刻,官兵们高兴地欢呼雀跃,热泪盈眶。幸存者们的表情、言语和肢体语言的感激之情,难以表白。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抱拳相谢,有的眼含热泪无言以对......可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妈,她被救出来说的第一句话却是:“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这个既平常而又不含真实辈份含义的称呼,在那时显得多么崇高和神圣啊!</h3> <h3>摘录三<br> 一路上,道路状况可以想见。地震不仅使道路变得狭窄,沟坷、砖石瓦砾遍地,还因震后大雨使道路变得满路都是泥泞。军车在艰难中行进,还不时遇有阻拦军车的人群。人群中有人说,唐山马上要变成大海了,我们要活命,你们必须要把我们带走。有的甚至强行上车......每每遇到此情,车上班组人员不知要费多少口舌和周折才能将突发情况平息。<br> 经过千辛万苦和无数次艰难曲折,军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255医院。但一进市区,更惨烈的现状映入眼帘,到处房倒屋塌、烟气滚滚,呼救声、绝望声喊成一片,惨不忍睹,不由得使人毛骨耸然。见此,连首长立即命令一辆军车卸下伤员,迅即掉头返回部队报告灾情。当日7时许,团首长命令全团部队,迅速向市区开进,去抢救唐山人民的生命与财产。这是唐山大地震入唐救助最早的部队。以英雄4连为首的炮兵第50团部队率先进入市区,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全团先后求助了数以千计的被埋被困人员,并安全警卫了唐山党政机关、银行、商店、仓库等18个重点目标,为抗震救灾做出了杰出贡献。震后,被中央军委荣记“集体一等功”。一个建制团荣立“集体一等功”,这在我军历史上堪称奇迹。因为,“它”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4连为50团创建这个荣誉,立下了首功。</h3> <h3>摘录四:<br> 255医院的景象更是惨不忍睹,被房梁挤压住的尸体姿态,如果没有亵渎死者之嫌的话,那么,这里可以用千姿百态来形容,然而更多的是惨不忍睹之景况。战友们忍住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分区域同心协力去扒救一个个抱有一丝生还希望的我们的同类生命。<br> 时间就是生命。4连官兵们冒着时有的余震和不时的阵雨,每天不分昼夜连续战斗,耗尽了体能,承受了人体的极限。有些战士在喘息的舜间,竟然倒地睡着了;有些战士被糜烂尸体和食物的异味熏倒了;有的严重中暑......但他们 从不退却,想方设法坚持战斗。谁是最可爱的人?不正是这些军人们吗?<br> 在那个年代,官兵们救灾工具靠什么?能靠的无非是铁镐、铁锹、撬杠、大锤、铁锯、绳子等之类。然而,他们硬是凭着一双手和这些简易工具,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现代人看来,好像是原始人使用的工具一样,去破拆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楼板等建筑物,其难其艰其巧其多,可想而知,不言自明。施救中,有时下不了工具,官兵们就只能用手去刨去挖去抠。然而,他们从不叫苦叫累,从不轻伤下火线。总之,他们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同心合力来抗震,合兵一处齐救灾。<br> 哪里有呼救声,哪里就是4连救人的战场。曾记得,255医院一名女值班护士,在地震来临时,她自己只顾通知别人疏散,而自己却未能跑出去。救她时,全连用了一个夜晚的时间,循着她的呼救声,战友们费尽汗水和周折,轮流开凿出一个2-3米的长槽,终于找到了她。当时她还活着,但巨大的楼板压着铁床,而铁床又压在她腹部及双腿上,还未等官兵们将楼板移开时,她却闲上了双眼。次日上午,4连官兵们只好与她告别。当时看她离去时,4连的官兵们个个都流下了心酸和伤心的眼泪。因为他们没能把她救出来,自责的情感能不伤心?虽然救者和被救者不是一个部队的,但战友间这样的惜别,能不令人心酸、宛惜和痛苦、自责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