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接壤湘西的镇远古镇,我来前知之甚少,故此,它更给了我意外的惊奇与震撼。</p><p class="ql-block"> 想不到,镇远竟然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史书记载,它建置于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距今已有2300年了。镇远秦属黔中郡,汉代属陵郡,隶荆州,唐宋时有变更,终属黔州。南宋宝佑六年(1258年)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是为镇远名始。</p><p class="ql-block"> 镇远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地理位置极为特殊,自古为滇黔驿道与沅江水道的一个衔接点。历代过客和货物都在此登舟,顺舞阳河下沅江、入洞庭奔长江达中原;亦是湘楚中原通往黔滇西南边陲以及缅甸、安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一个重要驿站。</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镇远更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故有“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与“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说。</p><p class="ql-block"> 晚清爱国名臣林则徐曾三次路径镇远,他在《镇远道中》云:“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就是对镇远的雄奇山川和险要地势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我要加一笔,因为林则徐似乎与镇远有些情缘。</p><p class="ql-block">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秋,已是须发尽白人生暮年的林则徐,因病辞去云贵总督,归乡途经镇远时,为答谢滇黔父老,赠言惜别留诗数首,其一:“恩叨再造愧兼圻,敢道抽身总息机。壮志不随华发改,孱躯偏与素心违。”表达了他为国为民的壮志不因年老而改变,但因病而事与愿违的无奈心境。他在镇远驿馆候船期间,更是写下多篇诗书,将自己“止足原非羡逸民”的苦衷,“残灯孤帎警中宵”的激情,“输尔豪吟剑梨横”的感慨,“养病只合颓然卧”的悲凉心境,信手拈来,率意直书,感时抚事,寄寓深远,充满了伤时忧国的悲壮与感慨。</p><p class="ql-block"> 次年,林则徐病逝。他在表达晚年一些政治观点和抱负的诗词,没有在总督衙门里写,而是在镇远驿馆中写,也算是镇远的一种机缘巧合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镇远的美,自然离不开山与水。</b></p><p class="ql-block"> 古镇不大,四周皆山。其背后的石屏山,重岩叠嶂,雄伟险峻,石崖绝壁千仞,像一扇竖立的石屏风。</p><p class="ql-block"> 山顶上的镇远府城垣,建于明代初期,绵延几个山头,有些残城墙至今仍在。它曾经与脚下的舞阳河共同构成一道天然屏障,牢牢地守卫着镇远的东北部门户。</p><p class="ql-block"> 舞阳河像一条碧色的丝带,蜿蜒地呈S型穿城而过,将古镇一分为二。北岸为旧城府,南岸为旧卫城,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还存有部分城墙和墙门。</p><p class="ql-block"> 两岸环水而座,依山而建的民居院落,风格独特,错落有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河畔边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码头,清澈的河水中倒映着古镇的影子,几枚小舟波中荡漾,平添些许情趣。</span></p><p class="ql-block"> 若在石屏山顶上俯瞰,八卦一般的图腾在这块土地上延绵了千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镇远打造为太极之城。</p><p class="ql-block"> 镇远古城山水交融,浑然一体,恰如一幅清新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b> 镇远的美,当然不仅仅山与水。</b></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水路航运,是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军事、经贸、商旅、文化、宗教等都依赖于水路。舞阳河经镇远出黔入湘楚,汇洞庭直通长江,重要的水陆地理位置让镇远成为军事和商旅重镇。以军兴商的镇远,汇集了全国各地来此经商的人,兴建了许多商会和会馆(如江西、湖南、福建等八大会馆)。长期以来,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闽粵文化等,与这里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性多元文化。于是,这种文化就遗存在古镇的巷陌里,体现在古镇的建筑中。</p><p class="ql-block"> 位于城东中和山一侧的青龙洞古建筑群,便是一个例证。</p><p class="ql-block"> 青龙洞古建筑群由中元禅院、青龙洞、万寿宫和紫阳书院等建筑组成,以中原的建筑形制与苗寨的吊脚楼干栏式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与周围的石崖、溶洞、树木、藤蔓、河流,相互映衬,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从江岸仰望,建筑群依山因地,构筑精巧,贴壁临空,气势雄伟。建筑者构思大胆、布局巧妙,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工艺技术,在山崖的溶岩奇石之中建成了这片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的寺院、道观、祠庙和书院,将儒道佛三家文化融合一起,和谐相处,这是其他地方不多见的。</p><p class="ql-block"> 青龙洞前面的祝圣桥,被认为是镇远的一处标志性建筑,凡到古镇的游人无不前去观赏。</p><p class="ql-block"> 祝圣桥是座七孔青石拱桥,雄伟壮观,横跨在舞阳河上,南牵中河山,北接石屏山,将青龙洞古建筑群与北城的老街连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祝圣桥原称舞溪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工程由于各种原因时建时停,直至崇祯元年才告竣工,前后历经约二百五十年。由于舞阳河每逢汛期水势汹涌迅猛,故桥屡毁屡修,其中一次重大修复竣工时,正值康熙寿诞,为向圣上祝寿,更名为祝圣桥。</p><p class="ql-block"> 祝圣桥长135米,宽8.5米,全由青石造成。桥中央有座三层重檐八角攒尖顶楼阁建筑,被称为“魁星阁”,又名“状元楼”。状元楼两侧有副楹联: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头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此联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缅人骑象赴京朝贡路经此桥的史实,以及镇远昔时曾为湘黔水陆通衢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祝圣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我国西南地区交通要道之一,亦是湘黔至滇缅的驿道上一座重要桥梁。</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称,抗战时期,这座宽度8.5米的桥上还跑起了汽车,成为西南大通道的骨干桥梁,以结实的躯体承托每天无数次重型汽车的碾压,保障从滇缅公路运来的大量援助物资送往抗战前线,为我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对汽车通过祝圣桥中央的亭阁总有一丝疑惑,不知此时的亭阁被炸毁了?或拆除了?还是能从它的边上驶过去?</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样说,这座饱经沧桑的祝圣桥,如今仍然墩厚壮实,焕发着勃勃生机。桥上阁楼精巧,桥下拱洞妩媚,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你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非常美观大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文字:老长不大 图片: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