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切美好都值得等待</p><p class="ql-block">——致尊敬的一年10班的家长朋友们</p> <p class="ql-block">开学伊始,一切都是新鲜的,所以网上才会有一张:校园围墙上“长”满家长的图片。一个“长”字刻画了家长:满心的欢喜和不舍,满眼的慈爱和期待。最是能懂“天下父母心”。</p> <p class="ql-block">今天想和尊敬的家长朋友闲聊一个“说话”的话题。当我们在讨论“适宜的爱”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如果我们连“适宜的爱”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怎么做到给孩子“适宜的爱”?</p> <p class="ql-block">随着现代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父母给予小孩满满的关爱,但常常也警惕自己要有所节制,不能太过溺爱孩子。</p> <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做父母的常常会矫枉过正,信奉了某些教育观念:“小孩子就是要对他严格一点”,“有时候还要打一下”,“小孩不能宠坏了”,“父母就是要一个半黑脸,一个扮白脸”……这些都是因偶尔有效而被提升到“教育真理”的高度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其实,脱离教育情境谈教育手段,都是本末导致的。剥夺了孩子选择的自由,这样对孩子的爱叫“限制的爱”。显而易见,“限制的爱”不等于“适宜的爱”。</p> <p class="ql-block">知道了适宜的爱不是什么,我们再来谈谈适宜的爱是什么。任何人都不能以“爱的名义”去限制他人自由,朋友、爱人、父母都不行。只有以下情况才必须限制,就是他做的违法犯罪或不道德或伤害自己了。对任何学段的学生都适用,包括对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也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所以,.“不带评判的沟通方式才是健康的”。作为父母就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作为一个重要他人的父母,要能和孩子“好好说话”。首先,父母要明确地承认并认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独立的灵魂。尊重个体,对等的交流,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完善“自我概念”的形成,独立人格的强化。</p> <p class="ql-block">其次,要注意:不经意的评价特别是重要他人的评判会对他人的“自我概念”产生强化。父母对于孩子的言语沟通,更多的会是在“不经意”。而父母的“不经意”,特别是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您的话语可能产生的效果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因为:主观色彩的自我评价就像一个黑洞一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自我”也许可以说成是由从“他人”那里得来的评价所组成的。对于孩子的评价并不能随意!父母对孩子能随意的评价,常常是觉得孩子是自家的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因而说话不拘小节。语言的自上而下往往充斥着地位的优势和语言暴力的呈现。在爱对方特别是爱孩子的迫切上,一不小心就会暴露无遗。</p> <p class="ql-block">如果思想会影响语言,那么语言也会使一个人的思想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你的语言常常就是你播入另一个心灵中的种子,而且你还一定能从那个心灵的原野上收获你渴望收获的果实——心理学家乔治 奥威尔。</p><p class="ql-block">祝愿1年10班的家长朋友们,幸福美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