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影入清波映蔚蓝,湖中流水似江南。鸬鹚烟雨廊桥梦,醉景吟怀惬意含。鸬鹚俗称鱼鹰,因其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人认为雎鸠就是鸬鹚。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乌鬼”便是鸬鹚。而诗人杜荀鹤在《鸬鹚》一诗曰:“一般毛羽结群飞,雨岸烟汀好景时。深水有鱼衔得出,看来却是鹭鹚饥。”</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江南水乡的人是不难见到鸬鹚的踪影:黑色的羽毛在阳光下似身披玄色缎子,闪闪发亮,又犹如出征武士的甲衣;一对碧眼深沉,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上喙成钩状,小孩们见了它顿生几份悚惧。童年时,我常见到舴艋船驶进吴溇西港来捕鱼,船舷两边是用树丫枝做成的支架,上面歇着两排鸬鹚。你看它们:时而张开翅膀扇动,里面脖子下面的嗉囊不停地鼓动,目光慵懒,一副优哉悠哉的神态。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要渔夫吆喝一声:“伊哟——嗬嗬——嗨——”抑扬顿挫的声调犹似吹响冲锋号。同时,渔夫用脚跺响舱板,那些鸬鹚顿时精神抖擞,一跃而起,蹿进水波中,顿时便踪影全无。</p> <p class="ql-block"> 普通鸬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一种大型水鸟。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普通鸬鹚夏羽头、颈和羽冠黑色,具紫绿色金属光泽,并杂有白色丝状细羽;上体黑色;两肩、背和翅覆羽铜褐色并具金属光泽;羽缘暗铜蓝色;尾圆形、尾羽14枚,灰黑色,羽干基部灰白色;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褐色,缀绿色金属光泽;颊、颏和上喉白色,形成一半环状,后缘沾棕褐色;其余下体蓝黑色、缀金属光泽、下胁有一白色块斑。</p> <p class="ql-block"> 鸬鹚,冬羽似夏羽,但头颈无白色丝状羽,两胁无白斑。生殖时期腰之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白斑。头部及上颈部份有白色丝状羽毛,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虹膜翠绿色,眼先橄榄绿色,眼周和喉侧裸露皮肤黄色,上嘴黑色,嘴缘和下嘴灰白色,喉囊橙黄色,脚黑色。幼鸟似成鸟冬羽,但色较淡,上体多呈暗茶褐色,头无冠羽,胸、腹中央为丝亮白色。</p> <p class="ql-block"> 鸬鹚的羽色主要为黑色面带有紫色的金属光泽,到了生殖季节,雄鸟头部和颈部会长出许多白色的丝状羽。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栖息于海滨、湖沼中。飞时颈和脚均伸直。</p> <p class="ql-block"> 鸬鹚,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亦常停栖在岩石或树枝上晾翼。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p> <p class="ql-block"> 普通鸬鹚多数为留鸟,特别是在中国南方繁殖的种群一般不迁徙;在黄河以北繁殖的种群,冬季一般都要迁到黄河或长江以南地区越冬。春季迁到北方繁殖地的时间一般在3月末4月初,秋季一般于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北方繁殖地,往南方越冬地迁徙。迁徙时常集成小群,有时亦有多达近百只的大群。</p> <p class="ql-block"> 鸬鹚,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扇动缓慢,飞行较低,掠水面而过。休息时站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呈垂直坐立姿势,并不时扇动两翅。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p> <p class="ql-block"> 鸬鹚,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鸬鹚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鸬鹚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只有借助敏锐的听觉才能百发百中。 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侯无声。但群栖时彼此间为争夺有利位置发生纠纷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声。</p> <p class="ql-block"> 普通鸬鹚在中国南方是较普遍和常见的,长期以来就被人民群众驯养用来捕鱼。由于长期大量捕捉和环境破坏,野生种群数量已变得很稀少和不常见。鸬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该物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p> <p class="ql-block"> 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在中国云南、广西、湖南等地,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在中国东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滨,以往经常可看到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十多人工训练过的鸬鹚(俗名鱼鹰、水老鸭),辛勤地劳动,帮助渔鱼捕鱼。渔民将小船划到鱼多处,船上一排排鸬鹚离船飞出,好像一只只野鸭,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上水面,当发现鱼时潜入1-3米,最深可潜水19米,时间最长可达70秒,可称得上鸟类中潜水冠军。</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刘刚《飞鸟》</p><p class="ql-block">拍摄地:湖北省孝感国家湿地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