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与苏州的“印心石屋”

澍之裔印心石屋

<b><font color="#9b9b9b">一、沧浪亭的“印心石屋”及景点</font></b><div>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三元坊,是典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园内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楼等建筑和景观。一九八二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二〇〇〇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〇〇六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沧浪亭“印心石屋”御书摹刻 (三元坊被联合国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 “印心石屋”御书摹刻 在沧浪亭南端看山楼下,有石屋两间,现存沧浪亭“印心石屋” 砖额上的边款“道光乙未”四字清晰可见。横额石刻“印心书屋”,有道光皇帝"乙未嘉平月”的亲笔题词,落款“御笔赐之”下面还有两方印章,曰“道光宸翰”。 石屋内设置石凳,屋前砌假山,围成小院,洞门外立有石碑,上面刻有“圆灵证盟”四字,系林则徐亲笔所书,表达了林则徐对陶澍的崇敬之意。<br>  所书四字取自宋吴郡太守谢庄的《月赋》:“柔雪凝,圆灵水镜”。指在月光朗照下,地如雪凝,天如水镜。圆灵是指天。证盟则谓佛教徒传法。其意是天如水镜可以作证,我林则徐传授到了陶澍的德能才情。林则徐把陶澍看作传授的恩师,其感情可谓深矣!二人的关系被后来的左宗棠形容为“彼此和衷共济,志同道合”。陶澍去世后,林则徐写了这样的挽联:”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对陶澍的评价可谓高矣! “印心石屋”不远处即为“五百名贤祠”,清道光七年陶澍所创。祠中供奉与苏州有渊源的五百九十余位杰出人物,为文人追崇古贤仁人之处。 道光七年(1827年),藏书家顾沅和苏州十几位士绅,发起在沧浪亭中建五百名贤祠以祭祀苏州历代名人的倡议,江苏巡抚陶澍见到顾沅所藏吴中名贤画像300余幅后,对此倡议大力支持。后经顾沅等广为搜集,又得200多幅,于是命孔继尧临绘,沈石钰勾摹刻石。时值梁章钜正重修沧浪亭,梁章钜亦有意将子美祠等加以整饬合并。于是,陶澍购得亭旁房屋,于次年改建为祠,自此,五百名贤祠正式设立并每岁以时致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陶文毅公图片由苏州沧浪亭提供</h5><div> 陶澍他重视先贤对后人的示范作用。他也知人善任,积极选拔人才,魏源、包世臣、林则徐、贺长龄、胡林翼等都曾得到他的培养或引荐。“印心石屋”石碑成了陶澍百年之后,留世最多的遗迹。</div> 陶澍在《沧浪亭印心石屋图》中题:“不借生公石,沧浪印此心。金阊诗屋在,万绿结成阴。 道光七年 丁亥 公元1827年 五十岁。十月二十五日 有七律《和梁苣邻方伯孟冬二十五日步入沧浪亭憩于南禅寺原韵,时同游者八人,而余不与》。十月,重修苏州沧浪亭,为五百位江苏及流寓江苏的名人建立祠堂。陶澍又在沧浪亭,跟潘奕隽、吴云、石韫玉、韩對,在一起集会吟诗、人称“五老绘”。有人绘成《五老图》,陶澍有《沧浪五老图咏》。<br>  道光九年(1829),在苏州沧浪园邀请嘉庆七年同科进士顾莼、朱琏、朱士彦、吴廷琛、梁章钜、卓秉恬集会吟诗,称为“沧浪七友”。他们畅述友情、交流心得,谈文议政,饮酒吟诗,被称为“沧浪七友”或“沧浪七子”。随后在“沧浪园”刻石绘像留念,吟诗纪志。 陶澍作有七律《题沧浪七友图顾南雅、朱兰坡、朱咏斋、吴棣华、梁茝邻、卓海帆及余,凡七人,刻石沧浪亭内》、《题梁茝邻庚午雅集图》、《喜雨,和茝邻韵》等诗。<div>  有人绘成《沧浪七友图》,刻石于沧浪亭,陶澍有《题“沧浪七友图”》七律二首,其中第二首说:“细数同年还几辈,多逢此日是前缘。”</div><div> 和苏州布政使梁章巨主持重修苏州沧浪亭。作《重修沧浪亭成梁茝邻方伯作图因识以诗》、《题苏州沧浪亭联》,为沧浪园新建“梁高士祠”,作五言古诗《题沧浪亭新建梁高士祠》、作《苏郡名贤像刻序》。(按:五百名贤祠面宽五间,当中三间为堂。东、西边间为侧室。祠内壁上嵌有594方历代人物平雕石刻像,形成一处蔚为大观的肖像画廊,堪称姑苏一绝。)作《题苏州五百名贤祠联》。</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沧浪亭“看山楼”</h5> <b><font color="#9b9b9b">二、翁巷翠峰坞的“印心石屋”</font></b> 中国传统村落翁巷翠峰坞在东山镇莫厘峰下,古松合抱,苍翠夹道。山坞旧有唐代的翠峰寺,宋代的天衣禅院,明清的药师殿、运翠阁、大悲殿、微香阁、古雪居、饮月亭等。饮月亭,因可在亭中“饮月”而得名。亭有六角,其实是虚西一角,而实其五角。然而靠山岩处虽缺一角,但给人藏而不露之感,可见始筑者独具匠心。山亭依山而筑,面向太湖,风光无限。此处修竹深深,山路曲折;六面来风,云气漫漫;林峦齐峰,山鹃啼鸣,景致极佳。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到太湖视察水利,游览东山翠峰坞,登饮月亭,把清帝道光赐予他的“印心石屋”四字镌刻石碣上,砌于亭中,饮月亭名声大震,成为清代文人雅士东山游览吟诗之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湖備考續編 翠峰坞“印心石屋”</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饮月亭旧影</span></div></h5><h3 style="text-align: left;"> 古雪庵又名古雪居,翠峰坞的翠峰禅寺西,饮月亭下。建于清代,毁于文革中。道光十年(1830),陶澍勘察河工至东山,住宿于此,留一诗一联一匾。</h3><h3> 登翠峰,小憩于饮月亭中。闻亭后枕流阁,水声湍急,声似洪钟,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东山瀑布之胜,当推其冠。陶澍在亭中挥毫书“溪头细雨流花出,树外闲云载鹤归”亭联,又题诗古亭壁间:“古翠标峰妙墨留(原注:寺额董香光书),禅房深处径通幽。窗连树色云生案,涧泻涛声雨入楼。远有明湖窥一角,来从绝顶豁双眸。匆匆莫笑无鸿影,一夜青山借枕头。”尔后,把御书“印心石屋”四字镌横碣,嵌置亭壁。饮月亭自陶澍题诗后,游者甚盛和诗者甚众。</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雨花胜境砌于壁间的“印心石屋”碑</h5><h3> “文革”时,饮月亭被毁,亭碑散抛于山坡。席家湖村有一赵姓农民,用两包“飞马”牌香烟,请四个壮汉,把“印心石屋”与“重修六角亭记”两块石碑抬至席家湖村屋前,作洗衣石用。35年后过去了,2000年春天,镇里辟建“雨花胜境”,重建“印心石屋”,赵氏把两块古碑捐献给了景区,使得古迹重光于世。<br></h3> <h5></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本文录自<br>《中华陶氏资江九续族谱》艺文篇《文毅公旅游景点》<br>主编、作者:陶双</h5> “中华陶氏资江九续族谱”六十卷,撰编工作已全部完成。印刷厂在紧锣密鼓地赶印之中。颁谱大典将在今年的国庆举行。现将艺文篇中的《陶文毅公旅游景点》卷,陆续地分享给大家。感谢各位亲一路的支持与鼓励!❤️❤️❤️🙏🙏🙏🌹🌹🌹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