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全面系统的描绘了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蓝图,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更是指南针。这是一部立足中国大地的又一大中国特色,背后折射出的是大国责任与担当。</p><p class="ql-block">近期,工作之余,学习了这部文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国家如何建设教育强国、如何加快教育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是必须要了解的。故以此文来梳理文件的内涵,同时与同仁们进行探讨交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整体框架摘要</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产生的背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不充分不均衡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于教育而言,让每个人得到充分均衡的发展就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的内容包括战略背景、总体思路、战略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五部分,并且提出了八个理念:</p> <p class="ql-block"> 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和要求。他提出,必须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整个文本围绕这些论述及要求展开。</p><p class="ql-block"> 这八大教育理念的先后顺序,也同时彰显了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这是一代人之幸。</p> <p class="ql-block"> 在提出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七条基本原则。</p> <p class="ql-block">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战略任务部署中,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教育发展情况,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实施的十大战略任务。</p> <p class="ql-block"> 四个实施路径,体现了我们国家对办好教育的决心与魄力。</p> <p class="ql-block"> 二、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也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实践任务。</p><p class="ql-block"> 立德树人本质上是关乎道德、教育与人的内在关系的思想,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 (一)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内涵</p><p class="ql-block"> 立德树人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一样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在商朝时期,甲骨文中的“德”与道路选择有关,不包含情感价值判断,可称为“无心之德”。</p><p class="ql-block"> 在商周时期,经文中“德”不仅与行为要求有关,而且与心理情感标准有关,可简单的表述为“直心为德”。</p><p class="ql-block"> 西周时期,主张“以教育德”,倡导“官人之法”,提出甄别、选拔、与任用人才的“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是我国最早论述人才标准的理论。至此,教育、“德”与人才培养标准三者的联系更加紧密,立德树人思想开始萌发。</p><p class="ql-block"> 在秦朝后,篆隶中的“德”被理解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意思就是指道德行为与理念内化及其推己及人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汉朝至唐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性三品”,荀悦将其解释即人性分为三类,上智者无需教育中人可以通过教育转化为善,而下愚者即使通过教育也无法转化为善。这个理论对教育与人的关系的阐述,为“树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宋至明清时期,张载主张教育的核心是“以德育人”,使人“成圣成德”。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即德“知”与德“行”合二为一。</p><p class="ql-block"> 追溯中华民族“立德树人”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可知,立德树人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极为丰富的内涵,一直引导着教育的发展,为今后的立德树人任务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p><p class="ql-block"> (二)剖析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p><p class="ql-block">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期间,与师生座谈,并发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就广大青年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想。”</p><p class="ql-block"> 2.以围绕“六个方面”下功夫为主抓手</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再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工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工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工夫,在增强知识见识上下工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工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工夫。在立德树人思想理念的引领下,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和世界有用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工夫,与人的自然发展规律高度契合。因此,我国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必须坚持这六个功夫,逐步推进教育现代化。</p><p class="ql-block"> 3.解决立德树人实践中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中,我们还面临不少的实践困难,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导致再立德树人实践中过于强调“才”的培养,忽略“德”的培育,而前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导致无法真正触及到立德树人的核心。所以,在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深刻认识到立德树人的价值意义,使教育成为“立德”与“树人”并驾齐驱、相互融合的整体。</p><p class="ql-block"> 教师不仅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参与者,还是关键性角色。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要作为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教师队伍首先要自身立德。师德与师能是教师素养的两个方面,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智力与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不仅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知识与学科教学能力,更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水平。前者是师能,后者是师德,前者是保障,后者是根本,师德优先于师能。</p><p class="ql-block"> (三)展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对照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未来,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体系的过程中,还需在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评价体系改革与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实践探究。</p><p class="ql-block">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从开放发展的理念出发,打造融合发展的育人模式。</p><p class="ql-block"> 第一,学校要坚守住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系统而规范的课程系统、科学而专业的教学活动、全面全方面、全过程的实施教书育人。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努力实现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的目标。科学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社会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p><p class="ql-block"> 第二,社会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发挥正向教育、加强媒体的宣传与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其中,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文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是当前媒体最要紧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第三,家庭教育在育人上有重要影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示范引领,成为榜样;要具有积极进取的学习文化与氛围;家长要注重指导、帮助和引导孩子,向孩子讲述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养与教育知识,注重说服教育,能够和声细语,谆谆教导,以理服人。</p><p class="ql-block"> 最后,学校、社会与家庭要成为教育共同体。三者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各有侧重、各具优势,要在整体上产生合力,三者之间必须建立相互支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的合作机制。在立德树人上达成共识,产生合力,从而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指导精神,自治区、市、旗各级党委、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配套的相应文件,《达拉特旗教育现代化2035》有待我们进一步解读学习、贯彻落实。</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