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闷热!闷热!有着四大火炉之称的重庆,今年夏至未到就早已成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渝中半岛、两江四岸,钢筋水泥堆砌的高楼群山,不成火炉才怪!热得云蒸霞蔚,活像个“大桑拿”。早上眼一睁窗一推,热辣辣的太阳便吐着长长的火舌轰然而至。走在大街小巷就像行走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猛抬头,栋栋高楼上的空调呼呼地朝外喘着热气,登上南山眺望重庆主城,极目一片楼林,热雾浓霭升腾,那景象叫人咋舌!人类先祖最早本是住在山顶洞穴里的,用钢筋水泥堆砌出各色山峦,营造出蜂窝也似的密集巢穴,是进步?抑或返祖?我茫然。那闷热,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47, 47, 47);">我是多么怀念童年乘凉时的情景啊!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我的家---重庆渝北区洛碛镇长江边的高家大湾,分上、中、下三个四合院,上湾有一个很气派、很讲究的朝门口,三个四合院分别有一个小巷相隔,一是为防火,二是为通风,那是解放前当地一个大户---高家的,一条小溪顺着上中下湾而过,高家在上下湾各修了一座很气派的石桥,人称高家桥--上桥、下桥,上桥是从涪陵经洛碛到龙兴、两路、水土直到成都的必经之道,下桥则是重庆经长寿、万州、宜昌直至上海的沿江之道。刚解放打土豪时洛碛乡公所就设在高家大院的上湾,高家大院的其他房子、家产和土地都分给穷苦农民了,特别是人民公社化时乡公所迁到镇上后,一个高家大院住了几十户人家,挤了100多号人,高家老爷的功过是非不必评说,反正高家老爷解放初期就被无产阶级专政后到新疆劳动改造去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从新彊退休回家养老。反正高家桥远近闻名,这个大队就叫高桥大队,如今叫高桥村。我们是城镇大精减时,落户到这里从农民手中花460元买的下湾正向七柱三间。那年代不仅农村没有电,就是街上也没有电,因此绝对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当然也没有“厄尔尼诺现象”,那时避暑只有一根毛巾,一把篾巴扇,要是那个有把油纸扇那绝对是夺洋的。每到夏天的夜晚,上湾的朝门口、中湾和下湾的小巷、晒垻、上下两桥均密密麻麻地散撒着乘凉的人群,凉椅、凉板、板凳、箥箕、竹席......穿木拖鞋的、打光脚板的,穿背心的、打光巴胴的.....享受着沁凉的顺朝风,慢悠悠地摇着篾巴扇,那才是叫真休闲!老少同席,邻里和睦,资源共享,清风不要钱,无论高低贵贱,一律平等!小孩们望着满天星月,数星星、找卫星、看北斗,追萤火虫、逮猫猫,偶有流星划过必然引起一片骚动,老人们定会告诫流星坠落方向的人家注意防火,谨防"天火"烧房子。大人们世俗文化也在顺朝风中不断演译,从张家长李家短开始,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也讲薛仁贵、张飞、曹操,讲熊嘎婆,讲得最多的还是鬼故事,总也讲不完,越听越害怕,吓得大人小孩个个毛根倒竖、周身发麻。当然为男女青年牵线搭桥、谈婚论嫁的终身大事以及邻里之间、婆媳之间搞嘴葛爷之类的矛盾也在乘凉中得到解决。湖吹海聊,随心恣意,丝毫也不亚于今天的“网聊”。</span></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我参加第一年高考后离开农村进了城,城里的夏天更加炎热,再没了乘凉的人群,再没了乘凉时的真诚,那徐徐的顺朝风早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几十万台空调呼呼地吐出热浪,立起灼热的潮头,一浪一浪地冲击着大都市的芸芸众生!走在路上,每一个毛孔都在冒汗,心头沉沉地压上了郁闷。</p><p class="ql-block"> 闷热!闷热!</p><p class="ql-block"> 昨夜的一场及时雨,满天如洗,热浪依旧。</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47, 47, 47);">2013年6月22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