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 涛(根据电话通话回忆整理,略有增删。)</p> 前些天的一个晚上,C副教授(高级教师)打来电话,告知她已经辞去了学校教导主任的职务。C副教授曾在我的工作室(第一届)中担任主持人助理工作,以勇于任事,善于协调,敏捷干练,充满正能量著称。按说,具有这样特质的一个人,是很适合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而她所在的区又正在以平均每年新建1所学校的速度扩张,正当用人之际。处于职业成熟期的C副教授即使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副校长,乃至校长,也都不算是中了大奖。 电话中,自然会谈起今后的打算。C副教授告知,她想走专业发展之路,说许多关心她的朋友都认为,要走专业发展之路,就要努力实现从副教授到教授(正高级教师)的跨越,要实现从副教授到教授的跨越,就要如何如何。C副教授素来对我信任有加,于是问计于我。 C副教授的问题,也是许多教师面临的问题。多年来,职称一直都是老师们关注的焦点,许多老师甚至把它作为职业追求的唯一目标,衡量职业生涯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那么,对于这一问题该当如何认识?C副教授未来职业生涯的追求又该当如何定位呢? 我对C副教授说:“把目标仅仅定位于评上教授,太Low了!”<br>C副教授愕然!<br>我解释道:“如果不是实至名归,只是取得一个称号又有何意义!取得称号之前的你与之后的你难道会真有不同?别人难道会因此高看你一眼?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本身并无真才实学,或因机缘巧合,或因投机钻营,最终获得了高位,然后再以虚衔傲人,这些人是我们一直都很看不起的,难道我们也要成为这种人!”<div>C副教授连连称是,问道:“既然不要以评上教授为目的,那我的追求又应该是什么呢?”</div> “成长。”我回答道:“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代的学者勤学苦修是为了提高自己,寻求个人修养境界的超越。而后来的学者只是为了装点门面给人看,将学问作为邀名买利的工具。虽然我们现在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已大不相同,但人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永恒的。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把成长作为目的,努力追求业务精进,境界提升,人情练达,最终实现自我完满。” 电话那边,C副教授发出了一声豁然开朗的喟叹,然后又问:“如此说来,我是不是不用考虑评教授的事情了呢?”<br>我回答道:“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刻意排斥外在的荣誉。淡泊之心难得,但不可太过,有时所谓的淡泊其实只是不思进取的借口,于人于己,尽皆无益,实不足取。功利之心可有,更不可太过,成长是前提,实至名归是底线,有了成长,面包自然会有的。因此,职称等外在荣誉不能作为目的,而只能是成长的必然结果,是成长的副产品,虽然这两者殊途同归,但以什么作为目的,反映的是不同的人生境界,也会带来不同的人生体验。” 我继续道:“对你而言,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放弃学校行政工作的大好前程,去走专业发展这条更加艰辛的道路,实属难能可贵!但如果仅仅依靠职称去补偿失去的职位,虽不至于得不偿失,但也没有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以成长作为目的,提高的是自己本身具有的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奢华物品的标价,而是会成为你核心竞争力的素养。按照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价值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通过成长提高自己的价值,指向的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而带来的充实和满足,是任何外在的东西所无法比拟的。不仅如此,当你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还可以再去照亮别人。如此,你的职业生涯甚至不是以退休为终点,你的人生也不再是从中年之后开始走下坡路,而是会一直保持昂扬的态势,一路上行,至死方休,这样的人生才可以称得上是完满。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你的辞职失去的只是锁链,而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C副教授闻言,欢喜无限,再三道谢。<br>我看了一眼外面深沉的夜色,收言道:“以上所言,只是我个人的价值取向,一般秘不示人,念在多年来你一直尊称俺一句师傅的情分上,今日倾囊以授,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