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哈六中 奔赴“北大荒”

郇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告别哈六中 奔赴“北大荒”</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兵团生活的回忆和思考》(1)</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郇江</font></b></div><font color="#333333"> 1968年春天,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开始筹建并在哈尔滨陆续招收知识青年。5月下旬我们哈尔滨第六中学就有“老三届”的同学去了黑龙江边的逊克县,这是1968年哈尔滨市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1968年6月18日毛主席批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建立,在此前后一批又一批同学去嘉荫、辰青、密山、萝北、红兴隆、七星泡、赵光……连续不断地奔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br> 当年,到兵团确实是同学们的最佳选择,但政治条件要求较高。1968年2月当时我的父母正在受到批判,我哥哥郇森征兵已经通过体检和家访两关,而且接兵的人也非常愿意接受高中的学生(郇森是66届高中毕业生),但他却因为没有通过政审关而没有当成兵。因为到兵团也要通过政审,所以最初我没敢报名,怕自取其辱。转眼到了1968年10月,学校符合政审条件的同学和家庭离得开的同学基本都走了。10月上旬的一天,学校工宣队召集我们留校的同学开会说,根据上级通知,本月兵团将在哈尔滨市招收最后一批知青,此后知青的去向将是劳改农场。到劳改农场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去接受劳动改造,很伤自尊心,于是我和郇森赶紧报名去兵团五师(九三农场)。为此我们还曾找到五师50团来香坊区接收的张兴发同志和李方普同志面谈(1970年后我和他们是同一批被正式任命为50团司令部参谋的,他们在军务股、我在生产股,对他们能接收我们到兵团,我一直心怀感激)。经过学校工宣队的多次交涉,再加上九三地处嫩江县,在小兴安岭以南,而中苏边界的黑龙江在小兴安岭以北,九三不是边防第一线,政审相对比较松,所以五师50团同意接收了我们这些家庭政审有点“问题”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月的彷徨与等待,我们幸运地搭上了去兵团的末班车。<br> 从得知被50团接收到出发只有三四天的时间,我们抓紧时间迁移户口、整理行装、与同学告别……妈妈带着我和郇森到平房区保国街哈尔滨市第五百货商店为我们各买了一只绿色的帆布箱和一只柳条包、一只容量约1000毫升的大搪瓷杯和两只吃饭的搪瓷盆、以及一个大号的搪瓷洗脸盆等。<br> 10月16日早,天气阴沉沉的,我和郇森告别了母亲和奶奶,父亲因为被关在“牛棚”隔离审查,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他了。我们和弟弟扛着行李离开了位于保国街的家,从平房站乘火车到香坊站,再赶到六中集合。<br> 到校后,大家陆续签到和领取物品,大家领到了哈尔滨市统一颁发的毛泽东选集选一至四卷、一件黄棉衣、一顶黑色兔皮帽子,此刻大家非常高兴。我们这批到九三的同学共计77人。其中:男生45人、女生32人,高中51人,初中26人。穿上黄棉袄大家很兴奋,并抓紧时间合影留念。</font><br><br> 郇江、郇极和郇森三兄弟在六中主楼前的留影 部分师生合影<br> 左起:郇江、张铁男、?、张小平、郇森、田东、温慕谦(体育老师)<br> 照片是用郇森带来的我家的苏联产的135相机拍摄的,为了节省胶片,我们只拍了这两张留念。<br> 中午12点钟,我们77名同学分别登上四五辆解放牌大卡车,准备出发。校门口有一些老师和同学敲锣打鼓欢送我们,我们挥手向欢送的人们告别。当汽车开出校门时,我们挥手向六中挥手告别。我们很快就到达了哈尔滨火车站,并登上去嫩江方向的火车,这是一列哈尔滨知青专列,同行的知青有千余人。站台上欢送的家长和同学较多,但我们六中能来车站送行的家长和同学已经很少了,记得快开车时我的同班同学宋亚军同学赶来了,她说她找了几个车厢里才找到我们。<br> 下午,天空越来越暗,天空中不时飘来零星的雪花,落地即化成水滴。车站在站台上停留了2个小时左右,我们耐心地等待着出发的时刻,2点半左右,火车的汽笛终于拉响了,缓缓驶出站台,我们向送行的人们——亲人们、同学们挥手告别,向哈尔滨告别,将长时间地分别对家长、对知青、对同学来说都很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大家自然会很伤感,许多人的眼中都噙满泪水。<br> 轰隆隆的火车缓缓驶离站台,满载着我们赴九三的知青离开了哈尔滨向“北大荒”驶去。<br><br>2021年9月3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