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掠夺加剧,我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备受凌辱、国弱民穷的状况。1904年,清政府允许商人成立自己的组织--商会,商会是政府认可,民间自治组织。从清末到民国,全国许多地方的商会发行过名目繁多的商会币(亦称代用币)。</p><p class="ql-block"> 菱湖历来属水乡经济较发达的富庶名镇。在抗战期间,为了抵抗日寇侵略者掠夺我们的财物,促进货币正常流通和物资交流顺畅,菱湖商会铸制竹、镴和纸质商会币。菱湖水路交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菱湖商会设计的竹质、镴质和纸质商会币颇具地方特色。商会币因流通区域小,时间短,收兑彻底,能保留下来的实物凤毛麟角,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吴兴县菱湖镇商会证章</span></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22日,日军入侵菱湖后,百姓逃离家园,商店遭抢而倒闭、关停,市场物价暴涨,商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菱湖沦陷期间,日军大肆抢掠铜元辅币,零找辅币日益紧张缺乏,商店无零钱找给顾客。因零找钱周转流通困难,商店营业员与顾客之间时常发生矛盾纠纷。为了缓解零找问题,菱湖镇商会将竹片用铁烙刻成商会币,“菱湖通用贰文、叁文”。由于竹刻商会币携带不方便,容易伪造。菱湖商会在民国28~29年(1939~1940年)铸制镴质“菱湖商会壹分、贰分”和“南商林商业流通临代壹分”。这三种镴币为本镇临时代价流通,给各商店零找。菱湖、南商林(现属菱湖镇一个政村)鑞币由当地鑞匠制作,模子由商会刻制,铸完后模具带走销毁。鑞币是商会为了解决当时找零困难,需要大量货币去占领广大市场而铸制。由于镴的原材料缺乏,躐币铸制成本高,铸量少而满足不了市场的供售零找。民国二十九年,菱湖镇商会为了使商会币防伪更好和携带方便,同时印制了纸质“菱湖镇商会代价券伍分”,作为当时辅币流通使用。</p> <p class="ql-block"> 1、“菱湖通用贰、叁文”,竹质,直式。在长方形竹片正面用铁烙刻“菱湖通用贰、叁文”字样(一文相当于古钱小平一枚),竹片上端有一小圆孔,该圆孔为穿带方便使用。竹片背面盖黑色印章,印文无法识别。</p> <p class="ql-block"> 2、“菱湖商会壹、贰分”,镴质,二十九年。该币由镴匠手工铸制而成。币面标有“菱湖商会”、“二十九年”、“壹分、贰分”字样,左右为各一“星”字。背面为“临时代价”、“本镇流通”,在中央星圆圈内有“1”字,左右各有一“星”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 “菱湖商会壹、贰分镴币”首次分享给各位老师!(填补了湖州地区无商会镴币流通的空白)</span></p> <p class="ql-block"> “南商林商业流通壹分”,镴质,民国二十八年。该币由镴匠手工铸制而成。币面标有“民国二十八年”、“壹分”字样,壹分之间有一“星”字,左右分别有临、代各一字。背面为“南商林商业流通”,在中央间有一“星”横直线延伸左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 “南商林商业流通壹分镴币”首次分享给各位老师!(填补了湖州地区无商会镴币流通的空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伍分代价券德清县一收藏家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 3、“菱湖镇商会代价券伍分”,票幅为80x48毫米直式,伍分正反面均为蓝色,券正面用蓝色网纹绘成长框形,中上方为半圆形框,框内图案左边有带坐瓷瓶插荷叶和荷花,右边带坐瓷盆里装数个菱角,盆外散落二只菱角,暗示菱湖之意。中间长框内自右向左横书“菱湖镇 商会代价券”,中下方印有红阿拉伯数字086646,券下端椭圆形蓝底色网纹图案中有“伍分”面值的数字,四角长花团用蓝色网纹装饰图案“伍分”券背面用蓝色网纹绘成长框,上下左右区四角都印有“5”字,背上端白底蓝色细网圆圈,直径18毫米。圆圈下印有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印”字样。券中心绘有蓝色网纹花团向八方伸延的图案,图案内白色“5”的数字,下端印有直书八行四十个字:“近因分币券缺乏为便利找换起见本镇特印此代价券周济困难凭券可在本镇购买各种日用货物”,编成方形。这充分说明了该币发行、流通的主体为菱湖镇商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面根据留存的实物,浅述菱湖商会币:</span></p><p class="ql-block"> 一、在民国时期呈多元化货币发行的格局,货币发行混乱,局势动荡,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幻无常。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对抗日后方加强了物资封锁,在沦陷区到处搜刮流通辅币“铜元”,运回日本作为军工原料,实施以战养战,造成各地铜元辅币严重不足,市场辅币流通受阻,商店一度用邮票、烟卡加盖印章后代替辅币。菱湖商会铸制竹、镴和纸质商会币在本镇临代流通。</p><p class="ql-block"> 二、日本侵华,形势突变,法币在市场流通中受阻,百姓逃难,商店关闭的关闭,停业的停业,店主与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在这种特定情况下,菱湖处于真空状态。菱湖商会铸制使用的商会币只限于本镇范围流通,使用的时间短,在日军占领区商会沦为日伪维持会的一个组织,有些商会币铸制后未进入流通就让日伪销毁掉。菱湖沦陷后,商会币的命运可想而知,它因沦陷而产生,后被废止、取缔而告终。</p><p class="ql-block"> 三、商会发行的商会币是在政局不稳定、物价上涨、货币严重贬值、统一货币不能正常流通的情况下行用。商会发行最基层流通币,具有调节稳定货币流通、稳定物价、辅助地方经济发展、缓解市场辅币不足、抵制外来货币掠夺等作用。印证了商会币在社会经济动荡年代所发挥作用,促进了外界物资交流和地方农工商经济的发展,推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更见证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蹂躏中国人民的史实。为此,商会币是最具有独特的时代性、特殊性和地方特色,对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有很高的价值。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意义,它将永远载入地方货币史中。商会币还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p> <p class="ql-block"> 菱湖镇简介:</p><p class="ql-block"> 菱湖镇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每年秋季“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月开”盛产菱,因名“菱湖”。菱湖以菱而名,以丝而丰,以渔而盛,它像镶嵌在太湖南端的一颗明珠,是遐迩闻名的江南丝绸古镇。秦汉时,就栽桑树,“有地即栽,无一旷土”。唐以前是“九墩十三滨”的水泽地域,散落零星住户。菱湖建制始于唐,盛于明,称湖州府东南雄镇。唐代宝历年间辟凿凌波塘,建秀溪桥,首先开发了菱湖。宋朝时“茧泊山立”,缫丝产量、质量,均为湖州府第一,丝织品为贡品。在北宋时,罢镇,设巡检寨,属归安县。南宋时,兴市厘,建桥修路,设务关掌茶酒税务,设四栅,初具市镇规模,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菱湖镇,置税库局官,设预备仓,成化年间设湖秀巡检署,后设思溪河泊所。至明朝嘉隆、万历年间,经济繁荣,蚕丝发达,养鱼池荡遍布,成为“东南巨都”,“归安雄镇”。沧桑数百年,至民国二十九年由菱湖镇商会印发一种“菱湖镇商会代价券伍分”上有菱湖盛产菱角和藉莲花图案是菱湖最贴切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南商林是一个水乡古村落,古石桥遍布,自南宋以来就兴旺繁荣,有“九河十三井”之称(即:该村有水井13口,古石桥9座)。清代至民国期间,南商林是菱湖南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重地,更是水上交通要道,东侧南泾(京)港流入东苕溪(龙溪港)。现南商林(村)中心内有太平桥(明代)、长寿桥(清代嘉庆年间)和梧桐禅寺三处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另还有水女桥一座(民国石桥),保存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因笔者对商会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收集掌握的资料不够全面。在写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漏缺的地方,不妥之处敬请谅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