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明的“铺”多,回岗铺、大桥铺、厂子铺、东铺、夏层铺、甘棠铺、冷水铺等等,数不胜数,不一一列举。铺,从金,甫声。本义:衔门环的底座。《说文》:“铺,箸门铺首也。”地名的铺,从驿道递铺和开设商铺演变而来。</p> 永明的“铺”,亦是基本上沿官道铺开,铺铺相连,星罗棋布,为一方热闹商埠之地。永明中部夏层铺地区一带,带“铺”的地名尤为密集,底铺就处于这些铺的之间,前有东铺,后有夏层铺。 从夏层铺镇进入爱铺公路往南前行二里,看见右边一座孤兀的石山,村民称它为“和尚山”。山上竖起一巨石,似战死疆场的将军,虽无头颅,仍身披铠甲,威风凛凛,挺立不倒,守望着这片热爱的土地。 再前行不远,左边的石山中间,显现出一个硕大的岩洞,洞前砌筑一排四米高的石墙,有门进入,上石墙设有步道。洞厅直径约三十五米,洞府空旷,内有乾坤,通过宽约一米的小洞,进入一个比前厅更大的洞厅,且有后洞出入。洞内侧怪石嶙峋,下有阴河,溪水横流。 八十四岁的蒋德昌老人身体硬朗,腿脚灵便,独自住在大岩下面不远的平房,平时听听京剧打发日子。他主动要求陪同我进岩洞,并向我介绍:大岩远近闻名,洞里有洞还有水。民国三十三年,日本鬼子过境永明县,四周村民进洞躲藏。日本鬼子点燃辣椒枝干,想用烟熏逼迫村民出洞,哪晓得烟雾从上面的洞口飘出,徒劳无功,村民躲过一劫。 光绪《永明县志》载:“大岩,又名御侮岩,因为村人避乱所易也,在县西南三十里,距底铺村数武。钟乳石平列于地,若栏杆,然其内有高有下,最下处水注成潭,潭内石琢砚,不下端产色亦似之,然佳者不易掘取,盖必将潭水戽涸也”。 岩洞外侧边有一片平滑巨石,雕刻有“大岩游”三个字,每个字约一米见方。“大岩游”三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姓贺的公社干部雕刻的,扎的架子断了,“游”字没有全部完成。 <p class="ql-block"> 有大岩就有小岩,小岩在底铺至高家方向的山上。说到小岩,老人的声音有些低沉:“惨绝人寰,造孽啊!听老辈人讲,洞里熏死了几十个躲难的女人。”光绪《永明县志》载:“咸丰四年(1854)八月,贼㷊毒烟熏入石崤岩,即底铺小岩,岩中避难诸女,无一人出而求生。事后,村人收其尸知姓字者为……五十九人。”</p> 从大岩再前行一里,就抵达底铺村。南岭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峰峦叠障,楚楚迷人;苍翠葱茏,秀美如画;田园沃野,多彩锦绣。 村北石山下有一碧潭,幽深莫测,据说下通阴河。潭水清波漾漾,叶影绰绰。村民称此潭为崩塘,天崩地陷出水潭,并且流传一个神奇的故事:以前这里住着一户财主家,嫁女儿那天,堂屋突然长出两根水桶粗的竹笋,财主命人把竹笋砍了,这下不得了,房子突然往下沉。原来房子建在阴河上面,阴河里面睡着一条龙,龙角无声中伸出地面,形似两根竹笋,砍断龙角,龙也跑走了,地也塌陷了,房子跟着就沉没了。不一会儿,此处就变成一口深不见底的水潭。 崩塘外用石块隔成五个区域,饮水、洗菜、洗衣等生活、生产功能齐全,俨然有序,时常一些孩童在潭中戏水。村东的石山下另有一近四亩大水潭和一个小水塘,一个村有二个大潭和一个小水塘,生活、生产用水无忧,的确非常少见。 古村低调神秘,繁华虽逝,风骨犹存。全村八个村民小组,二百户,八百余人,居住着周、蒋、蒲、李、何、张、雷、欧阳等姓氏,明洪武年间后陆续迁移到这里。层层叠叠的房屋,铺满了好大片山坡。红砖灰瓦,古朴精致,尽显湘南古建风情。古村居民小康富足,自得其乐,悠然生活。 走进古村,野草横生,阻隔巷道,时不时看见倒塌的房屋,提醒我们注意安全。四处旁顾都是铁将军把门,无人居住,静寂得有些吓人。包浆浸透的青石板,缝隙里蹦出了细草,无奈地暗淡了曾经的亮色。旧墙上面长出的苔藓,以及攀附的虬劲根须,如同十分精妙的浮雕,扑面而来的是沧桑的凉意。 <p class="ql-block"> 穿过底铺主巷道,竟然没有发现设有铺台的店铺,实在让人纳闷,既然无铺,何以叫底铺,遍询村民少有人知晓。周家门楼里,几捆芝麻杆遮掩着一方“重建门楼修整祠堂及建铺题名碑记”,民国叁拾捌年(1949)端月立,至少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底铺还是有铺面的。</p> 底铺古名厚富坊,底铺之得名,有说村里的潭水深不见底,故名底铺。也有的说,底铺位于东铺下游底下,故名底铺。还有一个传说,古时村里有六栋房屋塌陷,人畜及建筑物被深埋,故称“培”(埋的意思,本地方言发音,用稍相近音的“培”字代替)铺, 后来才改名为底铺。夏层铺十里画廊这一带为岩溶地貌,属于地陷高危地区,底铺塌陷六栋房屋也就不奇怪了,或许村后那个崩塘与此有关。 高门大户的房屋总是鹤立鸡群,从里到外的布置显得与众不同。驻足欣赏门枕石的石刻、门楣、照壁上面“福寿康宁”、“聚宜”等各式各样的题字和彩绘,留下了岁月更替的痕迹,体会到其厚重的文化,其中“云裕”两字,让我联想到“云山雾海紫气来,裕衣粗食福运开”。 永明通南粤(广西),旧时匪患猖獗,大马(强盗)时有侵犯。村民说:底铺村外原建有石墙,村口设卡有守夜屋,巷口关厢门夜晚落锁,护卫森然。每年八月十五,全村的男丁到山上割荆棘,拉回搁置在石墙上,防止强盗攀爬。底铺村民强悍,素有习武之风。村里最重的练武石重达三百三十八斤,清末时的名武师有周礼度、周相成等,周相成练成火眼,晚上看东西一目了然,他家里就养了五六个武打师傅。 村西有相公庙和戏台,始建于明末清初,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0一四年,村民捐款二十万元重修相公庙和戏台。相公庙香火旺盛,祭祀的是哪位神灵,村民说法不一。戏台三面观,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典型的湘南风格。屏风壁板正中为江山多娇山水图,两旁楹联为“重建戏台遵万古圣贤礼乐,回眸历史序千秋世代源流”。藻井上面是乾坤八卦和八仙图,四侧为诗画图。逢年过节,锣鼓喧嚣,大戏开演。 沿石板古道从底铺至高家,大约一里有小岩口,溪水汨汨而出。旁有亭屋式凉亭一座,供行脚人憩息。亭内镶嵌七块鼎建凉亭碑记,四周用雕花石柱围抱,其中两旁的立柱二0一七年被人盗走。凉亭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下有伏流,凉气上浮。如今,石板古道已经修建成乡村公路,卯榫古桥渺无踪影。 <p class="ql-block"> 坐在崩塘边,看着、想着,思绪悄无声息地飘去,消失在无边无际的天空里。我想,古村旧民居或许会很快終结,新的一页即将翻开。</p><p class="ql-block">本文选配了同益、杨抒怀、冲出重围三位摄影师的数幅图片,特致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