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女儿说北京的智化寺很值得看。2021年5月22日,女儿带领叮当和我俩到智化寺参观,许多文物和故事使我很感兴趣,到了中午还没看到一半。我有个毛病,独自看博物馆才能踏实心静,看的仔细。</p><p class="ql-block">三天后我和孙路再次开车前往智化寺,跟随导航从东二环金宝街出口向东不远,到了一条很窄的无名胡同,把车停在路边,向北走几分钟,经过了一座大门紧闭的四合院,才看到这里叫小牌坊胡同。</p> <p class="ql-block">再向西转,看到禄米仓胡同路标,顾名思义,这附近应该是当年朝廷存放俸禄的粮仓。至此,智化寺的大门就隐约可见了。</p> <p class="ql-block">寺院门口的建筑称为山门,智化寺的山门并不特别,是中国古代寺庙的普通样式,砖石结构,单檐歇山顶,黑色琉璃瓦。它特殊之处是在门额上嵌有一块汉白玉匾,匾上刻着明代英宗皇帝的御笔题字“勅賜智化寺”。古代的“敕”字与皇权联系,“勅賜”表示皇帝御赐,“智化”的意思是以佛的智慧度化众生。显然,这座寺庙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文博交流馆也设在这里,售票处还挂着智化寺博物馆的牌子,寺院称为博物馆的并不多。</p><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这对石狮的须弥座是双层的,可见等级不低。石狮经过岁月的打磨伤痕累累, 但精美的雕刻还清晰可见,胸前的项圈当年一定更逼真。看石狮的颜色、破损和风化程度,仿佛看见了这座寺院的历史变迁 。</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的头衔很耀眼,不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都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北京博物馆优秀志愿者服务队等。但做为寺庙,还是北京市科普基地和北京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基地,我却没见过。</p> <p class="ql-block"> 一.智化门</p> <p class="ql-block">穿过这两扇通往智化寺历史的大门,走进第一进院落,瞬间感觉无比清净,真是外边车马喧嚣,寺内静谧祥和。</p><p class="ql-block">迎面看到的是智化门,它并不是门,相当于其它寺院的天王殿,殿里应该有四大天王的塑像,不知哪年流落何处。现作为博物馆展厅,展示着智化寺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智化寺建成于1444年,年号年代是明正统九年,起初是明英宗朱祁镇宠信的太监王振建造的家庙 ,以后英宗赐名“报恩智化禅寺”。初建时占地两万平方米 ,前后五进殿院,分东,西、中三路,是皇城东部一处大型寺院。现存四进殿院,南北进深300米,东西最宽处40米,约一万平方米,是北京市内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国时期智化寺平面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北京有18处,智化寺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这座显赫的明代寺院竟然隐藏在东城区的市井胡同里,真可谓“大隐隐于市”。</p> <p class="ql-block">从展示看,智化寺的建造者王振是明初宦官,河北省蔚县人,已有妻室,后自阉入宫(出生和入宫时间不详),先后受到成祖、仁宗和宣宗皇帝的喜爱和重用 ,宣宗临终时让他服伺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后来的英宗皇帝, 被英宗提拔为司礼监太监总管 ,王振才有机会 和条件建造这个寺院 。据明史记载:“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 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 ”。</p> <p class="ql-block">朱祁镇是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皇帝,当皇帝时因“土木之变”竟然被蒙古军抓俘,有幸被放回,8年后又因“夺门之变”恢复皇位 。</p><p class="ql-block">简单说,土木之变发生于1449年,即明正统14年,英宗北征蒙古瓦刺部惨败的事件。由于英宗对王振言听计从 ,王振不顾朝臣反对,鼓动英宗御驾亲征。 终因准备仓促,粮饷不继,军心不稳, 导致大败 。明军退至土木堡 (今河北怀来东)时被蒙古瓦刺军包围。 50万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自刎死在战场,英宗被俘。</p><p class="ql-block">史书讲的夺门之变是指朱祁镇复辟登基的经过。我对这段历史很无知,无知者好奇 : 英宗在皇位上被俘,并没卖国投降,不但没被杀害,还与蒙古部落首领交了朋友,一年多被释放,也没有被当朝皇帝所杀,几年后又重新登上皇位,的确史无前例。查了一下史料,其中的原因涉及故事太多,概括一下,也和朱祁镇待人真诚的态度、从容淡定的气质,还有用个新词儿叫大格局风范有关。</p><p class="ql-block">英宗第二次当皇帝后念念不忘从小带大他的王振,为感念王振,在智化寺为王振树碑立传,建旌宗祠, 立《英宗谕祭王振碑》,并在碑的下方刻有王振身着蟒袍的画像。</p><p class="ql-block">以上可见这位皇帝情商很高,懂得感恩。可是他重用宦官擅权乱朝,开启太监参政议政的历史,也同时被载入了史册。</p><p class="ql-block">由于智化寺的特殊地位,从明代到清初数百年香火不绝,法事不断 。</p><p class="ql-block"><br></p> <p>《英宗谕祭王振碑》拓片,碑的下方刻王振画像。</p> <p class="ql-block">到了1742年,即清乾隆七年, 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进京述职 ,途经禄米仓胡同,走进智化寺,看到旌忠祠内褒奖王振的塑像和碑文。沈廷芳曾参与《明史》的校阅, 熟知王振是个祸国殃民的太监,他上奏皇帝,仆毁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惩创。得到皇帝批准,并毁掉寺内碑文带有王振的字样。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碑文,都有被凿的痕迹。</p><p class="ql-block">至此,智化寺走向衰落,成为各地在京僧人的临时驻地。</p> <p class="ql-block">沈廷芳上奏皇帝的奏折</p> <p class="ql-block">这是近百年前智化寺山门、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大悲堂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31年夏, 与梁思成同时代的建筑学家,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刘敦桢(1987~1968 )到北平调查古建筑,当时建筑界有“南刘北梁” 之说。在梁思成等人的协助下,刘敦桢对智化寺进行了测绘 ,并完成了《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一文 ,认为智化寺如来殿是宋代至清代之间古建筑过渡的例证。此文成为研究智化寺古建筑的重要文献, 为智化寺古建筑的价值奠定了基础,为后来智化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5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开始动迁寺内住户,并多次拨款维修,智化寺古建筑才以现在的面貌示人。</p> <p>看了介绍,智化寺这三个看点都是我喜欢的 :</p><p>一是明代木结构建筑。智化寺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征,建筑的屋顶、梁架结构和斗拱等,继承了宋代的特点,对清代的建筑也有影响,不仅有研究价值,也有观赏价值。</p><p> 二是佛教文物。寺内佛像都是木质雕刻,和我看过的唐代以前的石雕和泥塑不同,神态也有变化。转轮藏、经橱、天花彩绘、藻井和佛教纹样木雕都是艺术珍品。</p><p> 三是欣赏智化寺京音乐演奏。京音乐集中宫廷音乐、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乐器和旋律,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p><br></p> <p>智化寺门前还有两座造型规整,雕刻精致,保存完整的石碑,可见建造者的虔诚。</p><p>东侧“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记载王振为什么建这座寺院。大意是他受到成组、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皇帝的眷顾, 位居司礼监首席太监,应知恩报恩 。他说: 天地虽未曾责报於万物,而万物自不忘生成之德,圣人虽未曾责报於臣下,而臣下之心自不能忘恩德之重 。每当想到这就感到不安,发愿要建一座寺院,佑国家万世无疆,保佑民众幸福安康 。</p><p>西侧“敕赐智化禅寺之记”碑,记载王振认为要想报答皇恩和祖恩,惟有修建一座寺院是最好的报恩方式。英宗皇帝认为很有道理,希望用佛祖的智慧教化民众,于是就敕賜了智化禅寺。还记载了王振如何请赐寺名,并由自己出资所建 。 </p> <p>经常有中小学生来参观,有的学生看到石碑和说明,又看到室内展示后,常常问王振是好人还是坏人,就像我小时候看电影问“好人坏人?”一样。</p> <p class="ql-block">晨钟暮鼓,智化门的东西方向有钟楼和鼓楼对称分布,均为两层,建筑精巧。</p> <p>钟楼二层的铜钟铸造于明正统九年,已不开放,只能看图片。钟高1.6米,口径1.05米,钟裙部厚9厘米,钟上铸有20多种经咒,都是梵文。</p> <p class="ql-block"> 铜钟顶部以双头蒲牢作为钟钮,传说蒲牢是龙生九子的第四子,受击就大叫。三国时薛淙《西京赋》曰: “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为鲸鱼。”于是,后人将蒲牢的形象作为钟钮,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形状,求声音洪亮。蒲牢又是钟的别名 ,现代作家茅盾也曾以蒲牢为笔名。</p> <p>鼓楼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钟楼基本相同,没有对游人开放。</p> <p>鼓楼里的明代大鼓1987年维修后保存在智化殿。鼓的直径1.07米,鼓高1.45米,鼓面是牛皮的,侧面12条龙采用沥粉堆金工艺,有立体感。12条龙象征着一年12个月风调雨顺。</p><p><br></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鼓的上面是维修过的,下面是原貌。左面的鼓面是原貌,右边的鼓面是维修过的。</p> <p>智化门和寺里的几个大殿都采用抬梁式建造 ,梁架清晰,结构严谨。柱、梁、枋、斗拱等四大古建筑要素和檩、椽等其它构件都看得一清二楚。</p><p>这是智化门的殿堂结构。</p> <p class="ql-block">梁上的彩绘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斗拱比唐代小许多,功能减弱,装饰作用增加。</p> <p class="ql-block"> 二.智化殿</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正中建筑为智化殿,西侧为藏殿,院内有有梨树和海棠树 。</p> <p class="ql-block">智化殿的屋顶和前面智化门、山门的屋顶颜色相同,都是黑色硫璃瓦 。古代琉璃瓦多用于官式建筑,由官窑烧制, 色彩有严格的适用范围 ,帝王宫殿以黄色为尊, 王公府第以绿色为贵,黑色多用于祭祀建筑 ,如前不久我参观的先农坛 ,即现在的北京古建筑博物馆,也是黑色硫璃瓦。 但也有例外,因黑色在中国五行中属水 ,水克火, 有镇火的意义,北京故宫的文源阁是清代藏书的地方,用的也是黑色硫璃瓦 。</p> <p class="ql-block">智化殿相当于其它寺院的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木质漆金纵向三世佛,即现世释迦牟尼佛,前世燃灯佛,来世弥勒佛 。</p> <p class="ql-block">和其他大雄宝殿一样,当初智化殿供奉的是横向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西方阿弥陀佛和东方药师佛。目前没有文字记载这三尊佛什么时候转移到什么地方了。现在的纵向三世佛是从其它地方转移过来的,所以在气势上与殿堂不很般配,三世佛的背景装饰也不应该这么简单。</p> <p class="ql-block">更加吸引我的是须弥座 ,其雕工胜于佛像。须弥座以印度佛教世界的须弥山命名,须弥座作为佛像底座,不仅装饰性强,更能衬托佛像的尊贵。此外,须弥座也常用于宫殿和坛寺的基座,多为石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须弥座外观形象最显著的标志是束腰,还有些场合的须弥座由普通台基和须弥座台基相组合,看起来是双层的,有两个束腰,就像一个繁体的“亞”字。</p><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石狮的须弥座就是双层的。</p> <p>这几个须弥座都是木质雕刻的,设计造型、雕工和色彩非常精美,我为此多拍摄了几张 。</p> <p>智化殿结构为七架梁。佛像上方富丽堂皇的藻井和漂亮的彩绘天花都已缺失,我抬头望见的只有木板拼成的天花板和一个约四米见方的洞,这方洞就是当年藻井的位置。</p><p>看了这里的说明,我才知道智化寺也经历的一段和圆明园相同的历史,区别是一个被抢,一个被卖。</p> <p class="ql-block">用现在的话说,古建筑宫殿的天花和藻井就是现在的装修吊顶。除了遮蔽房梁,还有装饰作用,称为藻井也有防火寓意,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 </p><p class="ql-block">智化寺的天花彩绘图案以梵文字为主,与缠枝莲和八宝等佛教元素组合而成。</p><p class="ql-block">藻井也可以说是一种更高级的天花,用楠木雕刻后,拼接成向上隆起的井状,镶嵌在帝王或佛像上方的殿顶。藻井只在佛教或皇家建筑中才有,是我国古建筑独有的装饰,象征着神圣。 </p> <p>智化寺原有三个藻井,分别镶嵌在藏殿、智化殿和万佛阁内,与天花相辅相成,尽显辉煌。</p> <p class="ql-block">智化殿和万佛阁藻井连同天花于1930年流失海外,智化殿藻井和天花现收藏在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拆下并拿走这些文物的是美国的文物专家,这个人曾经创办了哈佛大学东方艺术史,也曾盗取过敦煌和其地区的珍贵壁画,后来任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馆长。这家博物馆专门收藏东方文物。</p><p class="ql-block">万佛阁的天花和藻井同时期被美国另一家文物商运到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关于智化寺文物流失美国的经过有好几种说法。</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派人索要,美方拿出当年八百块大洋的买卖凭据。我方只能留下照片,今天,我们只能在这里通过照片和解说了解智化寺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 <p>上为万佛阁藻井照片,下为智化殿藻井照片。</p> <p>万佛阁藻井</p> <p class="ql-block">从展示的照片看,智化寺和万佛阁的藻井都是蟠龙藻井,装饰精美,雕刻精湛 。两个藻井形状大同小异,先在正方形的四周划成八角形,在八角形内再由两个不同角度的正方形框叠成内八角形,沿边向上形成隆起的空间,框边缘刻有祥云、莲瓣、八宝等图案,内八角与圆形井心之间的斜面上环雕游龙和斗拱,井心有一条矫健的祥龙蟠绕,垂首俯视。</p><p class="ql-block">这两个藻井设计巧妙,结构复杂,制作精巧,是明代建筑木雕的极品。建筑学家刘敦桢说:“智化寺藻井,团龙蟠绕,结构恢奇,颇类大内规制,非凡刹所应有 。 ”</p><p class="ql-block">我看完藻井照片,同时拍下了遗留在头顶的4米方洞和简陋的素板吊顶,脑海中浮现着美轮美奂的藻井。它美在体量宏大,美在几何形体,美在雕刻工艺,美在手工彩绘。我国古代艺术工匠巧夺天工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能令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北京先农坛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拍下的4张照片,其中一张是故宫太和殿藻井照片,气势恢宏。另外3张是北京隆福寺(已烧毁)转移过来的藻井实物照片,雕工都非常精美,三四米见方,遗憾的是其中一个井心已遗失 。</p> <p>藻井中心用的是金丝楠木,雕工精美。</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内几个大殿的天花彩画图案大体相同,都是用梵字装饰,配合缠枝莲,佛教吉祥八宝等元素构成。</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智化殿的天花,它随藻井同时流失到美国费城,天花上的梵字为五方佛、四佛母及四大天王的种子字(即每尊佛的梵文名的第一个字),中央为毗卢遮那佛的种子字 。古代表示佛的形象除了立体塑像和平面壁画以外,往往也用这种简化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智化殿没有看到最为精美的文物,带着遗憾,在这里开始收听收看智化寺京音乐的现场演奏,并观看有关文物。</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智化寺音乐是明代的宫廷礼仪音乐,是历代民间、宫廷和佛教音乐相结合的中国古典音乐形式之一,也应该是华夏礼乐文化的延续。</p><p class="ql-block">王振信奉佛教,利用他在皇宫的权势和地位,将音乐传到自己的家庙,在佛事活动时演奏。从清代起,智化寺音乐不仅在北京的寺院当中被传授, 还传播到河北等周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智化寺音乐还被称为京音乐,表示其流源正宗。由于按代传袭,严谨有序,五百多年已经传承了27代,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代末年智化寺京音乐在北京传播分布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现在,智化寺博物馆每天定时为观众演奏智化寺京音乐,讲解并演奏者是第27代传人胡庆学等人。</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京音乐讲解视频</p> <p>胡庆学讲解后安排了一个音乐知识抢答节目,叮当获得了奖励,意外收获了由胡庆学书写并签字的京音乐乐谱,又叫工尺(读扯音)谱。</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京音乐演奏视频</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里我又收听了这张光盘 ,感觉智化寺音乐古朴,庄重,舒缓,典雅,清净。音色醇美,音调平和如行云流水,还有空灵神秘的禅音。</p><p class="ql-block">对于喜爱西方古典音乐的我,除非在佛教圣地旅游,很少听过梵音,恍惚间穿越到宋唐。此外,我感到智化寺音乐不如西方教堂音乐的音域变化那么大,旋律也不很明快,甚至有些哀婉,肃穆感和穿透力也不足。这种效果可能源于中西乐器不同,因而音乐效果不同。</p><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传入智化寺的音乐有四百多首, 现仅存五十多首 。可能是历史上随着智化寺的日渐衰败,佛事活动的减少,旋律中具有佛教意境的远、清、淡、静等元素也逐渐消失。为了生计,智化寺音乐更多的参与民间的丧事活动,致使伤感的元素传承了下来 。</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音乐的演奏乐器以管乐为主,辅以锣鼓等打击乐器, 主要是笙,管子,笛子,云锣和堂鼓。</p><p class="ql-block">云锣是现在不常见的乐器,由十面小铜锣组成,因有一面锣不常用,又称为九音锣。此外还使用铙,钹,铛子,引磬等打击乐器,又称佛教法器 。</p> <p class="ql-block">九音锣</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音乐的乐谱以汉字为符号记录音节儿的曲谱,包括“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十个字。又称“工尺谱”,自唐代开始用于歌曲,曲艺,器乐和戏曲中 。</p><p class="ql-block">手抄的工尺谱字形怪异,就像古琴谱上的字,一般人不认识。识谱抄谱是音乐传承人的基本功,传承人 必须会“唱、奏、传、讲、抄”五项基本功,精通笙、管、笛、锣、鼓五种乐器。</p> <p class="ql-block">手抄谱</p> <p class="ql-block">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在寺院中具有音乐,绘画,雕塑等技艺的僧人称为艺僧,智化寺的艺僧曾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这组惟妙惟肖妙的泥塑反映了当年智化寺艺僧乐队的阵容,人物栩栩如生,由天津泥人张传人制作。 </p> <p class="ql-block">智化殿后门的墙上有一幅明代《地藏菩萨说法相》木版壁画, 是从其他寺院转移过来的,还能看到切割的痕迹。在柔弱的灯光下,看颜色和线条应该修复过。</p><p class="ql-block">壁画中间是地藏菩萨,他右手持锡杖,金锡震开地狱之门,左手托宝珠, 宝珠光照大千世界。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他的坐骑神兽名叫地听,以耳朵明辨是非真假 。</p><p class="ql-block">释伽牟尼在灭度前嘱托地藏菩萨,在弥勒降生前掌管人间、天上和地狱三界六道众生的教化,为此地藏菩萨发愿“六道不空,誓不成佛”,具有”大孝”和“大愿”的德业,又叫大愿地藏王菩萨 。</p><p class="ql-block">壁画中的10个人,我仅知道地藏菩萨左边是九华山的山主闵公,右边是他的儿子,其他人有的白脸,有的黑脸。从服饰上看,有佛教又有道教,每个人一定都有许多故事。仔细看壁画中白脸的面容完全相同,表情抽象而神秘,可能他们都是神吧。</p> <p class="ql-block"> 三.藏殿</p> <p>听完音乐演奏,走出智化殿正门就看见西边的藏殿,这是智化殿的西配殿,坐西朝东,比智化殿小,藏殿的主要看点是镇馆之宝——转轮藏,这是北京地区仅存的一个明代转轮藏。</p><p>藏字作为动词是容纳和收藏,藏字作为名词是佛教经典的总称。转轮藏是能旋转的藏经橱,据说是南北朝时期一位法师为不便于读经书的人发明的,信徒们推动它旋转一圈,就相当于读了一本经书,修了功德。这个转轮藏是固定的,信徒们围绕它转动一周同样会达到读经修身的效果。</p><p>所以,转轮藏不仅藏经,也是修功德的器物。我在西藏见过所有的寺院都有一排一排的铜质转经筒,上面刻有经文,被游人们拨动触摸的铮明瓦亮,拨动它旋转也是为了达到读经修身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藏殿的蔵字写成异体字,不知道是谁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藏殿的空间比智化殿小了许多,好像是专门为收藏转轮藏而设计的。</p> <p>进入藏殿,面对转轮藏,自上而下首先看到的是藻井,这是寺内唯一保存下来的藻井。因空间狭窄,我拍的照片很难展示藻井的全貌。展厅的佛像广角照片和藻井仰视照片完整清晰,弥补了我的不足。</p> <p>藏殿的藻井不大,最多2米见方,这可能是得以保留下来的原因。藻井用青绿红黄四种颜色和金线绘制,称坛城藻井,也是上圆下方。下部第一层是画在斜面上的彩绘佛像。第二层是卷云浮雕。第三层是莲瓣浮雕。第四层是圆台形,边上设置五层斗拱。圆台顶部平面不是雕龙,而是彩绘,上面绘制梵字,即五方佛、四佛母和四大天王的种子字。中央较大的梵字是毗卢遮那佛的种子字,每一个种子字代表一尊佛。 这种装饰在佛教中叫做坛城图案。</p> <p class="ql-block">展示的这张毗卢遮那佛和坛城藻井照片是广角镜头拍的,显得很开阔。</p> <p class="ql-block">这是坛城藻井正面仰视照片</p> <p class="ql-block">坛城中五方佛,四佛母,四大天王名字和位置的示意图。</p> <p>藏殿的天花彩绘中间是阿弥陀佛种子字,周围是四大天王种子字,每个种子字都有莲花座,表示佛坐在莲花上,并有缠枝莲相连接。</p> <p>整个转轮藏由毗卢遮那佛、楠木经橱和汉白玉须弥座三部分组成。</p><p>上部分是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毗卢遮那佛像(释迦牟尼三身佛的法身佛),和坛城上与之相应的种子字形成呼应。</p> <p>毗卢遮那佛的正身塑像高高在上,体积不大,光线昏暗,不易看清,略显神秘。我在正东方向拍的这张只露出佛头,很不满意。我围着转轮藏绕了一周,才找到东北方向这个最佳角度,最大限度把手机举过头顶留下了这张照片。我也相当于读了360天的经书,因为转轮藏一周恰好有360个抽屉。</p> <p>转轮藏的中间部分是藏经橱,高约4米,由楠木制成,横截面为八边形,每面经橱有9排5列共45个抽屉。每个抽屉面上刻有佛龛,龛内浮雕释伽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可以发现每个抽屉上刻有1至3个汉字用于检索。我国古代的千字文由“天地玄黄”到“焉哉乎也”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用于经书的排序和检索。</p><p class="ql-block"><br></p> <p>藏经橱的内部结构很奇特,体现了古代劳动者的智慧,我看的也很仔细。八边形被切割成八个三角形,每一面每一列的5个抽屉共有9个函,这样每面形成81个函,八面应为648个函。可是正西面空间狭窄,为了能够拉出抽屉,中间排较长的9个抽屉由3函减为2函,所以整个转轮藏有360个抽屉,639函,使用了639个汉字做索引。</p> <p class="ql-block">每一列有5个抽屉,共有9个函收藏经书。</p> <p class="ql-block">中间列的抽屉面上有3个汉字,最边缘1个汉字。</p> <p>转轮藏上雕刻着藏传佛教图案六拏具和佛教八宝。因为元代以藏传佛教作为国教,一直影响到明清,智化寺的建筑装饰也保留着藏传佛教的元素,如六拏具、八宝、藻井的坛城图案等。</p><p><br></p> <p>六拏具常用于佛像的背光和门楣等装饰。这里装饰在藏经橱顶部和角柱上的六拏具是大鹏金翅鸟,龙女,神鲸,童子,兽王,象王,虽然上面的彩绘已被时光洗去,精湛的雕工依然清晰。</p> <p class="ql-block">中间是大鹏金翅鸟,意为佛祖护顶的神鸟,是天龙八部中的伽楼罗,传说展开两翅有336万里。两侧欲飞的是龙女。</p> <p class="ql-block">鲸鱼似龙非龙,长鼻利齿,口吐莲花,又称摩羯鱼,自明代以后逐渐过渡为龙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童子的坐骑是长了翅膀的羊</p> <p class="ql-block">狮王献宝</p> <p class="ql-block">象王献宝</p> <p>转轮藏的下部分是汉白玉须弥座,由雕刻的纹饰组成,从上到下为缠枝莲托佛教八宝纹,卷草纹,俯莲,束腰处为二龙戏珠,仰莲,卷草纹,宝珠,如意云纹 。</p><p>其中,缠枝莲托八宝纹是明代比较高级的纹样。佛教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普遍应用在藏传佛教场合。此外,须弥座的转角处还有金刚力士浮雕。</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须弥座</p> <p class="ql-block">法螺 法轮</p> <p class="ql-block">伞 双鱼</p> <p class="ql-block">盘长 罐,盘长即现在的中国结。</p> <p class="ql-block">莲花 盖</p> <p>看完藏殿,我感觉转轮藏的雕饰特点一是藏传佛教元素多,宗教文化内涵丰富。二是从上到下在细节上极尽奢华,基本没有留白,繁缛程度已接近清代。三是楠木雕刻极其精致,虽然褪色也不失精美,而汉白玉雕工粗糙,美感不足。</p> <p class="ql-block"> 四.如来殿和万佛阁</p> <p class="ql-block">走进智化寺第三进院落,就看见这座双层阁楼式建筑坐北朝南,一层是如来殿,二楼是万佛阁。 刘敦桢先生当年测绘的就是这座阁楼,称之为建筑史上明承宋制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仔细看这座建筑的确与众不同,继承了宋代的特点,梁思成先生用“醇和”二字形容宋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宋代建筑与唐代建筑有所不同。去年疫情在北京宅家,看过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一书,到了宋代,经济、文化和艺术都达到高峰。余先生说,仅苏东坡的词作、散文和书法三项就可雄视千年。宋代结束后一百多年,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师达芬奇才出生。他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时期。</p><p class="ql-block">宋代的文化发展必定促进美学的发展,体现在建筑上,是从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向宋代细腻纤巧方面变化发展。以我喜欢看的斗拱为例,唐代建筑长达三、四米的飞檐催生了粗壮硕大的斗拱,体现的是功能美。</p><p class="ql-block">宋代以后砖石逐渐用于建筑,防雨功能的减少使飞檐缩短,斗拱的功能减退,体积缩小而数量增多,逐渐成为屋檐下的装饰,使建筑整体更加秀丽,体现的是艺术美。</p><p class="ql-block"><br></p> <p>这是我前几年在山西平遥拍下的镇国寺斗拱,唐代以前的建筑斗拱体积硕大,布局舒朗,主要功能是承重和挑檐。</p> <p class="ql-block">这是智化寺如来殿万佛阁的斗拱,纤巧精致,密集有序,颜色也绚丽多彩。二层廊下更小的斗拱外还增加一排挡板,上面雕刻云头曲线。显然主要起装饰作用。</p> <p class="ql-block">还有,宋代官方第一次颁布一部国家的建筑设计和施工规范,即带图纸的《营造法式》,令后人惊叹,梁思成一生都在研究这部书,并到全国各地对古建筑实地考察测绘。</p><p class="ql-block">我想不起在哪见过一幅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五台县佛光寺测绘时的照片,他俩正在爬到高高的殿梁上画图,是民国时期的黑白照,我很钦佩,至今印象深刻。佛光寺是现在仅存的几座唐代建筑之一 ,我一直想去看看。</p><p class="ql-block">宋代的建筑规范对后世影响很大,元代和明代则继承大于发展,清代又逐步完善,制定了《工程作法则例》,这也可能是明承宋制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如来殿万佛阁不仅在寺内等级最高,也可以说是同时期北京寺庙中等级最高的建筑,难怪刘敦桢专程从南京来考察测绘。</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如来殿万佛阁在等级上最大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屋顶样式为庑殿顶,其它殿堂和山门都是歇山顶。</p><p class="ql-block">因院子太小,无法拍照屋顶全貌,只能看这张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如来殿万佛阁建筑形式示意图,庑殿顶的建筑特点表明了等级不一般。</p> <p>我也是看过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后,才知道屋顶是古代传统建筑最鲜明的构成要素,不同的屋顶形式对应着不同的建筑功能和等级。屋顶以人字形为基本形状,大致可以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和攒尖顶等。</p><p>这是我在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拍下的照片,其中4种屋顶一目了然。</p> <p> 歇山顶 悬山顶</p><p> 攒尖顶 硬山顶</p> <p class="ql-block">庑殿顶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又叫五脊顶,也是俗话“五脊六兽”的来源。庑殿顶的特征是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形成正脊,左右两坡形成四条垂脊。庑殿顶是最高等级的建筑屋顶,只有在尊贵的宫殿和寺庙庙中才能使用,有单檐和重檐之分。</p><p class="ql-block">最高等级的庑殿顶建筑是北京故宫太和殿,正脊缩短,使顶坡变长,重檐,五脊十兽,造型设计的更加壮美,庄重,肃穆,威严。</p> <p class="ql-block">上边是我去年7月在故宫拍摄的太和殿,天气阴暗,角度也不好。</p><p class="ql-block">下边是网上的太和殿照片,气势雄伟森严,美不胜收,体现了庑殿顶建筑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歇山顶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歇山顶建筑最为常见,歇山顶又叫九脊顶,除了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以外,垂脊在下行途中在半路歇了一下,又向屋角方向改变而增加了四条戗脊,在房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歇山顶也有单檐和重檐。由于九条屋脊有方向变化和曲直变化,就更显生动,又不失庄严。</p><p class="ql-block">我们最熟悉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就是天安门。天安门雄伟壮丽,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的国徽,把天安门放在正中心的位置,可以说在当代是等级最高的。可是从古建筑来看,天安门和午门、神武门一样,只是是故宫的大门之一。</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古代建筑中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智化殿和智化门都是歇山顶</p> <p>悬山顶和硬山顶形式差不多 ,悬山顶是房檩在房屋两侧山墙上伸出一段,形成悬空的屋檐。硬山顶是山墙一直封砌到屋顶,不露檩头。早期的寺庙多是悬山顶,如我去过的平遥双林寺。随着土墙被砖墙取代,硬山顶也逐渐取代了悬山顶,成为民宅建筑屋顶。</p><p>沈阳故宫有一些硬山顶建筑,八王亭应该是攒尖顶,攒尖顶没有正脊,数条垂脊交汇于屋顶,形成圆形、正方形和多边形。这种屋顶形式活泼,多用于园林建筑。</p> <p class="ql-block">回头再看如来殿万佛阁简介: </p><p class="ql-block">“如来殿万佛阁一底一楼,同一建筑上下异称,是智化寺中轴线最大的建筑。如来殿内供奉的是释迦摩尼佛。大梵天、帝释天作为胁侍,二层万佛阁内则供奉三身佛,建筑内壁遍布佛龛 ,供奉木质漆金小佛像9000余尊,故得名万佛阁 。殿内有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颁賜经书的藏经碑和经橱,上下两层均金砖墁地,万佛阁顶部藻井20世纪30年代流失美国,目前保存在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这里说的墁地金砖是指贵重的地砖,产自苏州,用当地特有的黏土,严格的制作工艺,从取土炼泥到出窑磨光要一年半时间 ,验收时要求“敲之有声,断之无孔 ”直接运送京城,因其贵重称为金砖。</p><p class="ql-block">我俩在古建筑博物馆见过古代金砖文物,每块金砖的侧面都有工匠的姓名和印章。我们还观看了金砖生产过程的图片和模型。</p> <p class="ql-block">殿前有两座无字碑,一棵古槐,一座铁香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无字碑的雕工比转轮藏须弥座的雕工要好的多 ,可见当时的工匠级别也不同。</p> <p class="ql-block">这棵古槐的树龄有三百多年,可能是建寺时栽下的 。我见的寺院多种植柏树或银杏树,这里却种植槐树。</p><p class="ql-block">我由此想到,三十年前在山西晋祠见过王氏家谱,王氏始祖是周灵王的太子,姓姬,名晋,字子乔,又叫太子晋,他自幼才智过人,后因直谏被废为庶民,改为王姓。太原王氏最大的分支是三槐王氏 ,在庭院种植槐树。看来王振应该是三槐王氏的后代,当年种下了这棵槐树。</p> <p class="ql-block">这座铸铁香炉有一人高 ,边缘铸有铭文: “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孟春正月吉日造”。</p> <p class="ql-block">进入如来殿,高大的木制殿堂顿时使人感觉凉爽清净,所见陈设基本是明代实物原貌。能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一是因王振的名声后来导致智化寺破败,至清代没有维修过。二是从展示的历史照片看,自民国后这里是流动僧人的散居地。三是文革期间这里是文物部门的破烂仓库,据说院里杂草丛生,佛头遍地,大门紧闭,没人来过。</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柱子都是9米长的整体通柱,一直贯穿到二层檐下,也是这座建筑的特点。宋代以前的二层建筑都用断柱,中间用斗拱连接,只有到元代才有这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须弥座上端坐释迦牟尼佛,佛像为木雕,高四米多 。我看过不少历史不同朝代的石雕、铜铸、泥塑和木雕佛像,这尊明代佛像除了面容丰腴,双目有神,泰然若定等佛像特征外,还感觉和蔼可亲,与人更接近,用现在的话说很接地气。唐代以前的佛像往往超凡脱俗,威严,神秘和睿智,有点儿令人敬畏。</p> <p class="ql-block">须弥座是八边形,色彩和雕工很精致。</p> <p class="ql-block">须弥座上的莲花制作工艺很特殊,一般都是整体雕塑,而这个莲花宝座由木质雕削成单个莲瓣,通过榫卯插接而成,排列富有层次感。妙在设计者在有序和杂乱之间掌握的变化分寸,每一个莲瓣都不一样,既不呆板,又生动逼真,真是用心良苦。</p> <p class="ql-block">这张木制供案是几百年前的,只清洁过,没有经过修饰。</p> <p class="ql-block">这是释伽牟尼佛的左右胁侍大梵天和帝释天,佛教认为天就是神,他们是佛教的护法主神,保护佛陀、佛法和弟子。大梵天是四面佛,称为智慧之神,也称为有求必应佛。传说梵文字母是他创造的。</p> <p class="ql-block">大梵天</p> <p class="ql-block">帝释天</p> <p class="ql-block">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大梵天的服饰,无论是木雕衣纹的空间感还是服装彩绘,其精致和逼真的程度都令我赞叹。</p> <p class="ql-block">现场有文字介绍,服饰图案内容非常丰富,如龙凤呈祥,喜鹊迎春,狮子,麒麟,仙鹤等,可是我仅看到了龙凤呈祥。</p><p class="ql-block">服饰一般采用描金和拨金工艺,大梵天衣袖上的文饰用拨金手法,即先贴金箔,待胶干透后,罩上红色颜料再画图案,待半干时用细竹针划掉红色,就露出金箔图案。此法难度在于手法上要精准的掌握拨金的轻重。</p> <p class="ql-block">如来殿的另一个看点是天顺六年英宗皇帝赐予的经橱,它与转轮藏和京音乐并称为智化寺三绝 。</p> <p class="ql-block">经橱上下的雕刻精细繁缛,上檐有梵文六字真言和八宝纹,底座刻有如意云纹、卷草纹和莲瓣纹等。</p> <p class="ql-block">经橱有660个抽屉,抽屉面上也有千字文用于经书检索。</p> <p class="ql-block">我随手拍了一张抽屉照片,上面写着:“(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p> <p class="ql-block">天顺六年,英宗皇帝还赐给智化寺一套大藏经,曾经安放在这个经橱里。可以看出英宗皇帝对王振的怀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收到大藏经后,智化寺刻制了这座《英宗颁賜藏经碑》,现完整保存在大殿东侧经橱前。</p> <p class="ql-block">碑首刻有小篆“皇帝圣旨”</p> <p class="ql-block">碑文大意是要求智化寺众僧要念诵经书,不可借与闲杂之人,敢有违者必追究严惩。 天顺六年十二月十五日</p><p class="ql-block">不知大藏经如今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这个建筑称为万佛阁,是因为殿里从一层到二层的墙壁上布满了小佛龛,9999尊漆金小佛像坐在佛龛里,再加上每一位朝拜者心中的一尊佛,正好1万尊。</p> <p class="ql-block">佛像身后墙壁上的佛龛</p> <p class="ql-block">维修前的佛龛</p> <p class="ql-block">维修后的佛龛</p> <p class="ql-block">如来殿的天花彩画,与智化殿和藏殿有所不同 ,梵字中央为毗卢遮那佛咒牌,周围是观音菩萨六字箴言(嗡嘛呢呗咪吽),四角是四大天王种子字。</p> <p class="ql-block">天花和梁柱上的彩绘保留完整,鲜艳如初。</p> <p class="ql-block">斜板部位的长方形天花彩画内容与正方形相同。</p> <p class="ql-block">二层的万佛阁没有对游人开放,藻井天花与智化殿的藻井天花同时流失到美国,这是当年留下的黑白照片。</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张曾经金碧辉煌的万佛阁照片, 想到这么珍贵的国宝流落他乡,给我们每一位了解这段历史的中国人都留下了无尽的心痛、屈辱和遗憾 。</p> <p class="ql-block">我参观后,感到智化寺作为博物馆名副其实。智化寺涵盖了那一段历史时期多方面的知识和文物,如智化殿是音乐博物馆,藏殿和如来殿是佛教艺术博物馆,整个智化寺就是明代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智化寺作为青少年科普基地和校外活动基地也当之无愧。让青少年了解这段历史,发愤图强,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才能不受欺辱 。</p><p class="ql-block">人老了,还应该保持求知欲望,也要有点儿好奇心。来此一游,不仅看到了一些历史、宗教、建筑、音乐和绘画等方面的新鲜事儿,还使以前那些略知一二的断续知识更加连续、片面的跨学科知识更加系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即将结束时,有机会和一位既善良稳重又热心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聊了起来。他从小在智化寺旁边的老房子里长大,亲眼看到了智化寺几十年的历史变化,给我补充了不少智化寺的历史故事。我们交谈甚欢,分手时互报身世,才知道我俩同姓同龄,又同为老三届知青。孙路说怪不得我们这么投缘,这么尽兴,于是,她给我们留下了这个纪念,手上拎的口罩记下了这个特殊时期。</p><p class="ql-block">从此我们两位老头儿成了新朋友,一直保持联系,这也是一大收获。</p> <p class="ql-block">我在整理这个游记时,察觉到有些地方参观的不细,是学识水平差的原因,一些细节不可能看到位,漏过了许多知识点,将来有机会再去弥补这些遗憾吧。</p> <p class="ql-block">站在寺院尽头,看到智化古刹和远处的SOHO大厦遥相呼应,令人遐想,仿佛古代与现代、时间与空间正在这里交汇。</p> <p class="ql-block">寺院角落一盆莲花,寓意佛门净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为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28日整理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