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感动、欣慰、无奈、改变、培训

淡泊宁静

<p class="ql-block"> 惊喜</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孩子们报到的日子。一大早,我刚走到教学楼一楼,就看见学校复印室外站了一大堆孩子。他们手里还端着一大叠塑料小凳子。我一看,原来是三一班的孩子。再仔细一看,后面居然还有我们班上几个孩子,也端着昨天我放在教室外面的那些塑料小凳。我心里一阵喜惊喜,我没有告诉孩子们这些小凳要还给学校,他们居然主动来做这件事!这时,有孩子问:“老师,我们这个凳子放哪儿啦?”后勤老师正忙碌着,没有搭理他们。我见此情景就告诉孩子们;“就放到学校架空层下面的保管室里。”“可我们不知道保管室在哪儿呢?”有孩子面露难色,这时我们班的熙熙自告奋勇,端着凳子跑过来说:“我知道,大家跟我走。”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我心里好一阵激动:孩子长大了,能主动去做事了。</p><p class="ql-block"> 感动</p><p class="ql-block"> 这时,再回头看复印室里,居然在一群领书的孩子中,班干部桐桐正带着班上的几个能干的男孩子来领我们三年级的书本。那么重的一摞摞书,需要两个孩子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合抬起来,可是孩子们不辞辛劳,咬着牙,硬是把几十摞书搬到了三楼。看着孩子们通红的小脸蛋上直流的汗滴,我的内心多了一份骄傲,想不到一个短的暑假,孩子们真的长大的真的变能干了,有了一份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欣慰</p><p class="ql-block"> 回到办公室。我慢慢地把药吃完以后,再拿起笔记本往教室走去。刚走到三楼,就看到三楼的书吧里,孩子把搬上来的书放了一地,罗老师正在指挥他们班上的孩子分发书。走进教室,我看到许多孩子都已经早早来到了教室里,坐在座位上静静地等我。这时,我说:“请几个孩子去书吧把我们班上的书本抱进教室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不一会儿,几个负责的孩子们把所有学科的书抱进来。我又请一些小朋友分发下去。短短的半个多小时,孩子们靠自己的能力,把书全部发下去了。发完书,几个男孩子又争先恐后地去抱作业本。搬书、分书、发书、搬作业本,没有我的指挥,孩子们居然完成得妥妥帖帖的,我真的感到非常欣慰!</p><p class="ql-block"> 无奈</p><p class="ql-block"> 分发完书以后,我开始了暑假作业的检查。总体来说,孩子们都完成比较好,特别是钢笔书法字帖孩子们完成得比较好!但家务劳动有两个孩子没有每天坚持。但是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每周背一首古诗,然后默写。只有14个孩子,完成得非常好,背诵非常熟练,其他的就背得很不熟悉,特别有六个孩子一个字也没有。面对这样的情况,心里真的有点儿愤怒:昨晚在群里提醒了家长们,可居然这几个家长完全不作为,真的想拿起电话,拨打家长的电话,问问这些人是怎么当家长的?</p><p class="ql-block"> 改变</p><p class="ql-block"> 我控制住怒气,想到正面管教,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他在错误中学会成长。于是放学以后,我把这六个孩子留下来,让他们写为为什么不完成作业。孩子们写出的理由可多了:有的是因为父母没有告诉他要做这个作业;有的是玩起来就忘了;还有认为老师开学以后不会检查,所以就觉得没关系不做。面对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然后我就引导他们分析:那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让他们自己学会查找,刚开始孩子就说是父母没讲。那我说学习是谁的事儿,父母的事儿吗?那自己的事儿自己该怎么做哦,孩子这下就知道了:上课时要认真听,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抄;好好给父母说,老师把作业发到了群里,能告诉我吗?如果父母不告诉我,可以请求老师帮忙对,然后和孩子一起想,自己该怎么做呢?这些孩子都说补起,那怎么补?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拟定好补做的计划:有的每天背两首,有的一天一首,每天在我这里过关。看着孩子们如释重负的样子,心里多了几分感触:允许孩子犯错,但一定要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去改正,让孩子在宽松、安全的氛围中,去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在错误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培训</p><p class="ql-block"> 放学以后我还召开了,新任命的这个中队委的会议。告诉孩子们三年级了,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然后教孩子们如何管理,如何帮助有错误的孩子改正缺点,教会了他们四步骤:第一,要让犯错误的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一遍;第二步,在这个经过过程中,想一想自己哪些地方做错了;第三,在此基础上让他自己找一找,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错误,原因在哪?第三,找到原因以后,想改正这个错误有哪些方法,当他自己想不到方法时,我们中队委可以帮帮他。主要想让中队委的孩子们通过这四个步骤,帮助其他有错误的孩子能在错误中学会成长,学会反思。不仅提高了小干部的管理能力,而且对于营造良好的班风起到了促进作用!</p>

孩子

错误

老师

教室

自己

班上

居然

他们

父母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