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 陉 天 路 游

武力军

<p class="ql-block">  到井陉天路去,源于和大侄子的一次聊天,侄子问我:“井陉天路在哪”,我诧异地看着他:</p><p class="ql-block"> “你不知道天路在哪”</p><p class="ql-block"> “嗯,没去过”</p><p class="ql-block"> “那改天带你去玩一次”</p><p class="ql-block"> 晚上回家,和妻子说小煜还没去过天路,我改天领这几个侄子去玩一次。妻子说:</p><p class="ql-block"> “我也没去过”,</p><p class="ql-block"> “你也没去过”我反问了一句</p><p class="ql-block"> 于是说:“明天就去吧”。</p><p class="ql-block"> 早上起来,天空阴沉沉的,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去游玩的兴趣,开车拉上大、三两个侄子(二侄子有事不去)向天路出发了。 </p><p class="ql-block"> 其实天路一开始并不叫天路,它是连接石头村和小梁江村的一条旅游公路,刚开始修时,只是依山就势进行了施工,忽而飘在山顶,忽而落在山涧。 修成后,一位记者写了一篇新闻稿,第一次在稿中使用了“井陉天路”字样,从此“井陉天路”就火了,也成了其正式名字。</p> <p class="ql-block">  刚到天路起点西柏山村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天路两侧的小花在经过雨丝的洗礼后,显得更加娇艳欲滴,秋日田地里玉米、谷穗已显收成。秋天的美不同于春天,如果春天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少女,那么秋天就是一位成熟稳重的中年大叔,看上去更有内涵而又不失一种帅气。</p><p class="ql-block"> 天路第一站就是于家石头村,这是一个石街、石屋、石碾,总之一切建筑都是用石头建造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30年前,第一次去于家,是去同学樊会昌家。那时骑着自行车,在顺着一个盘山土路走了很长时间后,终于爬到了山顶,也到了他家。这是一个飘在山顶的村落,从山顶向下望去,层层梯田,由近及远,勾勒出一种最天然、最美妙的曲线,如洒落人间的五线谱,而田间辛勤耕作的农民伯伯就是那跳动的音符,在夕阳下奏出一篇绝美的音乐华章。</p> <p class="ql-block">  村落并不大,人口400多人,大多是明朝著名将领于谦的直系后代,传说是其后代为避免朝廷迫害流落到此开荒而建。</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样的古村落,井陉西部山区并不少见,建造年代大多早于石头村,绝大部分在千年左右,只不过没有于家石头村名声大罢了。再加上当地村干部、村民没有保护、旅游发展意识,渐渐就把一个个好好的石头古村落搞得失去了价值。</p><p class="ql-block"> 台头村台上片儿,从有记忆我就认为其很美,这片石头村落建造在一个山脊上。进入台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近乎90度的山坡上顺势而建的层层石头院落,上户的院子就是下户的房顶,古庙、古槐、古屋、青色的石头的街道沿山脊拾坡而上,宽不足五尺的街道是用一个个天然青色的石头铺就而成,经过几十代人上千年的岁月洗礼,磨得一个个圆润而又不失光泽,时而有3、5少年赤脚从上面飞奔而过,追逐嬉戏。也许是吸收了日月精华与人们的气息,这些石头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摸上去温暖而又细腻,犹如少女的肌肤。 小巷的两边是一户户石头小院,大多院内房屋的墙基就建在悬崖边上。每到吃饭时,街道两侧家家户户门口都是端着大碗吃饭的村民,这些村民或蹲或站,边吃边说着今年的收成与家长里短,人间烟火也许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10年前,一个制片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找一个古村落拍一部电影,我领着他到了台头村。一进村他就被半坡上层层叠叠的石头房屋吸引,说简直太美了。当我们踏上小巷时却无语了,曾经的石头街道已被水泥覆盖,街道两侧的石院许多已翻建成砖房,于是铩羽而归。</p> <p class="ql-block">  关于于家石头村的介绍大家可自行百度,这里不再一一介绍,只介绍几个我感兴趣的景点。 </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举人院,这是一个传统的四合院,从这个院里出了一位举人和二十多位秀才,入院左侧是公子楼,右侧是小姐楼,要进入小姐楼必须要上一层13级台阶才能上去,寓意女孩13岁就要进入绣楼,一入绣楼就开始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如花似玉的年华禁锢在窄小的绣楼里,深居简出,足不出户,偶尔只能透过窗户窥看一下外面的花花世界,于是免不了就有了《西厢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漫长的娱乐发展史上,戏楼起着重要的传播和传承作用,也是先民在刀耕火种之余唯一的一种娱乐方式。 吹、拉、弹、唱、写均需要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去创作,所以戏剧体现了一种文化底蕴,一般一个村里至多有一两座戏台,但只有几百人口的石头村里却有大大小小六座戏台,足见其村里人才济济,文化底蕴深厚。</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建筑一般都讲究左、右对称,但在这里的戏台均为非对称建筑,犹如眼前的这座戏台,左侧缺了耳房,问了几个村民均不知详。这座戏楼建于康熙年间,在其出入口还引用了中国的五音调,宫、商、角、徵、羽,而戏楼隔扇正中圆形木雕是一个字,里边暗含了“福、禄、寿”三星。</p> <p class="ql-block">  而另一座戏楼的一副对联“古今事业一宵中,顷刻驰聘千里外”深深吸引了我们,细品:真是对联如戏、戏如对联,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  在每一座戏楼下都有一口井,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戏楼下都有一口水井呢(此处停留30秒)。</p> <p class="ql-block">  原来古人没有麦克风等扩音设备,为了将台上声音放大,使远处的人能听清唱腔,就在每座戏台下挖了一口水井。平时供村民吃水、唱戏时当扩音器。唱戏时,台上声音传到水井井壁上再向四方反射出来,就使声音传向四面八方,同时使台上的声音更加悦耳动听。</p><p class="ql-block"> 从于家出来,沿着天路继续前行,微风夹着雨滴不断打在玻璃上,远处的山,水雾蒙蒙,如一位仙女给大地匆匆的披了一条薄纱,隐约只见一点影子,雾衬着山,山披着雾,是如此缥缈。</p> <p class="ql-block">  行驶大约20分钟就到了小梁江村,这就是号称河北的“王家大院”,若论规模不及王家大院一座宅基,但在这深山峻岭中,有这样一片成规模的建筑实属罕见。 </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建筑就地取石依山而建,每处院落形似一座座北京四合院。村民讲,中心村落的这片古建筑其先人大多在北京从事皮货生意,赚得第一桶金后,就回故里请了北京的石匠,仿着北京的四合院建起了院落。我非常想知道,在经过“打土豪,分田地,黑五类”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后,这些人士的后代现在过得怎么样?村民讲,这些人的后代大多生活在大城市里,当中不乏大学生、研究生。</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妻子讲,这些人的后代之所以还是如此优秀,除基因遗传外,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人的爷爷、父母走南闯北、见识多广,回到家后经常给孩子讲些见闻,无形中孩子就接受了许多新鲜词汇,词汇刺激了脑神经元的发展,从而变得更加聪明,优于一般家庭孩子。</p> <p class="ql-block">  进入小梁江村,首先要进入一个“馆儿”,即一个石头圈成的洞口。在学术上叫阁,一层为亭,二层为阁。 在北方与山西交界的这一带村落,古代都在村口要建一个二层“阁楼”,阁楼上一般供奉玉皇、土地、关公等神位,祈求保佑村民风调雨顺、平平安安。进入“馆儿”后,右侧一个高约3米、宽约1.5米的石头圈成的巨大洞口吸引了我,我试着往里走了三、五米,发现深不见顶,顺山势而上,潮湿无比,猜测半天不知是干什么的,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吗?(此处停留30秒)</p> <p class="ql-block">  问了附近的村民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洞口是全村的总下水道口。各家各户平时的污水和雨水全顺着这个贯穿全村的下水道流入村外的河道。据村民讲,先民未建房而先建下水道,下水道随着村民房屋而延伸,无论平时还是雨天,街道上都看不见水。因为家家户户的水口都和这个巨大的下水道相连。经过千年的时光流转,现在这个下水道仍在发挥着排水作用,且从未坍塌过,即使山洪也从未在街上流过,都被这个如巨龙般的下水道乖乖吸走。</p><p class="ql-block"> 我常想,先民们这些建筑都是用石头干垒而成,无水泥也无钢筋。就地取材,粗犷而又不失美感,历经千年不倒,且一直使用至今。而我们现在的建筑,设计院设计,工程质量监督……,什么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一堆新鲜词汇,结果一场暴雨就现了原型,各种原因很值得思考。</p> <p class="ql-block">  从小梁江出来,千山暮色、炊烟袅袅,柴火的香味飘在空中,石桥、石屋、土地、耕牛、鸡狗、村民逐一淹没在暮色中,浓郁的农耕生活气息,给你一种都市中久违的空灵。</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p><p class="ql-block"> 待我了无牵挂,从此归隐天涯; </p><p class="ql-block"> 深山茅屋为家,远离城市繁华;</p><p class="ql-block"> 忙时修篱种花,闲时小酒清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想说的是:这是富人向往的天堂,穷人不堪回首的荒凉,这是诗人笔下的远方,游子回不去的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