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炉火正红----访灵宝市浊峪村王湾铁匠李京卫

饭碗开会(樊万辉)

<h1><br></h1><h1>  <b>郭作民老师《古老的手艺—打铁》的帖子,唤起了我对父亲的回忆。烘炉——我家曾经拥有。打铁——父亲曾经操业。</b></h1><h1> </h1><h1> 在物质相对较匮乏的时期。父母的手艺,使我家的生活得以正常维系。引来了村里邻里不少人的羡慕。因比,耳闻目染的,“有手艺,能生活”。在我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以至于高中时期,就曾和同学一起从校办工厂的废料堆里寻来硒钢片和漆包线试做变压器。当时想着,要是能学会修理无线电收音机,一定是一门不错的手艺。考学时曾报无线电专业。未能如愿录取。但不甘心。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坐在水利课堂上,看着无线电的书。后来自学了摄影,九十年代开了照相馆。课余时间,背个相机在校园,为学生拍校园风光照,特别是毕业季,每个学生的毕业纪念册里都有几十张同学照片。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我拍的。有点技术,生活的踏实和信心就会增强不少。再后来又进修了法律。心想,即便是丢了公职,我还可以用照相技术和做法律顾问来维持生计。2000年有机会考了个水利工程类监理工程师。2005年又考取了全国水利协会批准的总监理工程师的任职资格。心里一直有个“艺不压身”情结。会的手艺多些,生活就更有保障些。</h1><h1> </h1><h1>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未期。为了生计,父亲在居住的窑洞门口用土坯垒了一座烘炉。打一些生活用具,(如小煤铲,火夹子等)。和农具(如锄头,镢头等),以变买补贴家用。那时,父亲还给我打了个铁环,上小学时,上学放学,课间操一直滚着玩。后来,大队知道了父亲的手艺,便调去大队的加工厂。一边操持烘炉,一边做修理钳工。父亲带的徒弟就住在村西头,学成之后在自家院子,垒了个烘炉。经营打铁营生。</h1><h1><br></h1><h1> 父亲实属灵巧之人。熟悉的人曾经夸他:天上飞过一只飞鸟,立马就能画出来。最初是为村里在弘农涧河边修造水磨。不久又给村里装上了电磨。应该是全公社第一台电磨。精修缝纫机远近闻名。用铜管为家里做了一个压饸咯面机子,结果全村借用。母亲也是手艺人。经常有十里八村的人,来找母亲掛皮衣,做皮棉袄之类。缝纫活更是不在话下。</h1><h1> </h1><h1> <b>时过境迁。如今,郭老师的拍的画面,又燃起了我的烘炉情怀。于时:我要拍烘炉!</b></h1><h1> </h1><h1> 经与李京卫师傅联系,了解到每逢阳历三和八,还有星期天。他要赶集卖货。没法拍打铁活动。对我而言,也只有在星期六和星期天,三姐才不用接送上学的孙子。才可以替我照看母亲。于时决定星期六出动。我也只能这一天出动。巧合的是,市摄协王新亮主席和协会张博理老师也决定星期六去拍。拍摄需要提前备好铁胚子,我们就联系了李师傅,凑一起去麻烦他。 </h1><h1><br></h1><h1> 穿过铁路桥,行在进山路,走过浊峪村,坡底到王湾。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广告年代,李师傅的铁匠铺尽管在村边邻大路,也用大小广告牌,林立于铺子的周围。呵。不怕找不到,就怕你没到。</h1><p><br></p> <h1><br></h1><h1>  “打铁在此”的牌子后面正是李师傅的铁匠铺子。</h1><p><br></p> <h1><br></h1><h1>  电线杆子上沧桑的“王湾铁匠铺”老招牌,还有小庙墙体上已经退了色的红字“打铁”</h1><p><br></p> <h1><br></h1><h1>  回头看:用“打铁”刷起的铺子墙,呵</h1><p><br></p> <h1><br></h1><h1>  到了,就这个小院。座落于浊峪行政村王湾村的这个小院。打铁少不了个抡大锤的。随后知道,从里往外走的,正是李师傅的弟弟抡大锤的李京茂。</h1><p><br></p> <h1><br></h1><h1>  尽管我们急于拍摄,李师傅还是拿出几只杯子,热情地招呼我们“先喝茶”。</h1><p><br></p> <h1><br></h1><h1><br></h1><h1>  李京卫,男,52岁,河南孟津人,来灵宝从事打铁业已有约30年光景。呵,是不是有点太郑重其事了。呵呵......</h1><p><br></p> <h1><br></h1><h1>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犁、靶、锄,种和收。不少农活都用上了大中小型的农业机具。还有人们都用除草剂了,不再用锄头除草了......等等。手工打造的农具需求量越来越少。近些年生意惨淡了不少。之前的学徒因工资难以给付,而辞退掉了。行业竞争也更显的强烈。要想继续维系,只有质量保证,品种扩充。质量上一定要结实,厚实,耐用。工艺精致。品种上除农活常用的外,扩充门栓,门插,老鼠夹子等。大到抬杠、撬杠、撅头、锄头、铁锨。小到山村常用削柿子皮,削苹果的小刀具,木工用的凿子、刨刃等。</h1><h1> </h1><h1> 学徒辞退之后,没个抡大锤的不行。于是,李师傅就和弟弟李京茂一起干。</h1><p><br></p> <h1><br></h1><h1>  李京卫师傅和弟弟李京茂</h1><p><br></p> <h1><br></h1><h1>  “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歌唱得很溜,你可认得这锄地用的锄头......</h1><p><br></p> <h1><br></h1><h1>  上山砍柴的小砍刀</h1><p><br></p> <h1><br></h1><h1>  割草,割麦,割稻子用的镰刀</h1><p><br></p> <h1><br></h1><h1>  一筐的“汗水”——镰刀</h1><p><br></p> <h1><br></h1><h1>  两摞的“心血”——锄头的半成品,锄板</h1><p><br></p> <h1><br></h1><h1>  满堆的”辛苦”——砍刀和板镢的半成品</h1><p><br></p> <h1><br></h1><h1>  木工用的凿子</h1><p><br></p> <h1><br></h1><h1>  老鼠夹子、小铲刀</h1><p><br></p> <h1><br></h1><h1>  熟悉的环境</h1><p><br></p> <h1><br></h1><h1>  熟悉的工具......</h1><p><br></p> <h1><br></h1><h1>  铁砧子</h1><p><br></p> <h1><br></h1><h1>  火钳子和长把的铁剪刀</h1><p><br></p> <h1><br></h1><h1>  大锤</h1><h1>  </h1><h1> 抡大锤是有讲究的,师傅的引锤敲到那里,大锤跟到那里。</h1><h1><br></h1><h1>  大锤的大小头也是有讲究的。师傅引锤在砧子上空敲一下(而不是敲加工物件),大锤就得换另一头敲击。空敲两下。大锤停止。李师傅问我,“你以前知道”。我答,“这一点是我刚才观察到的”。</h1><p><br></p> <h1><br></h1><h1>  一个产品的加工,少到十几道工序,多到几十道工序。</h1><h1>  以镰刀为例,先要将大料锻打,截成这种小长方体的小料。然后开缝加钢料。这就已经两道工序了。</h1><p><br></p> <h1><br></h1><h1>  之后再锻打成镰刀状</h1><p><br></p> <h1><br></h1><h1>  变形力度比较大的时候,一定要将胚料烧透。其火候把握很重要。</h1><p><br></p> <h1><br></h1><h1>  当问到:”怎么能知道烧透了?”李师傅说:”当炉子中的胚料烧到喷射火星的时候,说明温度已经达到,可以锻打。”</h1><p><br></p> <h1><br></h1><h1>  冬天还好些。到了夏天,室外温度一般可达30多度。炉子里的铁要烧到1000多度。拿出锻打时,离人身体还很近。火星四溅。你可能想象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h1><h1>  打铁,很辛苦!!!</h1><p><br></p> <h1><br></h1><h1>  这种环境下的拍摄,人和设备的安全非常重要。</h1><p><br></p> <h1><br></h1><h1>  这张仰拍,我是戴上帽子,低下头,几乎爬在地上盲拍的。火星落到了手上和脖子里,烧灼的滋啦啦的疼。</h1><p><br></p> <h1><br></h1><h1>  两个手指上烫的小泡泡,两天之后疼痛才减轻了些。</h1><p><br></p> <h1><br></h1><h1>  拍这张,大有烧坏镜头镀膜的节奏。幸亏我装有uv镜。</h1><p><br></p> <h1><br></h1><h1>  锻工气锤,用来加工较大的半成品,和一些粗加工。</h1><p><br></p> <h1><br></h1><h1>  这道工序是给镰头粘上一片铁,以便加工成安装镰把的管箍。</h1><h1>  </h1><h1> 张博理老师,想拍个近景,非常谨慎地靠近。只要不贱火星,相机还是比较安全的。</h1><p><br></p> <h1><br></h1><h1>  这道工序是将镰刀片再细致地整理一遍</h1><p><br></p> <h1><br></h1><h1>  这一道工序,是将粘上的那片铁,加工成管箍</h1><p><br></p> <h1><br></h1><h1>  这道工序是焊接管箍的接口。之后还要在修正管箍成规则的圆筒。最后打磨开刃。</h1><h1><br></h1><h1>  至此,一把镰刀头才算加工完成。</h1><p><br></p> <h1><br></h1><h1>  这时,一位村民拉进来了一台机器。询问得知,这只一台家庭型玉米脱粒机。我又问,出租营业用吗。回答,三家合买的,自己用。使用过程中,近轴处震裂了,拉来焊修。</h1><p><br></p> <h1><br></h1><h1>  李师傅的弟弟李京茂操枪焊修。</h1><h1>  我问,收费吗?李师傅说,都是本村的,帮个忙。</h1><p><br></p> <h1><br></h1><h1><br></h1><h1>  拍摄后的第二天,星期日,是五亩集日,按李师傅的计划是去五亩赶集卖货。前半天我办完事,试着联系他是否还在集上。因为一些规模小点的集市,一般前半天就几个小时就散集了。还好他还在。于是我骑车赶了20多里地,下午一点过点赶到拍他。一入集口,我就看见他了,呵......</h1><p><br></p><p><br></p> <p>  </p><p><br></p> <h1><br></h1><h1>  这里摆的品种比昨天见到的又多了一些。</h1><p><br></p> <h1><br></h1><h1>  斧子,尖镢。</h1><p><br></p> <h1><br></h1><h1>  两股和三股镢耙。</h1><p><br></p> <h1><br></h1><h1>  九齿耙子。没错。和“天蓬元帅”——八戒的武器一个型号的。不过在农民手里不是什么武器,而是用来打田埂和整地的农具。</h1><p><br></p> <h1><br></h1><h1>  一些小物件我叫不准名字了。我能叫上的,都是我当年干农活时用过的。并且不同地方叫的名字也不很相同。我叫的名字,都是我们老家那一片的叫法。呵呵......</h1><p><br></p> <h1><br></h1><h1>  烧煤火用的碳锨。</h1><p><br></p> <h1><br></h1><h1>  这个小东西是专门用来削柿子皮的,山村里有不少手工做柿饼的。</h1><p><br></p> <h1><br></h1><h1>  转五亩集市</h1><p><br></p> <h1><br></h1><h1>  在一个布摊上看到一把新锄头,是摊主刚买的。</h1><p><br></p> <h1><br></h1><h1>  在集上转的时候,碰巧两位村民每人买了一个。因为太小,我让她们拿起来做了个摆拍。呵。</h1><p><br></p> <h1><br></h1><h1>  其中一位专门用苹果给我表演了用法。</h1><p><br></p> <h1><br></h1><h1>  这个有意思。我见到的时候,已经成交,并也已交割。老太太见我拍照。说是给李师傅做了广告了,非得让李师傅再便宜些。</h1><p><br></p> <h1><br></h1><h1>  交谈过以后才知道,这是一位回头客,以前从李师傅这里买过锄头。</h1><p><br></p> <h1><br></h1><h1>  试刃。</h1><p><br></p> <h1><br></h1><h1>  集日,李师傅的邻居,修鞋老师。以及李师傅的聊友。</h1><h1><br></h1><h1>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需要交流,喜欢交流,善于交流,到处是朋友。</h1><p><br></p> <h1>  </h1><h1>  我因为有事不能多待,连拍李师傅和转集市,大概一个多小时。临走时问了李师傅的收益。回答:大小六七件,一百多元。</h1><h1><br></h1><h1>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农业耕作。从大的趋势上来讲,手工操作会逐渐地被先进的自动化机械化所取代。打铁,这样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会渐渐消失。不久的将来,这种手工艺会像很多种工艺一样只会在博物馆、展览馆、或旅游景点陈列展示或表演。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与李师傅的交谈中,他蛮有自信。说打铁这种工艺在山区以及一些特殊地区还会有很长时期的市场。因为山地高低不平,地块小。不适合大型农业机具和自动化机械的运用。我信他的话。愿这种民族手工艺能得到传承。愿李师傅生意越做越红。尽管在历史发展过程,很多工艺都会逐渐消失。然而此时,打铁,在李师傅这里“烘炉火正红”!</b></h1><p><br></p> <h1><br></h1><h1><h1>  顺便手机录了几段小视频,影视音频多维度真实地展示</h1><br></h1><h1> 镰刀片修整视频</h1> <h1><br></h1><h1>  汽锤煅打视频</h1><p><br></p> <h1><br></h1><h1>  李京卫师傅介绍工艺过程 视频</h1><p><br></p> <h3><br></h3><h1>敬清欣赏</h1><h1><br></h1><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rqym04k"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打铁花—— 2017.8.28 七夕夜于灵宝市“中国天长地久薰衣草庄园”</a></h3>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vm2rs3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买卖</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