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关锁/文</p><p class="ql-block"> 常言说,家有老人如获一宝。岳父今年八十八岁高龄了,眼睛看字都看不清楚,听力也急剧下降,但仍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最大的乐趣仍然是听看新闻。</p><p class="ql-block"> 岳父退休前当过老师,做过校长,后来在教育系统从事行政工作。他治学严谨,为人严格,从他身上让我看到了什么叫坚持。</p><p class="ql-block">退休后,岳父赋闲在家,每天把自己的生活处理得井井有条。除了干点家务,接送孙子孙女外,就是戴着眼镜读书看报。他每天有三件事,无论再忙,都不能耽误。那就是读报纸、看电视新闻、看《百家讲坛》。退休了,单位不再给他分发报纸了,他就让我们这些做儿子女婿的,每天从单位稍回些旧报刊。每每看到那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报刊,岳父就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啃读起来。很多重要的新闻和文章他还要用笔批注下来。看完后,悄悄地存起来,每次收拾他的书桌和床头都摆放着整齐的一摞报纸杂志。《求是》、《新闻周刊》、《老人春秋》等好多看似枯燥的杂志他却能一看就是几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早晚七点的央视新闻、《东方时空》、《今日说法》,以及每天中午十二点多的《百家讲坛》等,都成了他的每日文化餐。每每吃饭的时候,我们家餐桌文化那叫一个丰盛。岳父总要把自己看到的新闻先给我们讲讲,然后我们还得汇报汇报每天县里和单位发生的大事小情,末了还不忘叮嘱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脚踏实地,用心地做,可不能耽误工作。每年的春节前后,亲戚们来了,岳父除了拉拉家常,问些家长里短外,更多的时候就是和他们分享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要事,听得大家如醉如痴,目瞪口呆,没有人不佩服他的记性和对党的政策理解的通透。</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单位让我给县领导写个讲话稿。那时候我刚离开教育系统,步入行政岗位后,还是满脸的书生气。呆在单位憋了两天,写了半页,自己都不知道写的是啥。晚上到了岳父家,他先是给我讲报纸电视上最近发生的大事要事,然后看了我的稿子后,帮我列了个提纲。思路清晰了,稿子很快就脱手了。</p><p class="ql-block"> 儿子升入小学三年级那年,岳父悄悄去书店买回来了奥数辅导书。孩子一放学,他就慌忙放下手中报纸,开始看着儿子做奥数题。当时我都很纳闷,八九岁个孩子,功课还学不好,做什么奥数。然而看着岳父每天一本正经地辅导着孩子学习,我也不敢说什么。直到后来,儿子拿回那张书写着全县数学竞赛第一名的大红奖状时,我才明白了岳父的良苦用心。用他的话说,那就是现在这社会,孩子们拼的不是看能背会多少书本知识,而是智慧和能力的大比拼,原来这都是他每天读书看报学习新闻惹的“祸”。</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孩子们长大了,岳父接送孩子们少了,但辅导学习的任务却越来越重。尽管如此,他每天看新闻的习惯从没有因为忙而改变。好多次电网线路整修,白天停电,他就晚上看报纸看电视。《百家讲坛》节目晚间播出在深夜,他就坚持着看。孩子们学习累了,他就讲些历史故事,谈点国家大事,给孩子们调节学习气氛。特别是小侄子高中那三年,岳父每天与高中教材同步,坚持边学习边辅导,凡是孩子们课堂做的题,他都要先做一遍。每每收拾屋子,总能看见大堆的报刊和题集,弄得我们几个做晚辈的心里也酸酸的。岳父读书看报多,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孩子们学习上遇到了难题,第一个想到是他爷爷,孩子们亲切地称赞爷爷是“百事通”。妻子说,岳父的地理、历史还有数学都学得顶呱呱的。即便是我们,有时候回到家谈论些工作上的事情,只要岳父听到,必须发表意见,末了还得再三叮嘱我们多学习哦。</p><p class="ql-block">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我和妻哥的三个孩子都进入了大学,岳父的听力却每况愈下,视力模糊到了极致,从最初的老花镜到后来的老花镜和放大镜混用,一直到现在字迹模糊看不清楚。没办法,我们跑遍了城区的大小医院和眼镜店,就是配不来和他眼睛度数一致的眼镜。医生们也再三叮嘱,不能让岳父再读书看报了。听不到,看不成,岳父急了。花了不菲的资金购买了耳机,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听力,但视力问题仍没办法解决。于是,他就每天缠着岳母,让她替自己读报看电视新闻,岳母看过后,再给岳父翻译一遍。好多次,我们在餐桌上,岳母给岳父讲新闻,因为听不清楚,还闹出好多笑话,但岳父仍然乐此不疲,这一习惯他或许是真的没有办法改变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书法作品为渑池县文联主席李向阳所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