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游进一座布满盐井的都市,它的称谓沿于两口著名盐井(自流井和贡井)合称—自贡。当天目的地是仙市古镇,路经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和燊海井两个“盐都”主要景点打卡。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科技史专业博物馆,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悠久的制盐历史和神奇的采盐科技,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 治井工具、打捞工具 、井架等。凿井工具长大粗重,锋刃钢利,这些工具形态各异,有的长达5米,有的又不足1米;既有重达数百公斤者,又有轻为几公斤的。 燊(shen)海井位于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由于自流井气多卤少,贡井卤多气少,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笕输卤工艺。自贡盐场的输卤管道可翻山越岭,连绵起伏,把卤水和天然气输往数十里之外的煮盐灶房,景象非常壮观。 制盐工艺共四大流程:一是提清化净,将卤水排放入圆锅中烧热,随后把准备好的黄豆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分离出杂质,以提高盐质,二是提取杂质,三是下渣盐、铲盐。最后是淋盐、验盐。<br> 燊海井天车被誉为四川自贡盐场奇观之一,是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支架,竖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 治井。 仙市镇地处浅丘,位于自贡沿滩区釜溪河畔,曾经是重要的水陆码头。 仙市镇古称仙滩,始建于1400多年前,因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是以井盐文化主根系为依托而萌生发展起来的古镇。还是与盐有关! 这里因盐运而兴,号称中国第一盐运码头。漫步长街今虽沉寂,但仍可感受到那车水马龙万帮云集的盐运繁华。古镇沿江而建,有过去的盐运古道,酿酒厂,镇集市…… 仙市西与自流井区相接,是盐船经过的第一滩。兴旺时自贡有橹船约3000只。运盐的船工要歇,还有从自流井过来的盐担子也要歇,要歇就要吃要喝要买东西,盐也可以就地交易,仙市就这样兴旺起来。 “仙女下凡卧河边,金银首饰撒满滩;玉带长河千帆掠,玉树翠竹舞翩跹”道出了仙市镇的灵秀富有。 仙市逛街,不必问人,“仙市古镇”在牌坊上招呼着远来的游客。从牌坊的空隙中,一条小街向下延伸,这条小街给游人免费当着导游。古镇四条街:正街、半边街、新街子、新河街。 古镇老街门楼往事连连。 铁匠铺子卢铁匠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门前的木栅栏一样也有百年的历史了。铁的历史也有味道,是硬的,是热的。 安逸生活的必须。老字号卢家刀锋利耐用、酒厂闻香,提一壶仙酒回家。 不在节假日的集市还算热闹。 穿梭于老街, 转角遇见的人和事。 新河街的陈家祠堂,是清代盐商陈氏家族集体活动的地方。陈姓朋友欲寻根,不管何出,总归都是是舜帝后裔陈胡公的后裔。<br> 祠堂由岭南学士富顺知县陈长镛率族人于1862年修建。 陈家祠坐东北朝西南,是仙市古镇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四周房屋高墙翘檐,威严肃穆。整体建筑呈四合院布局,南北进深40米,东西面阔五间19米。 长街今已沉寂,但仍可感受到那车水马龙万帮云集的盐运繁华。仙市1400年的历史,其中的味道不是一天的时间能体会到的,它浓缩了中国许多古城镇的味道,在里面细细地品才能出味。<br> 5月6日开进雅西高速公路,走汉源—石棉—永州—西昌段,准备参观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游礼州古镇。 雅西高速公路跨越青衣江、大渡河、安宁河等水系和12条地震断裂带,整条线展布在崇山峻岭之间,山峦重叠。 全线桥隧比高达55%;有桥梁270座,其中特大桥23座;有隧道25座,其中特长隧道2座。 拖乌山至石棉段51公里长的路,又堪称"魔鬼中的魔鬼路段",图中线路好似DNA的双螺旋结构;长下坡,海拔高,临崖临壁,急转弯多,货车的危险系数很大,路上设置了多个避险车道。高速观景惬意,毕竟有惊无险嘛! 因发射基地当晚有发射任务,只好隔天下午去。先到位于西昌市北部的礼州古镇。 城门周围破破烂烂的,原滋原味的历史,一点都没有其他古城修旧如的痕迹,城门洞上方的天井都已经长满了杂草。 穿过城门洞,右手边就是西禅寺,里面香火繁盛,殿宇重重,知道他上了年岁,但没有看到说明其建筑年代。 西禅寺是一组具有明代风格的建筑,天王殿、观音殿、佛祖殿、藏经楼等建筑就境而建、错落有致。 西禅寺竟然还有一大看点——长征时周恩来同志下塌办公处。因此,他成为长征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名镇。 古镇的东门,古时叫迎晖门,现在叫新运门。<br> 临街的铺面依次排列,逐渐延伸。<br> 礼州古镇多为清代建筑,砖木或土木结构。明亮的天井,高大的风火墙,精巧的梁雕象征着不同工匠的建筑文化特色。 为快倒塌的建筑如何保护堪忧! 再次穿过老街上的城门洞,这段保存非常完好,石板路面和厚重而斑驳的城墙,让人一下回到从前的恍惚。 民居小院,但见小青瓦覆盖的屋面,穿斗式的梁枋,镂空雕花的门窗,显得是那么的古朴。老街老屋天井里的盛接雨水的水池。 精致的口字型屋檐的下沿正好将天落水集中到下面池子里。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礼州,先后在这里住了6天,是中央红军在西昌境内停留时间最长的乡镇。在著名的礼州会议上,中央红军正式提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一词,并确定了北上陕北的长征路线。 红军在礼州镇打富济贫、深受礼州各界群众的拥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聂荣殝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礼州战斗、生活。少见的原汁原味! 这座四合院,是当年红军的下榻驻地“广生堂”,但现在已经很破败,连门楣上的字都被铲掉了...... 墙上还挂着中国工农红军驻地的介绍。 看到这个修缮一新的,很有特色的门楼。上书“为人民服务”,是西昌礼州镇的社区委员会所在地,两旁挂的牌匾书有汉字和彝文两种文字。 古镇里几乎所有商店铺面的招牌都上书有汉字和彝文两种文字。浓郁的彝族风。<br> 又见濒临倒塌的旧屋 。 当然,整个古镇还是比较原生态的,不像有些古镇,根本就是打造的“新镇”。这里还是保持了较多原生态的建筑和人文。因为没开发,显得特别的乱,而且保护力度太差,许多建筑都要垮了。<br> 上高速去西昌市区。坐在车中我回味走了2个小时礼州古镇:1、没想到那么原始,无半点商业氛围,毫无修缮痕迹。2、保存基本完好的老城门洞。3、浓郁的彝族风味。4、红色古迹也只是保护,并无修葺。对于没有任何装饰的古镇,很少的路标指示和铭牌,反而有点不太习惯,总觉得差点什么;他的深处藏着多少故事?有待你我慢慢的发现,发现他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