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溯迷离的房县 刘长青 李相超

巨蟹

<p class="ql-block">感谢辽河晚报领导、编辑!</p> <p class="ql-block">辽河晚报 大泽地 2021年8月31日刊登</p> <p class="ql-block">扑溯迷离的房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长青 李相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凡涉盘锦地域文化研究者,对境域内曾存在过的房县无不饶有兴致。她既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述的“亚特兰蒂斯(古希腊沉没于大西洋海底的史前文明)”一样扑朔迷离,也像东晋陶元明描述的“桃花源”一样让人寻不可得。然而,这是实实在在的考古发现。1982年进行全国文物大普查时,市县两级考古队在大洼县与清水农场小盐滩相连的两处面积约为17万平方米的滩地上,发现了大量的夹砂黑陶,粗细绳纹的泥质灰陶,混有上部堆积中的瓷碗、布纹瓦及炼铁废渣。后来被现代学者孙进己、考古专家韩宝兴鉴定为是考古界寻找多年而未得的房县。</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其中古幽州地置:代郡、上古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等六郡。根据史料,汉代辽东郡有居民5972户,人口272539人,辖县十八。赵喜声先生认为,房县在辽东十八县中序列第五,有居民3110户、16252人,一县之主称县长。此有关房县人口的数量,取自辽东郡人口的平均值。自西汉末年起,中国北方大地上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攻伐不断。到了东汉安帝时,房县作为辽东属国所领六县之一,成为了安置乌桓族人的重点区域。中原人先进的生产力以及品种繁多的农业、手工业产品,对乌桓、鲜卑等民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于是,房县必然也成为了乌桓族人学习中原文化的窗口和与中原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1982年,在大洼县(现为区)清水镇小清村小盐滩考古发现汉代遗址——房县</p> <p class="ql-block">据孙进己先生所撰《东北历史地理》一书认为:“按房县为前汉时期辽东郡境内接近大辽水(今辽河)下游的近海之县。其县名,应取源于二十八宿之房星。” 根据《淮南子·天文训》和可能更早的马王堆《星占书》记载,房宿分野对应的是豫州及郑卫之地,汉代“房”显然很难对应东北地区。另外,“房”县来源还有两种可能比较符合情理:(一)“房”原或为“防”字,意指“在边塞藉险置关,用以阻止外敌入侵”。(二)字义或另有“防涝防水”之意,如湖北房县春秋时为“防渚(水中小洲)”,秦为“房陵”。(“房”与“防”字见配图释义) </p><p class="ql-block">“废铁渣”的发现显然重要,又地处今小盐滩区域,可令人想起汉代的“盐铁专营”制度。由此我们可以获知,这座县城在汉代就曾经存在的主要产业不是大家传统认为的渔猎游牧,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原民族文明特点。</p> <p class="ql-block">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中标明的房县所在位置。</p> <p class="ql-block">根据韩宝兴先生的论著,房县或随同辽东属国消失于晋泰始十年(274年)。对它消逝的原因按孙进己先生的解释:“房县地近海渚,多遭海侵而罢废”——就是出现了高海面,即多有海侵发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王文先生所撰《从史料记载看中国历史时期海面波动》论文,认定西汉至两晋为相对高海面时期。从古地质、地理学理论解释,每个冰期(地球两极冰帽增厚,海平面降低)、间冰期(冰帽融化,海平面增高)和亚冰期、亚间冰期,海的平面低高波动,海退和海侵也会连绵不断。海侵是“陆地相对于海面下沉,并使海水侵入陆地的现象”。谭其骥先生认为,西汉时期,渤海湾西部发生过一次海侵;后来,人们据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证实,渤海湾在距今2000年左右确实发生过由于海面上升而引起的一次新波动。这样的海侵不可能局限于渤海湾西岸,在南岸的莱州湾平原,有人发现“前汉古遗址多被海相泥沙覆盖,泥沙厚度0.3-1米。东北面的营口、盖县等地,也有汉代墓葬被海沙侵积的例子”。虽然盘锦没有这样的调查数据,但应该是与营口、盖县一道经历了海洋整个水体的波动。</p> <p class="ql-block">现代著名学者孙进己先生有关房县的论述和消逝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金文“防”字释义。</p> <p class="ql-block">《后汉书•灵帝纪》载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六月,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古代史籍记载的“海溢”,现代海洋学已明确定义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而更多的“海溢”,可能就是“风暴潮”,如历史文献描述:“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 此上史例,说明在晋泰始十年(274)前,有大量的海退、海侵发生,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房县遗址,很有可能是被海侵吞掉,又因海退而被吐了出来。因为在小盐滩房县遗址考古发现,证实了盘锦地区早在战国至汉时就有居民于此居住、生产、生活,到了辽金元明时又有接续。而中间年代的断缺,大概即是她沉没于海底的时限。   </p><p class="ql-block">正是在海侵与海退涨涨落落的遮蔽与敞开中,才让好奇的人类追求不止。她如柏拉图描绘的金壁辉煌的“亚特兰蒂斯”, 如陶渊明描绘的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十分诱人,让全世界的文史学者们至今兴致不减。所以,房县对于不乏想像力、考查力的盘锦人来说,亦是一个值得探究不止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在小盐滩发现的陶瓷残片和图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