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积极营造中卫文艺评创互促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中卫文艺创评水平, 2021年8月28日,中卫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线上组织来自市评协、市作协、中宁评协的17名会员对中卫本土作家骆少卿创作并发表于《朔方》2021年7月庆祝建党100周年专号上的中篇小说《洪漫地》进行了深入研讨、评析。</p> <p class="ql-block"> 骆少卿是区域内的骨干作家,从2016年开始,深度挖掘史料,大量走访亲历者,苦心孤诣,历时两年半创作完成了中篇小说《洪漫地》。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记录和讲述了1930年至1949年生活在以黄河文化为底色的卫宁平原宁安堡的王开山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起源、迁徙、人物命运的悲欢沉浮,以及在中宁大地上发生的革命斗争历史。作品以严肃的态度回望中宁大地在上个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翻天覆地历史巨变,通过过“逃难”“认亲”“洪水”“下河”“种枸杞”“护地”“革命”“黎明”“曙光”“解放”等章节,艺术地复原和再现了恢弘的历史场景,连贯的情景转换使观众始终处于一个重温历史的“时空隧道”,让观众得以“穿越”回到历史现场,亲身感受卫宁平原和宁夏大地的百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 中卫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爱东,中卫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房继农,副主席崔锦霞、骆少卿、魏秀云、杨鹏,秘书长李建平、副秘书长许汉超、刘平平及评协会员姚庆、冯华然、曾锴、李富成、吕振宏、苏玮、张建萍等人相继进行了交流发言。</p> <p class="ql-block"> 大家认为《洪漫地》的创作是一个文化、艺术上的勇敢尝试,展现了少卿本人为乡土作传、为大地留史的写作雄心,是骆少卿文学创作经验的一个集成。作品坚持主流价值观表达,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隧道,深切感知红色基因传承的当下意义,赞扬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歌颂了渗透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今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献礼作品。</p><p class="ql-block"> 小说题目和内容具有亲切性、典型性和双关性,有主旨鲜明的精神构建和情景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宁地区独特的大河、朔漠、农耕多元文化底蕴,表明宁安堡特产“红枸杞”是宁夏地域商业活动展开延伸的经典符号,更是社会民生、经济文化唯一的无可替代的识别代码。作品整体结构严谨,构思精妙,语言精炼切贴,故事进展上下段落连贯,细节与伏笔的相互映衬的运用,将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美学与历史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塑造了王开山等人物形象。房继农主席认为,《洪漫地》以中篇小说的身板,挑起了这副似乎更适合长篇小说来挑起的文化的艺术的担子。《洪漫地》的创作,对创作者本人,对中宁文学、中卫文学,都意味着一种重要突破,是中宁乡土文学文化自觉的一次最明亮的体现,是中卫文学明确定位自身黄河文化独特历史内蕴的一次重要开拓。</p> <p class="ql-block"> 同时,参评者也对《洪漫地》的创作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建议:《洪漫地》的人物基本上没能在历史和事件的背景与环境下呈现自己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挣扎、生成以至完成。作者更多地是在用过程和事件直接诠释主题,而不是以人物的命运在打动人,让人们沉思。创作理念倾向于传统,平铺直叙,较少剪裁、折叠、穿插、变形、幻化。人物内心活动刻画稍欠细腻,人物性格塑造不够饱满鲜明,人物的形象存在格式化现象,缺乏一些用细节来展示人物性格的细腻。语言特色不够鲜明,导致在人物内在挖掘深度显得明显不足,小说的深广的精神向度不足。各章节之间不够紧密,稍显松散,衔接存在生硬痕迹。有评论者建议:这部小说,具有向长篇小说方向深入创作的潜质,具有改编成剧本基础,希望有一天,这部小说能改编为电影或者电视剧,像《山海情》那样,通过一部有深度、有历史意义、接地气的影视作品,向外界宣传中宁历史以及中宁枸杞文化。</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房继农主席进行了总结:这次研讨评析会召开及时、重要且有意义,在大家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圆满结束。希望作家要有听取不同批评意见的雅量,评论者要有评点文章的胆量和对作家创作甘苦的体谅,进而达到“由创到评,由评到创,评创融合”。同时,希望大家会后继续进行深入研讨、交流。</p><p class="ql-block">(中卫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刘平平)</p> <p class="ql-block">内容审核:房继农 崔锦霞</p><p class="ql-block">统 筹:李建平</p><p class="ql-block">统稿美篇:刘平平</p><p class="ql-block">摄 影:李建平 刘平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