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中山市教体局的统筹安排下,8月29日乘坐着中山开往饶平的大巴,我们同行的15位支教老师来到了潮州饶平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我所分派的是从饶平县城黄冈镇出发行走十七公里的新圩镇中心小学。感受很多,夜晚用笔写下我对这个我将扎根一年的地方的初印象。</p><p><br></p> <p class="ql-block"> 一、扶贫政策带来翻天覆地变化</p><p class="ql-block"> 新圩镇不似珠三角地区那样高楼大厦,灯火通明,但是在扶贫政策的影响下,饶平县的道路逐渐发展起来,从县城到镇区之间的路都是两车道的柏油大路,道路平坦,交通便利。饶平新圩镇周边的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孩子们在宽阔的草坪中快乐奔跑,老人们在文化长廊上休闲的散步,在新圩镇政府两旁用华文行楷写着“大美新圩”,政策改变了这个小乡村。这个小乡村在发展的同时保留着淳朴的味道,鸟语花香,炊烟袅袅,鸡鸭成群,孩子们在街上随意的走动,小镇上的居民相遇会点头示意,攀谈畅聊,我来的第一天,张惠玉主任带着我骑着小摩托熟悉环境,边热情地向周边的村民介绍:“看,这是我们学校新来中山的支教老师。”仅仅一天村民们似乎都知道了我的到来,见到我都会说:“哇,这不是中山来的老师嘛。”扶贫政策的影响下,新圩中心小学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建设,新的教学楼要建起来了,黄土地也开始变为水泥地,扶贫政策也在改变着这个学校。小镇既美且暖,风景优美,人情很暖。</p> <p class="ql-block"> 二、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25岁的年轻女教师,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小乡村,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忐忑。但是在新圩镇中心小学领导班子和老师的关怀下,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来到新圩中心小学,教导处的陈主任早早的在饶平教育局等待着我,接送我到医院进行核酸检测,张惠玉主任亲自带着去熟悉学校的环境教学楼,宿舍,食堂·····很快我们的足迹就走遍了整个新圩中心小学。晚上学校行政领导班子亲自接待我在新圩镇的大排档吃晚餐,在交流中我慢慢了解了这个小学,感受到温暖与亲切,对我接下来一年的支教生活更加期待。夜晚,张惠玉主任担心我害怕,带着可爱的小女儿陪着我聊聊家常直至10点多。很感谢新圩中心小学的各位老师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小镇既美又暖,风景优美,人情很暖。我的派出学校古镇镇海洲第二小学陈富权校长当天晚上也打电话关心我的情况,感受到关怀,在这里请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放心,我一切都好。</p> <p class="ql-block"> 三、燃眉之急学校急缺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交流中,陈志斌校长告诉我:“学校急缺老师,今年学校走了一些老师,但是学校有14个班的生源,很需要老师。学生中有很多都是留守儿童,没有家长的陪伴,需要教师不断鼓励和带动孩子们去学习。”听到这里我感慨万千,未来这一年,扶贫政策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变化,那教育上的地区差异,需要我们每一位支教老师的努力和付出。扎根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小乡村,我能给这些孩子们什么?我能为这个急缺师资的学校带来怎样的力量呢?我很庆幸,我的到来能为这个急缺教师的学校解决燃眉之急。</p> <p class="ql-block"> 四、地域差异影响着教育差异</p><p class="ql-block"> 在了解中,我发现学校有两个学前班(除了1-6年级以外),这个引起了我的困惑,后来我似乎明白了这里留守儿童比较多,很多时候一个爷爷奶奶带着两三个孩子,学前班能够让孩子们早点做好幼小衔接的同时,还能帮助村民们解决孩子的看管问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耕种。小镇还是主要以农作物种植作为经济来源。另外,学校很重视教学成绩,我观察了学校的试卷,试卷的难度比中山的试卷难度要大,重视课外知识的考试比例和考点远超课文范围。这个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我明白了,饶平教育要实现的是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考出去,加大考试的难度才能让更多山里的孩子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竞争力,接下来我将承担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迎接挑战。</p> <p class="ql-block"> 两天下来,我发现支教远不止说起来容易,但这份付出哪怕只能带去一点温暖和鼓励都值得,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我想每一位中山支教老师都是一株蒲公英,一切顺风而动,散落在饶平县的每一个小镇,落在那里就在那里安营扎寨,奋力生长,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