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爱盒子炮!毛瑟C96驳壳枪的前世今生

GaryX

毛瑟C96是一种由毛瑟在1896年推出的半自动手枪,后经改进,推出了全自动/半自动可转换型,因全自动型配备的枪套是一个可作为枪托的木制的盒子,所以在中国俗称“盒子炮”或“匣子枪”,另亦有扫把柄、驳壳枪、快慢机、自来得、大镜面等别称。<br> 毛瑟C96是由德国毛瑟兵工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1939年毛瑟厂停止生产,共生产了约一百万把毛瑟C96,其它国家仿制了约数百万把。最初的毛瑟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空闲时间设计出来,后来与毛瑟兵工厂的老板商定为职务发明以毛瑟为名申请了专利。 毛瑟兵工厂生产毛瑟C96一直希望让德国军队能装备此枪,但在投产的最初十余年间,因成本过高,未能取代制式M1879帝国转轮手枪,却在民用武器市场取得不俗的销量。英国的武器制造商Westley Richards当即看好这款枪,并代毛瑟在英国军官和英属殖民地及英国探险家中积极推销;但英军未将其列为制式武器,英国用户均需自掏腰包购买;年轻的丘吉尔在1895年成为骑兵少尉后不久便自费购买了一把刚问世的毛瑟C96,并在1899年南非爆发布尔战争时,不顾自己当时军派战地记者身份持毛瑟C96参战。奥斯曼帝国在1897年第一个以毛瑟C96为军队制式手枪,并陆续购入了多批次不同版本。德国陆军于一次大战期间订购了150,000把9毫米口径俗称“Red 9”的毛瑟C96以适用德军制式采用的9×1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在战争结束前毛瑟兵工厂交付了137,000把给德国陆军,这是德国陆军正式装备此枪的唯一记录。另外毛瑟C96以及改型、改款通过多种渠道流入中国大陆,在民国初年由于中国枪械相对落后,毛瑟C96进入中国大陆后,因为它射程远、装弹量大、射击精度相对较好,特别是M712 Schnellfeuer进入中国大陆后,由于其单发、连发射击可方便转换、弹匣容弹量大、全自动射击时火力猛,更是在中国大陆赢得了极好的声誉。此枪也有多种仿制品在中国大陆生产,国民革命军于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期亦曾经大量使用此枪。在二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根据地甚至有外形与毛瑟C96相似,但内部结构、性能均相差极大的仿猎枪结构的“撅把子”、“单打一”、“独一撅”生产 M712 Schnellfeuer是C96的全自动改良型,使用可拆式二十发大容量弹匣及可加装枪托,全自动射击时在50—80米距离内可以形成猛烈的火力,所以又称为冲锋手枪或战斗手枪,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冲锋手枪,但毛瑟最初将全自动版本雪藏没有公开销售。后C96在西班牙亦有仿制,称为Astra Model 900,西班牙对原设计进行了简化及改进,不谋而合地推出全自动版本并早于毛瑟公开销售。全自动的毛瑟手枪在中国大陆又被称为“快慢机”“20响”或“自来得”。<br><br>M1932/M712速射型<br>M1932/M712速射型(德语:M1932/M712 Schnellfeuer)是C96的冲锋手枪版本。西班牙枪械生产商阿斯特拉在1927年至1928年起开始仿制生产此一版本,改用可拆式弹匣供弹并具全自动射击功能。阿斯特拉将这批手枪出口至远东地区。 毛瑟亦在1932年起亦自行生产自家正版的C96速射型,其没有官方型号名称但广泛被外界依惯例称为M1932,亦有大量出口至中华民国及西班牙内战后期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德国国防军在二战时亦有小量装备,并为其正式定名M712。<br><br>在美国于1934年执行的国家枪械法案中,毛瑟M1932速射型被归类为机枪,进口美国时每把需付200美元税金,可拆式弹匣供弹半自动型亦有出口至美国市场,在战后依纳粹德军命名而取名M711。 M1916“红色九号”<br>一战期间,德意志帝国陆军向毛瑟购买了150,000把9×19毫米口径C96衍生型,但至一战结束前只完成了约137,000把。与本为制式手枪的鲁格P08作搭配,为了避免士兵误用7.63毫米弹药,这种9毫米口径的C96在木制握把刻印了一个红色的“9”字作记号,因此被称为“红色九号”。 <h1><font color="#ed2308"><b>铁子们,打赏走起来!</b></font><b></b><b></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