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动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三(7)班群文阅读小结

萍中高三7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人生伴侣和导师。——高尔基</b></h3> 高三(7)班的群文阅读活动仍在继续,一本书,从多个角度欣赏,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中也更能感受到书中的世界。遨游于书海,感受字里行间的魅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三(7)班的书中世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一、《挪威的森林》</b></font></h1><div><b style=""><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9b9b9b"> 演讲者:邓玉婷、谢根林、宁元青、汤煜林</font><font color="#39b54a"> </font></b></div><h5><font color="#9b9b9b"> “每个人无不显得很幸福。至于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仅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无从得知了。但无论如何,在九月间这个令人心神荡漾的下午,每个人看来都自得其乐,而我则因此而感到了平时所没有感到过的孤寂,觉得惟独我自己与这光景格格不入。”</font></h5><div>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1987年所著的一篇长篇爱情小说。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div><div> 《挪威的森林》借爱情小说之微观形式,言社会现状、个人生死及命运之宏观主题。关键词:生的空间、死的空间;日常的社会、非日常的社会。<br></div><div> </div><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快速在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div> 主人公渡边彻便是这些人的代表。在同学们的介绍下,看到他是一个待人真诚、心底善良、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但是性格偏内向,性格孤独。他时而游离于社会边缘,至此的原因多半是木月的死,已经直子的病情与他们二人关系的发展所致。</div> 渡边身上的特质: <div>1、浪漫<br><div> 在书中,作者村上对这一部分做了比较详细细腻的描写如绿子要求渡边形容对自己的喜欢之情时,渡边说的不是那些偶像剧里俗套的台词,而是用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晒着阳光,和小熊一起打滚这种平常的生活。<h5><font color="#9b9b9b">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到:‘你好,小姐,和我一块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太棒了。”“我就这么喜欢你。</font>”</h5></div></div><div>2、倾听</div><div>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渡边算得上是个高材生,而且对省会有追求。对社会以及这个世界的一切他都喜欢默默地观察去体会。他有才华爱读书,但是没有一丝的骄傲和藐视他人。对直子一点一滴的话语,一点点聒噪无趣的谈话他总是回去安慰回答答疑解惑,哪怕是他回答不上来话题他也会一直跟在直子身后默默的陪伴,陪她沿着铁轨走一下午。<br></div><div> 对玲子姐、初美姐、甚至是有点让人讨厌的纨绔子弟(当然他的才华以及个人趣味还是比较高尚)永泽,他都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当朋友失落的时候,要喝酒要看电影要听唱片,他依旧陪伴着他的朋友们,可是他却经常孤独没人陪伴。这种宽厚,体贴最得人心。<br></div> 渡边虽然看起来有很多朋友,但本质上他就是一个孤独的人。他身边都一些奇奇怪怪的人,放浪不羁的永泽、奇葩的突击队室友、离婚了患有精神疾病女同性恋玲子、以及自杀的直子,同样自杀的木月等等。这些人最后基本都是离他而去,因为完完全全没有没有走进他的内心,似乎是总他们生命中路过一般。<div><br></div> <h5> <font color="#9b9b9b">”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了的人一直都是死的。但我们还要继续活下去“</font></h5><div> 渡边对一切生活都不抱期望,似乎对生活又丝丝放纵,但是对于直子以及他的好兄弟木月,却又格外的在乎。渡边似乎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也许大部分时候,他的行为只是在掩饰自己孤独。假装去融入这个社会,融入这些朋友们的社交圈,哪怕是放弃自己。他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在哪里。就像小说结尾,他端着话筒心里一遍遍问自己“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 <div><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 text-align: center;"> </span></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二、《我的大学》</b></font></h1><div><b style=""><font color="#9b9b9b">演讲者:赖雯</font></b></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1> 在同学的介绍中可以知道《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该书首次出版于1923年。<br><br> 该书中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我的大学》描写主人公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阿廖沙16岁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阿廖沙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 <div> 在阿廖沙所生活的时代,俄国正处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时期,此时俄国正处于大革命前夕,社会处于黑暗的统治之下。在大革命发生之前,俄国处于封建思想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们的生活十分贫苦,特别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人民,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流离失所,痛苦不堪。</div> 《我的大学》将农民的愚蠢、落后、无知、卑鄙、野蛮、残暴、势利等丑恶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之愤怒、哀叹、惋惜。在当时俄国社会不怕农民沉默,就怕农民从众,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美德,缺乏自己的价值判断。<div> 在当时想要触动农民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想要改变他们的奴性是难之又难的,对于思想观念的改变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使用休克疗法,必须要先改变他们的经济基础,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才不会做无用功。</div><div> 对于当时俄国社会知识分子的惨痛遭遇,也让读者潸然泪下,革命者不能让人们饿着肚子去正义明道,必须要给予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知识分子的力量太过薄弱,他们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没有群众基础,最后惨遭工人迫害,连自己都无法保护自己,这样的自相残杀让读者为之悲痛。</div> 《我的大学》以阿廖沙在社会这个大学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给读者生动地展现了俄罗斯旧社会的腐朽之势和当时人性的丑恶,血淋淋的历史告诉读者知识才是力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三、《红与黑》</font></b></h1><div><b><font color="#9b9b9b">演讲者:李晓曼</font></b></div><div><b><font color="#9b9b9b"><br></font></b></div>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讲述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div> 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div><div> 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div>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div> <br> 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为此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br></div> <h5><font color="#9b9b9b">“政治是拴在文学脖子上的一块大石头,用不了半年就会把文学给淹死了。在很有趣的想象中加上政治,就像在音乐会中听到一声枪响。”</font><div><h3>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h3><div><br></div></div></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本书的世界各不相同,在同学们的介绍下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了解、思考更多了,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同样丰富自身。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下期见!</font></h3>

渡边

直子

红与黑

小说

社会

司汤达

生活

大学

读者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