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人生有许多第一次,我们大都为自己的第一次激动不已、甚至夜不能寐。特别是那些原本不属于你的,但天赐良机、阴差阳错且并不那么理所应当的那个第一次,更令人永生难忘。<br><br>如今乘飞机对普通人来讲已不算什么什么新鲜事了,对那些常年出差的人而言,甚至是一件痛苦的事。可是,能在70 年代坐上飞机,那绝对是一件值得自豪的经历。<br></h1> <h1>上世纪60、70年代,我们这些“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如果不是搬家、探亲,几乎没有走出城市的可能,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坐过火车,甚至没见过飞机。</h1><h1><br></h1><h1>当时的火车,除了在文革大串连时期免票外,坐满的时候并不常见。即使在春节,乘火车也可以买到无座票。可是买硬卧,只要你不差钱办得到,想坐软卧就不那么容易了。坐软卧,要凭级别和介绍信。除了外宾,部队行政级别14、地方13级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出差坐软卧。因此火车拉着软卧包厢空驶的情况多了去了。</h1><h1><br></h1><h1>火车尚且如此,飞机可想而之了。</h1><p class="ql-block"><br></p> <h1>70年代民航还属于空军管理,国内机场全是军民两用。飞机都归空军下属的中国民航总局,驾驶员都是空军的现役飞行员。什么东航、南航连“躁动在母腹中的婴儿”都不算,能坐飞机的人,除了大单位确有急事要办的人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少数人,基本上就是“达官显贵”啦。因为即使让人们随便坐,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有几个能受用的起啊?</h1><h1><br></h1><h1>70年代末,我这个刚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为穷学生的年轻人,能坐上飞机,还真是一段并不光彩的故事。</h1><p class="ql-block"><br></p> <h1>当年由长春去西安上学,一般要途径北京。正巧当我买了到北京的火车票,回家听说父亲出差也买了去北京的机票。确认这个消息后,我竟然突发奇想:如果和父亲换一下票,我不是可以坐上梦寐以求的飞机了吗?因为当时买啥都要票,“票”就是天王老子,有了票无所不能,所有可能都要有票。我们吃饭要有粮票,穿衣要用布票,割肉要花肉票,买蛋要交蛋票,其他都是次要的。什么规定啊,实名啦,安保呀几乎在脑海里没有印象,火车票不记名,飞机票虽写姓名,但当时也没有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也不是随身携带的重要证件,上飞机并不查证,也没有安检,主要看机票,有票即可登机,可能是能买到机票的人都不是一般人的缘故吧?!老一辈人都比较正统、死板,开始父亲不同意,但还是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终于在飞机起飞的头一天晚上,勉强同意了我的请求。</h1><p class="ql-block"><br></p> <h1>翌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记得是上午的航班,一大清早我就来到了长春大房身机场。该机场1974年才竣工投入使用,属于“三一产品”,即一条跑道、一种机型{安-24}、一条航线(往返长春-沈阳-北京)。候机厅非常简陋,也就一趟平房,倒是非常干净,有那么二、三十人在候机。因为就一趟航班,还不是天天都有,所以显得有点冷清。换登机牌比我想象的顺利的多,值机员连头都没抬就把登机牌递了出来,几乎没有什么冒名顶替的概念。说实在的,当时也有点担心,我是不怕,怕的是给老爸找麻烦。</h1><h1><br></h1><h1>终于到了登机的时间,我拿着登机牌直接从候机厅走到停机坪飞机旁边,一问才知道这就是苏制安-24飞机,乘员可达44人,巡航速度450KM/H,最大航程550公里,怪不得必须经停沈阳,与其说上下旅客,不如说为了加油。</h1><p class="ql-block"><br></p> <h1>昂首走上舷梯,阔步进入机舱,空姐好像就一俩个,都很漂亮,但似乎用诧异的眼神打量着我,看看左右,都是中老年人,与我年龄相仿的似乎没有,也许都是年轻人,大家心心相犀吧?</h1><h1><br></h1><h1>飞机起飞了,我趴在窗前,如饥似渴地鸟瞰着辽阔的东北大地,黑土平原,思绪犹如舷窗外的白云,上下飘动,川涌不息……</h1><h1><br></h1><h1><br></h1><p><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小时候羡慕开飞机的人,大点了羡慕造飞机的人,当下却羡慕空姐空少能天天坐飞机的人,做梦时常常被追得可以腾空而起,展臂高翔,摆脱追击,好不得意。现在真正在白云中穿梭,梦想变成了现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自从美国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起,70多年过去了,我才坐上飞机,看似晚了点,但对当时大多数只能在温饱线上生活的人们而言,我算是幸运的……</b></p> <h1>正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空姐温柔亲切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同志,喝点茶水吗”,那时候,机上没什么饮料,基本上就是大碗茶,但看到空姐投来热情、羡慕的目光,心里还是热乎乎的,一种满足感油然升起。并急切的问:“什么时候吃饭?”因为听父亲讲过,飞机上有午餐,很好吃。对我这样第一次乘机的人,早就望眼欲穿啦。那年月,吃是头等大事,连人们见面的头一句问候语都是“你吃了没有?”,习惯之深连从厕所出来都有人无意问道,“吃了没有”。下馆子比年夜饭还稀奇,何况在天上下馆子!</h1><h1>空姐答道,过了沈阳就送餐。</h1><h1><br></h1><h1>果然,飞机从沈阳起飞后,空姐推着餐车送饭。记不清都有什么了,印象最深的是包装精美的小面包、蛋糕,小盒里的水果罐头,还有米饭热菜。谈不上比现在国际航班上的正餐丰盛,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上这样的午餐已经相当满足。以至于以后坐过无数次国内国际航班,再也找不到当时的口感,甚至有吃不吃无所谓的感觉。当时机上不少旅客舍不得打开精致的面包糕点,大都留下来带回家人品尝。</h1><p class="ql-block"><br></p> <h1>餐后不久,飞机在北京南苑机场徐徐降落,我缓步走下舷梯,蓦然回首,银白色的飞机上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空姐的频频挥手似乎在召唤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即将到来……</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遗憾的是,第一次乘机没有条件拍照,只能在天安门留下当年的身影。</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时光荏苒岁月流金,转眼进入八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民航迎来了迅猛的发展,从1973年引进的第一架波音707开始,波音、空客逐步占领了中国民航的主要市场,安-24在80年代就已经淘汰出局。民航也从空军管辖中独立出来,成为交通系统的重要分支。远途旅行乘机已成为百姓的优先选择。然而,1985年5月发生了沈阳卓长仁等人的劫机事件,飞行安全成为重中之重,像我那样在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凭票登机,已经再也不会出现。</b></h1><p class="ql-block"><br></p> <h1>四十多年过去了,期间无论去欧美也好,到亚非也罢,我已经坐过N次飞机,但仍然会想起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并不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乘机过程,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有点内疚,但还是为自己在70年代就能领略乘机的风采而欣慰,同时也为四十多年来中国民航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赞叹!</h1><p><br></p> <h5>文中部分照片来自网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