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的美篇

张老

<p>我的父亲(一)</p><p> 我的父亲,讳名张洪文(1933——2011),霍州市李曹镇沙沟村人,西村中学语文教师。兼职小说作家,苦苦写作了一辈子,但发表甚微,不足挂齿。</p><p> 当作家苦,首先是写作苦。譬如老曹先生感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全包括了;鲁迅先生写作完成了《狂人日记》,倒地仰叹,来了一次竭斯底哩的精神大释放;山西省省长在省作协文艺座谈会上开门见山说:“当省长容易,当作家难,”……不胜枚举。其次是出版苦。譬如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吴敬梓出版《儒林外史》,老曹先生出版《红楼梦》,路遥先生出版《平凡的世界》等,都有诸多生动鲜活,催人泪下的人物故事,充分反映了写作苦与出版苦的简单道理。</p><p> 我父亲的前半生是写短篇小说为主的,在我童年的记忆深处是他写作的《山村理发店》、《青石崖头红旗飘》、《小山子看山》、《小平车的故事》、《一份晚交的试卷》等等,至今我历历在目。大约是在他四十岁时期主要是写作了一个中篇——《风烟茁苗》,连载发表于霍县的《蓓蕾》杂志。尔后他主要致力于二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金缕曲》的写作,写作好了投稿,投稿不成修改,修改好了又投稿,投稿又不成又修改,总计不低于一百万字的反复书写与修改,最后终于是大功告成了。这时侯,我父亲已经是年近七十岁的人了。</p><p> 父亲的写作苦我才是最有话语权的。首先是废寢忘食,诸如此类通俗易懂司空见惯的形容词,最是人们易于理解易于心领神会的,在此我早己经不想运用了;其次是俯首写作,这是我印象中父亲最一贯最基本的形象与姿势,他总是俯首在我家的土窑洞中,小土炕上,小书桌旁认真地草稿,认真地誊抄,认真地写作。再次是错字纠正,父亲在一笔一划誊抄中难免出错,一旦写错了字迹唯独他是以铦胡须的刀片将错字刻去,再粘上新纸,待干巴后又把正字补上……父亲从来投稿出去的作品,没有丝毫勾划涂抹的痕迹,而是一个字就是一个字,出奇地规范,特殊地规则。但我父亲如此规则规范地投稿也总是难于感动“上帝”,反复写作了几十年也难于圆梦,实在是千辛万苦辜负了他这样的一位有心人, 唯独他的儿子才是灵魂不得安宁,而深情地要为父亲祈祷,祷告。 </p><p> 父亲其人恂恂,其心拳拳。他的《金缕曲》写作完成之后,在霍州的朋友圈里是略有震动。父亲有一位学生任市委组织部部长,他完全是出自一种激动为我的父亲谋划:由他亲自出面特请市委书记王月喜同志为该书作序。王月喜书记深谙文学,著书颇丰,文质儒雅,文采耀人,由他为《金缕曲》作序,实是《金缕曲》的鸿运,实是我父亲的幸福。</p><p> 半年之后,经王月喜书记认真阅稿,由王月喜书记亲自执笔,《【金缕曲】序》终于向着我的父亲姍姍走来。王月喜书记的《序》似乎我也是首先见到的,它的美文之美以我之才疏学浅,实难以文字表白,权且以王月喜书记之形象美与气质美表达其美文之美,乃我之心怀也:魁梧、修长;滋润、笑脸;背头、额广;五官官官是位,全面透出慈祥,谈吐风雅大方,文质儒者形象。深邃,苍茫,内含,幽远,似乎是照耀镜,能够看清古今,似乎有穿透力,能够识别恶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百科全书,百代巨人矣。</p><p> 正是那一年的夏季,我随父亲携上王月喜书记的《序》及《金缕曲》手稿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我父亲孩提时代的一位老朋友,供职于山西省化学工业部的张同洲老先生为我父亲倾情奉献,己经联系好了北岳文艺出版社的李刚编辑。但是,我父亲此行太原实际上是自费出书,我们先怀揣了一万元钱的人民币抵达了太原,见到了李刚编辑,她在工作岗位上热情接待了我们。我父亲与张同洲老先生共同向李刚编辑汇报了我父亲写作《金缕曲》的基本过程,似乎我父亲在紧紧张张、结结巴巴的叙述过程中还落下了他的一行泪水。或许是我父亲有一份真诚感动这位李刚编辑,她心悦诚服地收下了我父亲的手稿,并且目送我们离开了北岳文艺出版社电梯门口。我远远地回望这位李刚女士,小巧玲珑,面目一般,谈吐衷恳,朴素善良,寄予我们父子俩无限的希望和向往。</p><p> 二十五万字的《金缕曲》手稿经李刚编辑潜心修改了整一年,其中刪掉了我父亲原稿中的冗长的段句,减少了十万余字的篇段,最后按中篇篇幅完成了修改。后又经一年时间的反复校对、排版、印刷、装订,我父亲著的《金缕曲》作品被更名为《一个农村教师的遭遇》,署名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由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的书本正式与读者见面了。当我们又赴太原取书归来以后,我父亲颤抖的双手抚摸他自已的书本,似乎他是在随后的几天里真实真正地大病了一场。</p><p> 我父亲的出书是有一些被修改的得面目全非,出书的经过也是有一点漫长的旅程及其他耐心地等侯,但它终于是与广大的读者见面了。这时侯我父亲己经七十五岁了,他己经难于抄作他的这个书本了,他将他这大半生的劳动成果仅一部分分享给了霍州人民,剩余的书本由他儿子无偿地捐献给了霍州市第二中学图书馆。他的书本,已经融入在了老曹先生、傅山、鲁迅、卫俊秀等古今名人为一体的图书馆书架上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