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大庙村,位于长白山脉龙冈山区西麓,古称土门子,村域面积69.5934平方千米,户数483户,在籍人口1701人,下辖大庙、西土门、潘家店、朝阳沟、二道沟、三道沟、大窝堡、前小堡、旗杆沟、庙北、胜利屯、大院、关东场、木局子、后小堡15个村民小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塑历史,追根塑源,明朝初年大庙区域仅有少量女真猎户(满族)在此渔猎、采摘、放牧。因此地山势苍茫。野林密布,沟壑纵横,漭溪四溢,荆棘苇草覆盖整个区域,獐子、狍子、野鹿、野猪、狐狸、獾子、野鸡、野兔成群,灰鹤、白鹳、鹚鸬、鸳鸯、乌鸦、喜鹊、松鸦、山斑鸡等鸟类铺天,鱼、蛙在水中傲游,蛇、晰在湿地里游荡,每一棵树上都筑有大量鸟巢 ,远远看去,鸟巢密密麻麻如同瓜架上被秋霜打过的枯瓜悬挂在树上。女真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渐的此地形成了多个由女真人居住的小伙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戍边屯垦,开发藩地,向东北拨民,数十户山东人家被拨至此地垦田,由此女真人与汉族人融合,也正是从此时开始,一些女真猎人弃猎从耕,与汉族人学种粮种菜,此地的大片土地得到开垦。因此地有一条狭窄的沟壑,沟壑开口处两侧各有一座门垛形小山丘,人们出行都得经过这两座门垛形小山丘,因此人们给此地起名叫土门子伙洛,至此此地有了地名称谓。</p> <p class="ql-block">随着土地的开垦,与农耕文明相关的产业悄然兴起,人们养鱼养蛙,采伐树木打制车钎犁铧,用苇草编筐窝篓,饲养禽兽,使此地的森林、泡泽、河溪、湿地得到开发,逐渐此地形成了潘家店、朝阳沟、二道沟、三道沟、大窝堡、前小堡、庙北、胜利屯、大院、后小堡等多个小伙洛。</p><p class="ql-block"> 明朝中叶,大明朝廷十分注重天象,一天星夜御用法师在观星台上观星,这个法师发现,东北长白山脉龙冈山区有异象,似有草龙翻腾,皇帝得知后怕龙冈山有祸国之患,逐派钦天监带人到龙冈山区察看详情,这个钦天监一到土门子就发现此地生机昂然,山高林漭,千沟万壑,三条大河吸呐着无数小溪,湿地、苇塘、伙洛都掩映在山里林里云里雾里。</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三条大河会流处水势浩瀚,云雾苍茫,一条龙形山脊的龙头头插入在水中吸水,山与水形成了龙头吸水之气势,有万千之气象,如不镇住此势,后必将成为大明朝廷之患。于是这个钦天监在禀报了大明皇帝后,以保民镇妖为由,在土门子西北盖建了一座庙宇——慈安宫,以此镇慑草龙成势。</p><p class="ql-block"> 慈安宫的建成,信男香女们都来慈安宫上香许愿和乞求太平,许多人家所幸搬到慈安宫附近盖房定居,特别是那些后迁入的闯关东的山东人家,他们把慈安宫附近当成了吉祥之地。</p><p class="ql-block"> 随着慈安宫附近成为了小屯落,人们给小屯落起名叫大庙,大庙也成为了人们的祭祀圣地,大庙的住户和人口一下子就超过了附近的土门子,成了龙冈山西麓极具盛名的一个所在。</p><p class="ql-block"> 在明朝中叶稍晚时,龙冈山山外建城扩寨,山里也不断垦田拓屯,这样辽东指挥使在大庙、土门子一带建立了伐木场,河岸上修建了拴排码头,沿河道利用水势向山外的沈洲和营口漂流木材。</p> <p class="ql-block">大庙、土门子虽然海拔较高,却属高山湿地,有充盈的源泉和小溪,独特的气侯使早年采伐遗下的古红松树根发生了质变,整个树根浓缩结晶成了晶莹剔透的松明子,抠下一块,就是火种,人们夜以继日的伐木,漂木。</p><p class="ql-block"> 为了给伐木漂木排照亮,人们在山上抠松明子根燃起一束束火把,山被照亮,沟被照亮,漂木码头也被照亮,于是居住在此地的人们和伐木漂排的人们给此地起名叫为观灯场。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后,他们又把观灯场又叫成了关东场,而后又有了木局子、旗杆沟等因伐木而形成的小伙洛。</p><p class="ql-block"> 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开垦,林木的采伐,粮食作物的耕种,严寒天气也逐渐减少,草甸湿地和泡泽逐渐阔大,又引来了大批候鸟。女真人与汉族人在此地融合,因此住户们有了共同的节日,这就是每至初一、十五女真人和汉族人都要举行山神老爷巡山祭祀。</p><p class="ql-block"> 夜晚人们除了用松明子灯外,还用玉米面蒸制的窝窝头装上猪油,加上棉花芯当灯念,松明灯和窝窝头灯每个伐木场要送360盏灯,夜观一大片灯火,叫观灯场,这也是一个方面原因。</p><p class="ql-block"> 明朝末年,皇家道人邢建陵登坛观星,这个邢建陵发现龙冈山草龙的盛势日渐兴起,奏报崇贞皇帝后,钦天监再次来到龙冈山下,钦天监发现当年所盖建的慈安宫,并没能真正锁住草龙兴起之势,于是钦天监雇人在慈善安宫院内加盖了一座关圣大帝庙,想依关圣大帝之神威压住草龙。</p><p class="ql-block"> 关圣大帝庙的盖建,更加神话了大庙的神圣,除五月十三外,其它日子人们也都从四面八方赶来祭祀。由于有慈安宫在此,又增添了关圣大帝庙宇,不论是南侧的汪清,东侧的湾甸子、北侧的大那路、西侧的大苏河等乡村都以大庙和土门子为中心,大庙、土门子愈发繁盛。然而,不管大明朝如何观星,如何威慑,都没能阻止它的灭亡,随着罕王努尔哈赤的揭竿而起,大明朝被推翻了。</p><p class="ql-block"> 清朝初年,大庙、土门子隶属于兴京县,但此时的大庙不论是住户还是人口都超过了土门子,闯关东山东人家的迁入,使汉族人家占了多数,此地也成了各伙洛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此时八旗军在此设旗,旗属正黄旗,驻有一个牛录八旗军,由于盛京、营口等地建宫殿、建庙宇,需要大量木材,此地山上的树木仍然不停的被砍休伐,码头上仍然拴排,河上仍然在漂流木材,水路是通往山外的唯一通道。</p><p class="ql-block"> 清朝中叶,大量闯关东的山东人家不断迁入到大庙,女真人彻底弃猎从耕,女真人也开始按汉族人的姓氏,自改自己原来的女真姓氏为汉姓,到清朝中叶稍后,女真人和汉族人在此地已经形成了民族共同体,所有的伙洛之名由于汉族人的大量迁入,被改叫成了村、堡、屯、沟。</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天下大乱,外敌入侵,沙俄和日本倭寇进入大庙、土门子抢夺采伐权,他们仍然从水路往辽东湾漂砍伐下来的木材。由于森林被强盗们大量采伐,加之沙俄和日本倭寇有快枪狩猎,此地天天有枪声和炮声响起,这就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各种野生动物和水禽日渐减少。</p> <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张作霖接管了龙冈山区,大庙、土门子设立了采伐和漂流木材衙门,此时期又有大量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使原来的各个屯落不断扩大,人口也逐渐增加。</p><p class="ql-block"> 张作霖为把龙冈山区的山货运出,在各地征用和雇拥了大批劳工修路,大庙通往山外被修筑了道路,从此大庙有了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宽窄不一的能行走马车和牛车的道路。按照北洋政府和张作霖东北当局的区划设治,湾甸子被设立了区府,大庙、土门子被隶属兴京县湾甸子区。</p><p class="ql-block"> 1931年日寇入侵,日寇不仅霸占了所有的山林土地,还把开拓团派进了大庙。开拓团是日本鬼子与中国人抢夺土地的民间军事化组织,中国老百姓不敢惹他们,这样就使大庙的土地大部份被日本开拓团占有,凡是被日本开拓团霸占的土地被老百姓统称为官地。</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8日,日寇驻湾甸子守备队队长荒谷强迫湾甸子百余老乡到大庙官地帮日本开拓团收割庄稼。这百余个老乡由20多个日伪军看押,他们经湾甸子南山,然后翻山后再经八宝栏子到大庙,割地的百余老乡们走在前面,日伪军们走在后面。当日伪军一走进八宝栏子沟时,遭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伏击,当场11人被打死,击伤7人,6人被活捉,大庙一带成了抗日联军的游击区。</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国民党和共产党对湾甸子及各村屯进行了残酷争夺,在反复的拉锯中,双方各有胜负,1946年9月27日,湾甸子区中队干部刘大我、王义臣、刘兴春等4人被国民党特务和叛徒们在半路上杀害。</p><p class="ql-block"> 1947年10大庙、土门子及各村屯实行土地改革,成立了互助组,而后又先后成立了初级社和高级社。</p><p class="ql-block"> 1956年6月湾甸子、大庙、大苏河等区村被从兴京县划归清原县。</p><p class="ql-block"> 1958年大庙成立了生产大队,土门子等其它各村成立了生产小队,隶属大庙生产大队,1979年土门子从大庙村独立出来独自成立了生产大队,1983年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大庙、土门子生产大队被改为村,所属各生产小队被改为村民小组。</p><p class="ql-block"> 2000年在撤村并屯新形势下,土门子村及所属各屯被重新并入大庙村。</p><p class="ql-block"> 按照2019年全县地名普查登记统计,大庙村是清原全县村域面积最大,所辖村、屯最多,森林覆盖率最高,人口最多的行政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