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提升再出发

随风

<b> ——2021-2022学年上学期数学组读书汇报</b> 阅读,它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大门,让我们用自己的时间,以自己的步调在书海里尽情遨游,丰富知识、广博见闻;阅读,它推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窗,让我们享受心灵的抚慰、感情的诉求、意志的磨砺,净化了心灵、完美了人格。<div> 2021年8月30日,在锦山第二小学刚开学的日子里,学校就组织教师们进行假期读书汇报交流活动,我们数学组教师齐聚一堂,畅谈自己在假期里读书的收获和体会。</div> 下午3点,活动准时召开,谢校长参加活动,与数学教师一起聆听老师们的汇报体会。 首先由高婧媛组长主持汇报活动,安排汇报顺序,汇报正是开始。 薛长虹老师首先上台汇报,她讲到教师首先、立足自身,持续学习,奠定专家型教师的发展基础;其次、初心不改,坚守岗位,干好教书育人的良心活。教师的工作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加复杂,教师的成长,是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与反省达成的。我们刘校长曾经说过,一切烦恼都是因为你的格局不够。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格局不够,你就纠结在鸡毛蒜皮上无法前进。 许玉清老师: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终于认真地读完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一书,我是为佐藤学教授书中的大量详实的事例和他们的教师为之而进行的努力探索精神而敬佩不已。关于学校的职责所在,教室环境布置和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的角色和细致入微的倾听与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探究意识无不令我惊讶。 秦博文老师:现在,全世界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一场课堂教学的变革,即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挑战》作者佐滕学先生称之为“宁静的课堂革命”。这种宁静的革命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颠覆,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他认为,这种革命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作为在课堂上直接面对学生的我 们该如何做? 赵艳玲老师:“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学上,再也没有比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更重要的了。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自主建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现在提倡“自主学习”,实质是让学生有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权利,而不是“一言堂”。 盛淑丽老师:假期,读了《教师的挑战》一书。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完整地接纳每个孩子的想法,学会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孩子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孩子学习的质量。在孩子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纪雅梅老师:教师既要带有艺术家的性质,也带有匠人的性质,科学家的性质乃至技术人员的性质,但更需要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才能,而这就。所谓的“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乐于“练功”——即学,慎重严谨、反复练习,“诚之花”所达成的艺术成就将受用终身。“慎重深入地学”,因为“擅长者也非样样精通,拙劣者也有”,在我看来,这与我们国家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共通之处,孔子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贾静静老师:假期我拜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作为我个人,要时刻向这些教师学习,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挑战。 汪向辉老师:我之所以关注这一话题,觉得自身的学科素养、教育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有待提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想在教育教学中践行学共体理念,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家都知道:在读书、实践和写作中,写作才是最高境界。也正因为如此,我尤其敬重著书立说之人,远的不说,我们身边的刘校长、丛主任,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对于老师而言,专业的倍速成长,素养的倍速提升,坚持写作是最有效的途径。 刘书萌老师:佐藤学先生提醒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改变自身开始。前言中,佐藤学先生写到:小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菜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静悄悄的革命》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们教师要时刻怀揣着一颗尊重学生的心,真正的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刘立军老师:“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发言要用心,要细心。另一层意思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转述概括别人的发言,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如在小组合作交流时,要求每个学生发言时,先说出前面发言同学说的内容,并对听来的内容进行评价,然后再讲清自己的观点。这样让学生转述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抓住别人讲话的精髓,达到真正理解的程度;也从中得到启发,达到触类旁通,学会倾听。 裴笑花老师:《教师花传书》这本书,说实话读起来真有些吃力,有很多专业的名词与实践的研究,但是细细读来还是很有收获。佐藤学在书中提到,这本书是借助了世阿弥《风姿花传》来进行创作的。其实,一读这个题目就很有诗意:风是没有形状的,无法抓住,也没有办法描绘它的形态,但是当风吹拂花朵,当花朵随风飘零的时候,我们不是借助于花朵儿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吗?佐藤学正是借用了世阿弥这种禅意之境来描绘当时日本教师所面临的现状与困境。 王中原老师:佐藤学说,过去我们追求能干的教师,现在我们追求的是会对课堂与自身进行反思的教师,会与同事共同学习的教师,过去我们追求的是教学改进,现在我们追求的是所有学生学习权的实现,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样的学习是从互相倾听开始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参与倾听他者的声音是学习的出发点。佐藤学说,现在一些学校里老师的声音还是很响,但好老师都是安静的,老师,没有一个地方像学校那般需要对话,校长,教师如果在那一本正经的独白,下面是没人听的,我们要把独白转成对话,但对话不意味着七嘴八舌,说来说去,而是互相倾听。 杨丽丽老师:“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学习也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那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如何才能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让学生保持学习的乐趣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翻阅了《教师的挑战》这本书,重点品读了那些与合作学习有关的论述,终于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关于合作学习的大致轮廓。 胡荣丽老师:结合目前我国的教育实际,当前基础教育提出了“为核心素养而教”的口号,逐步由“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每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每位教师都应该去认真研究并自觉践行。 宋昆鹏老师:佐藤学教授在该书中指出:我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是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其二是关注教材的可能性和发展性;其三是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在这三条规范中,关注其中的一条还是容易做到的。那些无视学生只关注教材的教师,或者无视教材只关注学生的教师,再或者无视学生和教材一味的关注自我的教师,这些教师无论作为“匠人”还是作为“专家”都是不够格的。因此,专家型教师应是课堂的倾听者。 高婧媛老师: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存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存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道德,从动机情感上来说,深度学习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令人身心愉悦充实的学习状态,学习者常常是忘我的,不知疲倦的;其次,从认知的角度上看,深度学习是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学习者能够不断自我反思与调节,因此这样的学习最终是通往自发的创造;最后,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进入深度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而且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谷文娟老师:“数学,简单地教,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学生的成绩,这是每个一线教师都必须直接面对的现实。为了学生数学思维和素质的发展,这是每个一线教师都不可回避的教学目标。”戴老师就这样娓娓道来,真诚的话语拨动着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弦。书中还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戴老师是这样耐心的、毫无保留的指导我们去达成简单的教数学。这真的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我们放在案边反复学习的好书,读了此书,一定会有收获。 杜再丽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匠性而忽略专业性,看到优秀的教师,就会一味地去吹捧,盲目的模仿其教材、技术和技能,对相关学科知识、与学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哲学完全不予理会,所以,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些教师听过很多公开课,但依然上不好一节课,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反思,很多老师听课时只顾欣赏对方的美好,却没有习惯的反思,当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后跃跃试试,却发现上着上着就上不下去了。 本次读书汇报活动就在我们欢乐高涨的读书氛围中度过,文学上的熏陶,果然还是一个人成长的必需品,从书中去寻找知识的宝藏。在此,期望全校师生一如既往地坚持多读书,读好书。让书香溢满学校,让书香陪伴我们成长!让我们一齐感受读书的欢乐! 撰稿:汪树军<div> 审阅:刘国辉</div><div> 谢志刚<br><div><br></div></div>

教师

学习

老师

佐藤

倾听

学生

教学

我们

素养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