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故乡,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随处可见的袅袅炊烟。看到炊烟温柔地升起在宁静而祥和的村庄上空,一股柔柔的、软软的东西会从心头陡然飘起,让人倍感亲切,也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在故乡,每天早、中、晚时分,炊烟总会从家家户户的烟囱中升起,呈现着绵柔的风情与图景。早中晚的炊烟,有着不同的气象。早上,天色清爽,伴着晨风,炊烟缓缓升起、清逸疏朗,然后渐渐淡去,好似“草色遥看近却无”,是最让人惬意的。一到中午,阳光灿烂,炊烟丝丝缕缕、扶摇云霄,有些“天高云则淡”,是最让人舒心的。傍晚,夕阳西下,炊烟映衬晚霞、身姿婀娜,仿佛“炊烟袅袅牧人归”,是最让人温馨的。尤其是黄昏的炊烟,显示着农村生活粗糙中的细致,还让人生出更多感慨。如果出门在外,或是外出劳作了一天,看见四起的炊烟,心中会涌起一种家的温暖,亦或还会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急切。一日三餐,人们最注重晚饭,这时最能感受到炊烟的温暖。晚上,干活的回来了,上学的回来了,出门的也回来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说着,笑着,很温馨。</p>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老家,看到弟弟家升起的一缕缕炊烟,看到村里缭绕的一柱柱炊烟,看到周围村庄飘浮的一片片炊烟,感到很亲切。而印象最深、感觉最温馨的,还是小时候自家屋顶上冉冉而起的炊烟。那时候,无论在村里玩耍,还是在地里干活,无论从学校归来,还是在家里看书,只要看到厨房的烟囱冒烟了,就知道妈妈开始做饭了。听到妈妈喊吃饭了,就会告别玩伴,或者荷锄而归,或者放下书本,摆好炕桌等着吃饭。妈妈做好了饭,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吃开了。尽管那时家里困难,饭很简单,吃的大都是蒸洋芋、浆水面、疙瘩汤、蜀黍馍,很难吃上肉和白面,蔬菜也很少,但吃得还是很开心。想起那时家里的炊烟,想起那时妈妈做的饭,心里就会甜甜的、暖暖的。这种记忆,是妈妈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是一生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炊烟飘处是故乡。故乡升腾的炊烟,最令远行之人倍感温馨,也一生眷恋。在炊烟里,能听得见达达(老家父亲的意思)妈妈站在门口呼儿唤女,叫儿女回家吃饭的悠悠长调;在炊烟里,能闻得出浆水面的酸爽、煮洋芋的醇香、滴胡儿(面鱼)的滑溜;在炊烟里,能看得见挂在房檐下的红辣椒、草帽儿,靠在墙旮旯的锄头镰刀,屯在院子里的老玉米……</p> <p class="ql-block"> 炊烟燃起的地方,是农耕文明赓续的源头活水,是父老乡亲生活的千年热土,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心灵故园。淡蓝色的炊烟,是灶间燃烧的田园之光,是农舍绽放的美丽云朵,是山村呼吸的生命声息,是游子心中的浓浓乡愁。如果少了炊烟,人间就少了许多草木味、烟火气、人间情。</p> <p class="ql-block"> 炊烟,还是诗人词人们喜欢吟诵的一个梦幻主题。自古以来,不少诗仙词圣留下了无数表现炊烟的诗文词章,表达了他们对乡村美景的热爱之情、对静谧生活的向往之情、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之情、对故土家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些美妙诗词里,炊烟袅袅,遥远的古村落幽静、惬意、美好,令人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躬耕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他写过好多田园诗,在其中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写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画面:远远近近的村舍依稀可见,村庄上空飘荡起一缕缕淡蓝色的炊烟,炊烟里,有榆树桑树垂杨柳,有桃红李白菜花黄;炊烟里,有摇尾巴的小花狗,有撒欢儿的大黄狗;炊烟里,有喔喔儿喔喔儿啼唱的大红公鸡,有咯咯哒咯咯哒叫唤的芦花母鸡......</span></p> <p class="ql-block"> 唐朝有个著名诗僧贯休,他在诗作《春晚书山家屋壁》中,这样描写春天傍晚炊烟里的山村景色:“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头两句是写炊烟的: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金灿灿的黄米饭,香味阵阵,扑鼻而来;下了一场春雨,不违农时的农人抢墒春耕。这首诗,寄托了诗僧对自给自足农耕生活的内心理想和诗意情趣。</p> <p class="ql-block"> 宋代诗人邵康节有一首《山村咏怀》,他以别具一格的形式,刻画了一种静谧悠闲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数字诗,从“一”到“十”十个数字都嵌入了诗里,呈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水画面:一路行至二三里开外,依次可见袅娜着炊烟的四五个村庄,还有六七座亭台,八九十枝花……画面极富诗情,意境深邃,精彩纷呈,令人应接不暇,也让读者产生共鸣,如同身临其境,被诗中接连涌现的美景所陶醉。</p> <p class="ql-block"> 也许有那么一天,随着乡村振兴、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在日新月异的城镇化浪潮中,一个个古朴的村庄会慢慢陷落,缭绕千年的炊烟会渐渐稀少,乃至湮灭,但炊烟作为一种绚烂千年的农耕文明之花,会一直嵌入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典籍里,闪烁在无数人们的记忆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