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同心协力,共话教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b style="font-size: 20px;">三年级语文组第一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线上教研活动</b></p> <p class="ql-block"> 为更好地服务教学,进一步发挥教研组的互促作用,共享集体智慧,促进教研组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即将到来的强对流天气影响,8月30日上午10点,我们三年级语文组5位教师利用微信视频会议的形式聚在一起,召开新学期第一次教研会,商讨新学期本组教研专题,拟定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确保新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p> <p class="ql-block"> 组长宋小营老师向组员传达了学校第一次教研组长会会议的相关内容。并明确了此次教研活动的主要议程:确定教研主题、制定教研计划、讨论教研时间、明确教研纪律等。薛老师和樊老师两位老教师经验丰富,为我们这次教研专题的确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在樊老师的建议下我们组确定了教研专题:课堂阅读教学与单元习作的有效衔接。</p> <p class="ql-block"> 组员根据教研专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樊老师提出:习作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的铺垫,三年级学生将写话训练变成习作训练,在要求方面有了一个大的跨越。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习作教学,我们根据单元习作要求出发,将单元课文的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习得相应的写作方式与方法,从而达到轻松作文,同时在平时的练笔中学以致用,更好地渗透和应用已有的写作方法,在点滴积累中爱上作文,会写作文,将课堂阅读与习作完美融合,演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依据学校教研专题,她建议我们教研组本学期教研专题为:课堂阅读教学与单元习作教学的有效衔接。</p><p class="ql-block"> 根据樊老师的建议,薛老师提出三年级习作应该与阅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写,乐写,多写、多练,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可以结合每一单元的课文、单元教学主题,让学生从仿写开始。</p><p class="ql-block"> 宋老师提出:抓住学校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把自己参加活动的经历及感受写下来。如:利用学校德育活动,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养成观察习惯,在活动中学生们兴致高昂,看到或听到、想到什么。还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社会、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开阔眼界。时不时地找到学生写作的闪光点进行表扬,使学生有了这种表达欲望。然后老师再及时捕捉住这种时机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地把见闻和感受写下来,做到想得广、写得好。就这样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写作文就有话可说!</p><p class="ql-block"> 吕老师提出:观察积累。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生活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观察对作文亦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p><p class="ql-block"> 文老师提出,大量的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p> <p class="ql-block"> 最后,各位老师又一起商讨了学生综践活动的开展,把整个学期的计划安排妥当!各位老师都做了详细的笔记!</p> <p class="ql-block"> 总之,本学期我校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将本着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按照教研组的工作安排,开拓性地开展工作,通过注重教师学习、交流、研讨,依托学生活动,结合学科校本课程,着力提高我组语文教研水平。对待教研活动,坚持人人参与,深入开展,扎实提高,并做到有目标,有准备,重过程,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供图:文乐 宋小营</p><p class="ql-block">供稿:樊旭华 薛益红 宋小营 文乐 </p><p class="ql-block">编辑:吕清丽</p><p class="ql-block">审核: 宋小营 韩珍珍</p><p class="ql-block">终审:杨月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