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那片村庄

国文

<p class="ql-block">  迤沙拉村古是南丝绸之路的驿站,今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我心中的一个梦。初秋的一个早晨,我携妻子与朋友一行16人分乘4辆私家小车,从攀枝花市炳三区出发,到本市辖区内的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去参观那里独具特色的彝族民居以及领略当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平地镇后,下高速驶入108国道,大约20分钟便到达了迤沙拉村。尚未进村前,我想远距离来观赏一下这个古老的村庄,急忙叫开车的朋友将车停靠在公路边。放眼望去,在迤沙拉村周围那连绵不断的山脉上,能看见远处矗立着高大的风力发电的白色风车,那一根根间隔不远的白色金属杆在太阳的照射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茫,给这座四面环山的迤沙拉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观对面的村居,但见红墙黑瓦,飞檐翘角,颇有民族特色。村庄的大部分房屋都是集中在一个山坳里,房屋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势不高但不失壮观。</p> <p class="ql-block">  进入迤沙拉村,我们将车停靠在有着绚丽民族风的文化广场。广场上有一个舞台,听人讲是进行“谈经古乐”和火把节表演的地方。“谈经古乐”融合了佛道音乐、宫廷古乐和江南小调的特点,是迤沙拉彝族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火把节是彝族的盛大节日,人如海,歌如潮,火把狂舞,火浪翻滚,那盛况我无法想象。广场四周的浮雕和墙上记载有本村的历史和文化的图文又将我吸引,信步走了过去。观后得知,迤沙拉村地处川西和滇西交界处,海拔1700米,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自然村,享有“天下彝家第一村”美誉,有600年的历史,村里住着600余户人家,该村建于明朝,曾经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村庄的建筑物多与苏皖民居风格相似,土木结构,板筒瓦屋面,木刻雕花,褐红色墙壁,石板铺就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的这群人,男女比例各半。随行的除一位穿汉服的小姑娘外,其余7位女士大部分都是资深美女。她们各自穿着漂亮的服装,带着各色沙巾、油纸伞等一些拍照所需的道具,向着庄内那些红墙黑瓦间的小巷走去。</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来游玩的这些人当中,还有两位专门搞摄影的朋友。一位姓陈,另一位姓徐,二位已年近古稀,并且都是攀钢的退休职工。其中,我与那位名叫陈茂森的摄影老师交往较久,相互了解也很深。陈老师爱好摄影已有几十年了,其摄影作品经常在《四川工人日报》、《攀枝花日报》、《攀钢日报》和各级摄影杂志刊载。除此以外,他还有数十幅作品在省、市获奖,可谓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业余摄影者。</p> <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与陈茂森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大队人马随着两位摄影师的镜头穿梭在历史悠久的村庄。这里的房屋建筑以四合院为主,二层楼的居多,每座房屋都显得古朴雅致,颇有江南的灵秀风韵。整个村子是院多、巷多,整洁又宁静,给人一种舒缓和祥和的感觉。当大家已在好几条幽深的巷道里留下了不少满意和靓丽的镜头后,又朝着一户开着大门的院落走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步入小院,便见一个宽阔的天井,天井中长有一棵高出院墙的石榴树,树上挂满了比成年人的拳头还大、红灿灿的石榴,十分逗人喜爱。院子是一座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带有雕刻的门窗显得很古老,板壁上也多有雕花图案。旁边的一间房内,一家四口正在吃饭。此时是上午10点正,我很疑惑地问他们怎么这么晚才吃早饭,他们虽是彝族人,但男主人能用极不标准的普通话告诉我,说这里的习俗是每天吃两顿饭,我笑着表示理解地点了点头。随后,男主人很爽快地叫我们在他家里可以随便看,房间都可以进去。感受到主人的豪爽和热情,我又问了一句怎么称呼他,他告诉我姓起,是村里起、毛、纳、张四大姓氏之一。我们在院里细细观赏,最夺人眼球的还是摆放在院中那古老的石磨、石缸和刻花石凳等石用物件,这些东西保存完好,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离开四合院,漫步于村庄的小巷中。走在最前面的一位目前仍在攀钢上班、名叫程泽东的朋友突然在路边的一处堡坎前停了下来,仿佛发现了宝贝似的在那里仔细观看,我也急忙前去察看究竟。嘿,好家伙!砌堡坎用的石头大部分居然是苴却石。程泽东平时业余时间画画,他家中的画案上就有一方苴却石砚台,故而认得苴却石。我因收藏有好几方苴却砚也认得此石。我曾听一位制砚的朋友讲,攀枝花的苴却石石品丰富,色泽绚丽,制作的苴却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中国文房四宝博览会上被评为了“中国名砚”。现在苴却石少而昂贵,有关部门已限制了对苴却石的开采。我当时也感到不解,他们怎么这么糟蹋哟!村里的人难道不识宝?我带着疑问向路过的一位村民打听,这位村民很快就解答了我提的问题。原来迤沙拉村地处金沙江大峡谷区域,这里出产苴却石。他们这里用作铺路和砌堡坎的苴却石都属边角余料,好的都拿去制做砚台和工艺品了。他还告诉我们,现在村里的人都懂得苴却石的价值,在村里就有好几户人家在做苴却砚的加工生意。听了村民的这番话后,我便释怀了,再也不用担心这里的人们身在宝山不识宝了!</p> <p class="ql-block"> 苴却石山水图摆件</p> <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与程泽东在迤沙拉村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踩着光滑的石板路,穿过一条又一条小巷,来到了一个宽敞的大坝。在进入坝子的边上长有一棵百年老树,主树上却分出了两根硕大的树干,极像是一棵夫妻树。那满树的绿叶又洒下了一大片阴凉,几个老太婆正坐在树下纳凉。这便是景点“古树下的传说”。绿荫、闲适令我们忍不住走上前去与几位老人打招呼,同她们拉家常。她们虽然上了年纪,有两位已是80岁的高龄了,但与我们谈话时仍是用的汉语,说话也清楚。在交谈中得知,村里许多年青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儿童。遇到村里搞大型活动,她们也会穿戴彝族服饰盛装出场。我们问她们会不会唱当地的一些老歌,一位大娘当即用她那尖尖的桑音马上就唱道:“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为争米汤地,充军到四川”。清唱了几句后,这位大娘告诉我们,村里凡是上了年纪的都会唱这首老歌瑶。为什么歌词充满凄凉?是因为村里好多人的祖先都是明朝年间从江苏、安徽和江西戎边过来的,他们为了不忘祖宗,几百年来在住房和日常生活中一直保留着江南那边的一些风格和生活习俗。难怪庄上的房屋有一种苏皖民居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返回文化广场的路上,我们与一位彝人赶着的一群黑山羊和两头牛相遇。牛羊们都慢悠悠地走在石板路上,而羊们还咩、咩、咩地不断发出清脆的叫声,系在羊脖上的铃铛也响个不停,一下子便打破了村庄上的宁静。望着这些可爱的动物,我们中的两位女士又萌生出了要与这些行走的牛羊们合个影的念头。这下,又忙坏了随行摄影的陈老师。他急忙端起照像机,对着站在牛羊前面的两位女士又是一顿猛拍。</p> <p class="ql-block">  将要离开这个美丽而古老的村庄了。走进村庄去,我感受到了一个灵魂的栖居和一个温暖的所在。走出村庄后,我已把她的古朴与秀美通通装入了心底。想必从今以后,我的心中将会永远有个“迤沙拉”。</p> <p class="ql-block">  作者:朱国文 写于2021年8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