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i>您知道皇家园林标配“一池三山”是怎么来的吗?知道“太上皇”和“太上皇帝”的区别吗?您</i><i style="font-size: 18px;">理解“黔首”是什么意思吗?您</i><i>知道马路两旁植树、歧视赘婿的渊源吗? 有趣的答案都在陆原老师今天的历史故事里,请您细品慢读。</i></p><p class="ql-block"><i>(以下是故事全文,根据录音整理,有个别错字敬请指正!)</i></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晚上好!</p><p class="ql-block">又到了讲故事的时间了,先试试声音,看看声音好不好,先读一首李清照的词《一剪梅》。</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1年8月28日20:04星期六,我们继续讲秦始皇系列故事之五:“至于万世,传之无穷”</p><p class="ql-block">先读一段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段:</p><p class="ql-block">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读“标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读“里以”),秦人视之,亦不甚惜。</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第一个皇帝秦始皇</h1> <p class="ql-block">秦庄襄王三年,秦王子楚(原名异人)死去了,他的儿子嬴政13岁即位为秦王,22岁举行加冕典礼,戴王冠,佩长剑,亲掌政权。嬴政以霹雳手段迅速清除嫪毐、吕不韦的阻碍,采纳了李斯《谏逐客书》意见,留用客卿,任用水利工程师郑国建成郑国渠,任用李斯为廷尉,任用尉缭为国尉,任用蒙獒、王翦、王贲、李信、杨端和等将军统兵出征,持续不断侵伐各国。现在我们看一下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p><p class="ql-block">秦王嬴政十七年,灭亡韩国。</p><p class="ql-block">秦王嬴政十九年,灭亡赵国。</p><p class="ql-block">秦王嬴政二十二年,灭亡魏国。</p><p class="ql-block">秦王嬴政二十四年,灭亡楚国。</p><p class="ql-block">秦王嬴政二十五年,灭亡燕国。</p><p class="ql-block">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亡齐国。</p><p class="ql-block"> 秦王嬴政即位第二十六年,也即公元前221年,嬴政39岁,从十七年灭亡韩国到二十六年灭亡齐国,用了10年时间,实现天下一统,六国不存在了。</p> 秦王嬴政,远承秦襄公立国600年以来发轫蓄势,中依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强国强军,近续秦昭襄王采纳范睢“远交近攻”之战略决策,最先灭亡了距离最近的韩国,最后灭亡了距离最远的齐国,完美地执行了“远交近攻”策略。<div>“六王毕,四海一”,七雄并列的战国时期结束,华夏第一次建成大一统的秦帝国。</div> <p class="ql-block">《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灭亡六国以后,秦王嬴政向丞相王绾(读“晚”)、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这三个最大的官员下达了第一道敕令。</p><p class="ql-block"> 敕令先是回顾了灭亡六国、生擒六国国王的历程,然后提出“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意思说六个国王都被活捉了,天下大定,如果不变更秦王的名号,就和他的伟大功业不能够相称,也不能够传之后世。要求三位官员议定一个地位更高的帝国元首尊号,而不是再沿用过去七雄并列时期七个国王同时存在的秦国国王的那种位号了。</p><p class="ql-block"> 三公王绾、冯劫、李斯经过讨论回奏说:以往的五帝也不过拥有地方千里,诸侯和边远地区的异族部落来朝见或者不来朝见,天子无法控制他们,现在陛下您平定了天下,一统法令,六国变成了秦国的郡县,这自从上古以来就从未有过。五帝时期也不如当今,所以臣等与博士们商议:古代有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所以臣等奉上尊号,秦王您就称为“泰皇”,以后你的“命”称为制,你的“令”称为诏,天子你就自称为“朕”吧。</p><p class="ql-block"> 嬴政批复说:“泰皇”这个名称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要去掉“泰”字,保留“皇”字,再加上五帝的“帝”字,也就是说囊括了三皇五帝,组成“皇帝”两个字,这就更完美了。以后我就叫“皇帝”,至于你们说的其他几条就依你们吧。</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见证定制</h1> 其他几条是什么呢?古代统治者的命令分“命”和“令”两种,可以笼统地理解为以后嬴政关于制度方面的决定称为“制”;关于具体事务方面的决定称为“诏”。诏字来源于“昭”,昭有太阳光明的意思,意思说皇帝的诏书就像阳光普照那样,是皇帝向天下公开发布的文件。所以命和令其实是两回事,以后就改为“制”和“诏”了。 之前,其他人也可以自称我是朕,也可以说我的辉煌的老爸是“皇考”。比如,屈原《离骚》第一句诗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句诗的意思说,我们家是五帝里的第二帝高阳氏颛顼(读“专需”)的后代,我的辉煌老爸的名字叫伯庸,皇考就是辉煌的老爸的意思。楚国的王族姓芈(读“米”),国王直系一支是熊氏,王族其他旁支有屈氏、景氏、昭氏。姓是本源,氏是分支,屈原是芈姓、屈氏。我们都知道屈原的“原”是字,名是“平”,他的名是屈平,称呼他的字为屈原,是尊称。 嬴政又说,上古时期的帝王有位号,没有谥号;中古时期的帝王生前有位号,死后有谥号。谥号就是帝王死后由帝王的儿子也就是下一代帝王和大臣官员们奉上的称号,这叫谥号。比如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的“庄襄”二字就是谥号,他说这叫以子议父、以臣议君、以下议上,他原话说的是“甚无谓”,就是说很没有必要、很没有道理的意思,他反对这样做。他说从他开始废止谥号,我是第一个皇帝,我就叫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的意思。后来的皇帝按照编号叫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br> 其实“始皇帝”或“二世皇帝”这些称号是用于取代谥号的,是在皇帝死后才称谓的,皇帝活着的时候他就叫皇帝,或者叫当今皇帝,简称“今上”,也就是现任的皇帝。活着的当今皇帝只有一个,不会有误解的。 我们看一下刚才发群里的秦始皇关于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内容写的是秦始皇派他的丞相隗状(读“委状”)和王绾(古代经常只称名不称姓,所以诏书上写的是状和绾,没写姓)负责统一度量衡,诏书用秦小篆字体制作在铜板上,称为“秦诏版”。<div>(陆原老师供图)</div> 上面这个诏书的全文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意思就说,在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他统一了天下,皇帝完全吞并了天下的六国诸侯,使得黔首(就是老百姓)得到了大大的安宁,所以建立尊号为皇帝,于是颁布诏书给丞相隗状和王绾,要求他们立法,规定度量的准则,凡是不一致的度量衡,包括斤两短少的、会引起疑问的度量单位,都要明文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 我们看这诏书里说的是“皇帝”而不是“始皇帝”。我们通过这个事例要明白,都说秦始皇的全称是“始皇帝”,其实也是死了以后才叫“始皇帝”的,他活的时候就叫皇帝。再比如说唐玄宗,玄宗是他死后的谥号,他活着的时候就叫皇帝。以前有个电视剧好像叫《大唐飞歌》的,里边的大臣提到皇帝时候都说玄宗如何如何,那是死后才叫的,活着时候就叫皇帝啊。有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真是硬伤太多了,说明他们不懂。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不仅是为了使用方便,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征税。如果度量衡不统一,比如说你要对一户人家征税三斗粮食,之前有的地方斗大,有的地方斗小,你说征三斗粮食到底是多少?所以从收税的角度来讲必须要统一。</p><p class="ql-block">度是长度,量是容量,都得有个统一的规定,不能够七长八短,各地都不一样,这样就没办法征税了。</p> <p class="ql-block">说起度量衡不统一呢,我想起一个笑话。我不仅读中国史、世界史,我还读二战史。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美国任命麦克阿瑟为太平洋战区总司令,由他出面接受日本投降。麦克阿瑟就要求日本军队派代表乘坐运输机到麦克阿瑟驻地就是菲律宾的马尼拉,来商量关于美军占领日本、到日本驻军、投降仪式在哪办怎么办等各种细节事宜。</p><p class="ql-block"> 麦克阿瑟认为日本人很狡猾,一向不守信用,比如说偷袭珍珠港不宣而战,如果日本人的飞机直接飞到马尼拉降落,也许会发生投个炸弹、发动进攻之类的事情,所以不许日本人直接来马尼拉,要先到附近的一个岛上降落,然后再换美国人的飞机飞到马尼拉才行。我看过照片,麦克阿瑟本人身高是很高的,当时日本人的平均身高都很矮。我看过一个史料说,二战初期日本人的征兵标准,男人的身高是158.5厘米,可想而知小日本有多小了。所以麦克阿瑟要求,在飞机场接待日本代表团的出头露面站岗放哨以及执行任务的美国军人,一律选身高1.9米以上的,低于1.9米的军人你都回宿舍呆着去,不要出来,这就是要震慑日本人,让日本人看看你根本就打不过我们。返回的时候也是日本乘坐美国人的飞机从马尼拉先飞到那个岛,再换成日本人自己的飞机返回日本。</p> <p class="ql-block"> 这里边就出了事儿了。日本飞机返回的时候要加油,是由美国兵给他加油,飞机场的美国兵就问日本人说你要加多少油,日本人说我加2000,好吧我就给你加2000。结果日本运输机往回飞的时候没能飞到目的地,途中燃油就用完了,被迫降在海上,降落之前发电报要求紧急救援,把这些日本代表给捞回去。</p><p class="ql-block">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就因为日本人只说加油2000,他没有说2000多少,日本人知道美国人使用的燃油容量单位是加仑,他想要的是2000加仑,但是他没有说“加仑”,他只说了2000;而美国人知道日本人使用的加油容量单位是升,就给他加了2000升,双方都确认了,数字是2000,都没有说量词。当教师的人都知道,数量就是数和量,数词后面如果没有量词那是无意义的。一加仑约等于四升,2000加仑应该是8000升,而你只说了2000,美国人就按2000升给你加了1/4的油,这就是度量衡计量单位不统一的恶果。</p><p class="ql-block"> 所以有些人平时说话就只说数不说量,这是不科学不准确的,到了关键时刻是要命的。</p> 我以前提过一个问题,问华夏第一个太上皇是谁?大家都没有说对。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第一个太上皇肯定是秦始皇的老爸就是子楚啊;第二个太上皇是汉朝皇帝刘邦的老爸刘太公,他是第二个太上皇。嬴政做了皇帝后,没忘了他的老爸秦庄襄王,所以他追尊自己的老爸为太上皇。<br> 皇帝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皇”就是辉煌、光明的意思,古代的帝王都说自己是太阳,太阳是最辉煌的,你看辉煌的“煌”字就是由“火”和“皇”组成;“辉”字也有光明、地位高大的意思,表示他的权势地位至高无上。朋友们看电视节目“动物世界”有没有看南极企鹅呀?南极最高大的企鹅叫帝企鹅,也就是说它很大的意思。还有最大的螃蟹也叫帝王蟹对吧?我以前在马来西亚就吃过那个帝王蟹,每个人的餐桌面前要摆一个小砧板、一个小锤子,还有小钳子,把这个帝王蟹砸开,它那个壳儿太厚了。 <p class="ql-block">古书上说“太上皇”只享受辉煌,不掌握权力,所以叫太上皇,但是有没有“太上皇帝”呢?有的。太上皇帝就是又有辉煌又有权利,乾隆皇帝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后,他就做了太上皇帝,而不是太上皇。他就表示自己当了太上皇帝仍然要掌权,国家大事仍然要向自己汇报。</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看故宫博物院的藏画,乾隆时期的藏画上就盖了一个小玺,圆形的,上面刻四个字“太上皇帝”,比如《五牛图》上就有“太上皇帝”圆形小玺。他和古代的太上皇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其他人的印章也可以叫玺,从秦始皇开始就只有皇帝的大印才能叫“玺”,别人的印就不能叫玺了,其他人或者是办公衙署的印章,过去都有等级规定的,分别称为印、章、关防、戳记、钤记,所以钤印又叫盖戳儿,以前确实有戳记和章。</p> (沈阳故宫藏的清朝皇帝玉玺) <p class="ql-block"> 据说秦始皇的玉玺上的字是用虫鸟篆字体刻的“<b>受命于天,既寿永昌</b>”八个字,是用和氏璧制造的。完璧归赵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不过我有点儿不信。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不能全信。朋友们在博物馆见过玉璧吧?玉璧是圆形的薄片,中间有孔,这个孔叫做“好”,孔外面到边缘的部分叫“肉”。这好比苹果,最外面是苹果皮,中间是苹果核,核和皮之间是苹果肉。所以古人说“肉倍好曰璧,好倍肉曰环”,就是说肉的宽度比孔大这个叫壁,玉璧。</p> 如果“肉”的部分小于“孔”的部分则叫环,玉环。 <p class="ql-block">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秦朝之前是周朝,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周朝,周朝是火德王,也就是火命的帝王,而火的代表颜色是红色,秦朝取代了周朝,就象征着水灭了火,所以秦朝说自己是水德王,就是水命的王朝。再加上五行的说法,红色的火代表南方,黑色的水的颜色代表北方,秦国在北方。有的朋友就问啦,说水怎么能是黑色的呢?水应该是无色透明的,但是你知道什么叫黑龙潭、黑水潭吗?水很深的时候阳光不能穿透的时候,水看来就是黑沉沉的,所以水的代表颜色是黑色,就成了秦朝的吉祥色。</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不仅给自己设置了尊号,叫做皇帝,他还给人民设置了名号叫“黔首”。据古书上解释,黔是指黑色的头巾,首就是头。普通的百姓不做官没有官帽,不当兵也没有军帽,老百姓戴的不是帽子而是头巾,是用黑布做的头巾包着头,这个就是“黔首”的意思。那么秦始皇把人民叫做黔首,前面说的那个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也说“黔首大安”,就是人民百姓得到了安宁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秦朝的官服还有旗帜等等,都以黑色最为尊贵。我们也可以联想到秦国最早的祖先大费,他是协助大禹治水的功臣,所以他用水作为自己的代表,用黑色作为自己的吉祥色,大费还被舜帝授予了黑色的旗帜,所以按古代来说,这就叫得天命。</p> <p class="ql-block">(秦朝旗帜,网图)</p> <p class="ql-block">这“黔首”到底是一个好词还是一个坏词呢?有些书上认为是个坏词,是贬低人民的词,我认为不是,我认为“黔首”是一个好词。因为黑色是秦朝的吉祥色,皇帝的袍子、高级官员的袍子都是黑色的,朝廷用的旗帜、军队用的旗帜都是黑色的,黑色是一种好颜色,所以他让人民用黑色的布做头巾,这应该是个好名字。秦始皇的诏书自己都说了,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这意思就是说皇帝吞并了天下诸侯,从此没有七雄并列互相打来打去了,都是一个天下,今后就不打仗了,人民得到了安宁,他总不能说是“贱民大安”贱民得到了安宁吧?我认为皇帝喜欢黑色,百姓的头巾也规定是黑色,这“黔首”应该是个好词儿。</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废止分封划分郡县</h1> <p class="ql-block">吞并六国之后,怎样治理天下朝廷是开了讨论会的。丞相王绾等人就建议说,六国刚被消灭,比如说燕国、齐国、楚国这些地方都很遥远,离秦国的国都咸阳很远,要是不设国王,就没办法镇守这些边远的地方,最好还是像古代那样分封皇子们去做国王,让他们去镇守这些边疆遥远的地区。</p><p class="ql-block"> 多数群臣都说这样做很好,只有廷尉李斯认为这不行。他认为,当初周朝也是分封了很多自己的兄弟、子侄去做诸侯,也是希望周朝天子的这些亲人们去统治各地来拱卫朝廷,但是过不了几代,他们后代的亲属关系都疏远了,谁也不认识谁了,互相打起仗来互相抢起地盘也是打得头破血流的。他说现在好不容易咱们统一了天下,如果你再分封了很多诸侯,将来还是要天下大乱的。如果要照顾皇子和功臣的利益,也不需要给他们封地、让他们当诸侯,就设置郡县,郡县不是要收税吗?收了税就是国家的财政收入了,用这些收来的财富赏赐给皇子或者有功之臣就行了,不要再实行分封制度了,不要再让统一的天下再埋下分裂的祸根了。</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说,对我也是这个意思,说天下苦战不休,就是因为有很多诸侯,很多国王,他们互相打来打去,现在天下初定,要是再分封列国,这相当于是又在开启战争,就不可能得到安宁。秦始皇就说了,我同意李斯的意见!</p><p class="ql-block">好吧,皇帝都说话了,那就不用讨论了,于是就把全天下就是秦国加上被征服的六国,总共是七国的地盘,划分为36个郡。掌管一郡政务的最高长官叫郡守,副长官称郡丞,掌管军事和治安的长官称郡尉,还有掌管监察的官员叫郡监,就是监督官官们有没有执行法律,有没有贪赃枉法的。</p><p class="ql-block">郡下面设几十个县,其中大县的长官叫县令,小县的长官叫县长。</p> 我现在把秦朝36个郡的名称读一下:<br>1三川郡、2河东郡、3南阳郡,这都在现在的河南南部;<div>4南郡、5九江郡、6鄣郡,包括现在的江西、湖北一带;</div><div>7会稽郡、8颍川郡、9砀郡、10泗水郡、11薛郡,薛郡在以前的齐国今天的山东一带;</div><div>12东郡、13琅琊郡、14齐郡,这都是山东;</div><div>15上谷郡、16渔阳郡、17右北平郡、18辽西郡、19辽东郡,这五个都是以前燕国的地盘儿,包括现在河北北部和辽宁的一部分地方;</div><div>20代郡,在山西北方;</div><div>21钜鹿郡、22邯郸郡,这在河北省南部;</div><div>23上党郡、24太原郡、25云中郡、26九原郡、27雁门郡,这些都在山西;</div><div>28上郡、29陇西郡、30北地郡,这在陕北和宁夏一带;</div><div>31汉中郡、32巴郡、33蜀郡,这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都在四川;</div><div>34黔中郡、35长沙郡,长沙这个地名也在还有;</div><div>36内史郡,就是京畿地区,首都咸阳和咸阳周边的地方。</div><div> 后来秦又南征岭南地区,增加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div><div>再后来又北伐匈奴,占领了以前匈奴的地盘,增加了44个县。</div><div> </div><div> 秦朝设的郡的数量后来是有变化的,古书上说开始是36个郡,后来有说40几个的,各种说法,咱们就不深究它了。</div> 秦始皇划分的地方行政区划包括郡、县、乡、亭、里五个级别,里就是村庄的意思。比如说刘邦,他在造反起义之前是生活在秦朝时期,他家住在泗水郡沛县丰邑乡泗水亭中阳里。<br>古代在县下面有乡,乡下设亭。古书上说“十里一亭”,亭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主要是管理治安方面的事务。刘邦就当过泗水亭的亭长,有点儿类似于公安派出所的所长。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收缴兵器,修筑驰道和直道</b></h1> <p class="ql-block"> 秦朝统一了度量衡单位,还统一了马车的轮距,也就是马车行驶在道路上两个车轮的轮距必须要一样。在地上走的车辙,那叫轨迹。比如说双行道,可以让两个马车对面行驶,如果车的两个车轮宽度象以前那样,有的宽有的窄,那公路要造多宽才能让两辆马车对面行驶呢?造的窄两个车过不去,造的宽两个车有富裕,三个车又不够,这又有点儿浪费,所以车同轨不光统一的是马车和两个车轮的轮距,最要紧的是修筑公路有了依据。我们现在的公路都是画白线,有四车道的、六车道的、八车道的,如果轮据相差太远,画那个线就不起作用了对吧?</p> <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统一了文字的写法,废止了以前六国各不相同的异体字的写法。现在也有异体字,现在我们查字典其中一个字有好几种写法,排在第一的叫正体字,然后还有几种异体字。异体字现在不通行了,但是你要是读一些过去的书还有异体字,所以字典也有必要告诉你。</p> <p class="ql-block">再就是收缴天下的兵器,主要是铜制兵器。我们看出土的古物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兵器刀剑戈矛等是用青铜做的。把天下的兵器都收缴了,就是不允许民间有兵器。以前各国的军队被打败以后,被缴获的武器五花八门,不符合秦国军队的规制,这些武器不能流落民间,防止有人拿去造反。收缴了以后就做成了钟鐻(读“钟巨”),钟就是编钟,鐻是悬挂编钟的框架,还造了12个巨大的金人,也就是铜人,放在咸阳宫的庭院里面。古书说,一个金人重达千石,有人说是30多万斤一个,也有说十几万斤的,因为一石相当于多少斤在各朝代是不一样的,所以准确的数字也没经过计算。</p><p class="ql-block">汉朝末期的董卓把秦始皇留下的12个铜人中的10个给融化做成了铜钱。剩下的2个,三国时期的魏国有个魏明帝,他想把长安留下的2个铜人运到洛阳去,后来因为运输难度太大,半途而废运不动了,就扔在了路旁。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国的统治者石季龙,派人把金人搬到了邺城(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南部,它的国都)。后来到前秦国的时候有个苻坚,就是淝水之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那个符坚,他又把这2个铜人从邺城搬回了长安,后来在长安被毁坏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开国的时候,他迁徙了天下各地的富豪12万户,移民到咸阳,意在国都就近监视他们,防止他们造反,同时也能够繁荣市场拉动经济增加税收。</p><p class="ql-block"> 秦国攻略六国时期每消灭一个国都要派画家工匠把他们的国王的宫殿画了图,然后回到自己的国家,在咸阳城外,城北郊的高地上,渭水到泾水沿岸都布满了六国的宫殿。我们以前讲过,这可不是微缩景观世界公园,而是1:1的实景复制了六国的宫殿,六国的国王和他们的宫殿都被搬到我家来了,六国宫殿里的美女、钟鼓乐器、财富也都抢回来了,安置在各国的宫殿里。比如从齐国抢来的就放在仿制的齐国宫殿里,然后展示秦国的工业和秦始皇的伟大成就,这多有成就感啊!</p> 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后,就需要改善交通,以便有效地统治各国。因此,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第二年,也就是秦二十七年,开始修筑驰道,驰道就是能让马车快速奔跑的快速公路了。驰道的公路网起点在咸阳,往东可以到达东方的燕国、齐国,往南去可以到达吴楚最远的地方,可以到达海边。<br> 驰道宽度是50步,路基都是高于地面的,用铁锤夯筑而成,而且每隔三丈还要种植一棵松树。<div> 秦始皇三十二年,他派将军蒙恬发兵30万人北击匈奴,攻占了黄河的河套以南的地区,那时候叫河南,指黄河河套以南也就是现在的陕北再往北内蒙古一带的地方。</div> <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三十三年,又征发各种人,包括曾经逃亡被抓回来的人,有的是因罪逃亡,有的因为不纳税逃亡,总之你要是逃亡了就不是好人,就是罪人了。还有一种就是商贾,古代都认为商人本身并不生产产品,靠倒买倒卖投机倒把赚钱,所以古代一直都打压商人。还有赘婿,赘婿就是上门女婿。古代是按户收税的,你如果没有自己娶媳妇成家立业,单独成为一户,而是给别人做上门女婿了,就是从户口上来算没有增加一户,还是女方的一户,这样的人就相当于逃税了,所以有什么苦活都先让他们去,古代历来是这么干的。</p><p class="ql-block">逃亡之人、赘婿之人、商贾之人,再加上军队,总共有50万人去出征岭南,之后设立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将军蒙恬在北方击退了匈奴,一直打到了阴山,又增加了44个县。</p> 秦始皇三十四年,打完了匈奴之后,又叫蒙恬带着他那些人去修筑长城。长城不是从无到有修筑的,以前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界都和匈奴接壤,这三国以前都有长城,把这三国的长城连起来,东端西端又有延伸,西起甘肃的临洮,东至辽东海边,号称万里长城。 <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三十五年,为了防守北方、打击匈奴,古书上说是遇到山头就削平,遇到山谷就填平,修建了从咸阳往北直达九原镇(就是现在的包头市西部)的直到。这条道路由于基本上不拐弯、不绕路,或者说不拐大弯,所以叫做直道。</p> <p class="ql-block">这种筑路方式在陕北一带的黄土高原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那个黄土山头,只要你想削平就可以削平,削下来的山头正好填满了山谷。假如遇到了石头山,这样做肯定难度就太大了。考古发现,2000多年过去了,有些直道路段还存在,并且上面不长树也不长草,说明那个夯土夯的非常牢固。</p><p class="ql-block">(群友供图)</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巡视天下,刻石记功,追求长生不老<b></b></h1> <p class="ql-block"> 当了皇帝,人生到达了辉煌的顶点,皇帝是地位最高权势最大了,皇帝都希望自己最好永远当皇帝,所以很多古代的皇帝都追求长生不老,想一直当下去。</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消灭了六国,开创了统一的大帝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就是为了保卫帝国、巩固皇权。然后秦始皇就开始巡游四方了,他也想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帝国,同时通过大规模的巡视地方,展示皇威、威慑天下。</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二十七年,也就是当了皇帝的第二年,第一次巡视去了北方的陇西郡(现在的甘肃省东南部),还去了北地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的陇东地区庆阳一带),先去了这些西北地区距离咸阳比较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二十八年,第二次巡视,去了东方的各地,登上了现在的山东省邹城县的邹峄山,刻石记功。那时候没有说刻碑,而是说刻石记功,就是选一块合适的石头在上面刻字,史书上叫“刻石记功”,就是纪念秦始皇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然后又登上了泰山,举行了封禅典礼,并且也刻石记功。秦始皇在泰山刻的字现在还有保留,但是残留的字已经不多了,毕竟都2000多年了。</p><p class="ql-block">(化石老师供图)</p> 这个封禅典礼,其实是两个典礼:“封”是祭天,首先在泰山顶上造一个夯土祭坛,这叫“增天之高”,山顶上再造个祭坛,皇帝站在祭坛上祭天就离天更近了,这叫“增天之高”;“禅”是祭地,就是在泰山附近找一个比较低的山头,在这个山顶上也做一个夯土的祭坛,说这叫“增地之厚”,山头本来就是体现了大地的厚度,它比平地还高嘛,山头上就更厚了,那么在山头上再造个夯土的祭坛,这叫“增地之厚”。其实祭天祭地就是谢天谢地,保佑我的江山永固、帝国万年,感谢老天爷,希望你能保佑我这个意思。 秦始皇在泰山祭天后,下山时遇到了雨,他就在松下躲雨,然后就封这棵松树为“五大夫”爵位。商鞅变法制定了20级的爵位,五大夫是第九级,如果是军人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拿回九个敌人的首级才能封到“五大夫”。现在我们去泰山旅游,还有这棵“五大夫”松,有人不知道还以为是五颗松树呢,其实是一棵松树,是封了“五大夫”这个等级的爵位。 (泰山五大夫松,网图) 秦始皇在泰山刻石记功的石碑上或者石头立面上写的是什么内容呢?据说这篇文章以及这个字体的书法都是李斯制作的。这个内容还挺长的,我简单念几句:“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全文附后),意思就是说登上了泰山,要仔细地看看东方的天地,因为他以前没来过。 然后去了芝罘登山,也刻石纪功,芝罘就是现在的烟台。<div> 接着又去了琅铘(“爷”)台,现代人都念琅琊(“牙”)台。琅铘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越王勾践的国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后不仅消灭了吴国,国力强大后他还到北边去争天下,曾经在北边的齐国抢了一块地方,就是琅铘。 秦始皇也来过这里。 </div><div> 史书上说,秦始皇在琅琊台这个地方呆得非常快乐,在这停留了3个月,这地方很吸引他,在这儿又是刻石记功,又让李斯写了一大篇文章,很长,有兴趣的人可以看后面的附件,我就不读了。</div> 琅铘台这个地方在海边,这期间就来了一个齐国人叫徐巿。徐巿(读“徐福”,巿字一竖到底,不是城市的市字),很多人写成幸福的福,其实这是不对的。徐巿就上书给秦始皇说,海中有三座仙山,也就是仙岛,名字叫蓬莱、方丈、瀛洲,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我希望先举行隆重的斋戒典礼,然后率领童男童女前去乘船寻找这三座仙山,然后把仙山上花草树木结的仙果,就是长生不老的仙药,我给你找来。<div> 秦始皇功成名就了,很想长生不老永远当皇帝,所以他就真信了,给徐巿派了童男童女数千人,当然还提供船只和所有的器具、财富、资金,让徐巿领着去了。</div><div> 为什么要派童男童女呢?童男童女指的不是儿童,而是童男子童女子,也就是男女青少年,不是小孩儿,小孩儿是干不了事儿的。按照古代迷信的说法,童男子童女子就是指未婚青年,他们因为没有接触过男女之事,所以认为他们身体是干净的,否则神仙是不会待见他们的。</div> 中国古代就有一个传说,出自于先秦的一部书叫《列子》。这本书里说,海上原来有五座神山,每座神山都是漂浮在海面上的,每座神山下面有三只巨獒驮着这个神山,在海面上漂流不定,所以很难寻找。山上到处都是琼楼玉宇,说那亭台楼阁都是用玉石造的,那台阶都是用银子做的,生长着很多仙草仙树,开着仙花长着仙果,这就叫长生不死之药,经常有神仙出没其间。后来有一个龙伯国来了个巨人到这儿钓鱼,这巨人有多巨没说,只说他钓鱼的鱼钩上的钓饵是一只大象,用大象子做钓饵,他调走了六只巨鳌,导致有两座仙山没有巨鳌驮着就沉没到海底了,这两座沉没的仙山就是“岱屿、员峤”二山,剩下的三座继续漂流,叫蓬莱、方丈、瀛洲,这个海说的其实是渤海。 <p class="ql-block">《史记》多次说过,齐人多诈,就是说齐国那个地方的人很多狡诈的人、奸诈的人,徐巿就是齐人。为什么说齐人多诈呢?因为他们吹牛,还骗皇帝,骗取大量的资金经费物资,最好再给自己再封个官。他要骗人,他得说你去不到的地方、不了解的地方。他如果说仙人在泰山,那好了秦始皇说我豁出去,多派人上泰山去找仙人、找仙草仙树仙果仙花,如果一找没有这个骗局就被揭穿了。所以这些沿海的人他们吹牛时往往说奇迹在海里面,你得给我经费给我船给我人,我去给你找。</p><p class="ql-block">那时一般人很难到大海去的,海里有大风大浪也很危险,所以他们吹牛都要说这奇迹发生在海外,有一句话叫“海外奇谈”对吧,你要不把那牛吹的远一点,就很容易被人揭穿的。当时人们对于大海也没有了解,也不敢走的太远,而渤海是内海,相对而言渤海还是比较平静的,风浪也小一点,所以那时候的航海主要是探索渤海。</p><p class="ql-block"> 渤海岸边就是古代的齐国,所以齐国人经常爱拿海上的事海外奇谈来说事儿,因此说齐人多诈,他们爱吹牛,爱编故事。</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对徐巿讲的海外仙山这一套说法极为向往,他相信,他想求得长生不老,他相信有神仙,就等不及了,因为出海一次有可能好几年,那不是很快就有消息的。</p><p class="ql-block">他说,海外仙境我一时半会去不了,我要在我自己家造一个仙境,先享受一下活神仙的生活。他就按照徐巿的描述,在咸阳郊外的渭城县兴建了兰池宫。兰池宫的特点就是公园里边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叫兰池,引来渭河的水注入兰池,并且在兰池里利用挖湖的土人工堆了三个岛,象征着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仙山。为了使兰池象征着大海,还在池里放了一个200丈长的石刻大鲸鱼。</p><p class="ql-block"> 我以前去过西安碑林,西安碑林里除了石碑,也有一条长长的石头刻的鲸鱼,当然没有200丈那么长,据说那个鲸鱼是汉武帝时候的。</p> <p class="ql-block"> 从秦始皇开始,后来“一池三山”就成了皇家园林的标配。比如说北京北海,北海是明朝的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三个相邻的湖,这叫三海,那里就有“一池三山”,北海的琼华岛、团城(古代也是一个岛,要经过桥才能上去的,后来和陆地连上了)、南海的瀛台,这三个岛就是象征着海外的三个仙岛。还有北海大桥,桥洞两侧都有对联,南侧那个对联我们看不到(因为在中南海一侧),但是北侧的对联还能看到,写的是“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员桥水中央”,也提到了海外仙山。</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有个大湖叫福海,它为什么不叫湖叫海呀?就是象征着海外三神山嘛;还有一个景点叫蓬岛瑶台,也是在福海里有三个相连的微型小岛,上边还造了一些亭台楼阁。颐和园也有,颐和园十七孔桥上边有个南湖岛,西边有一个岛,往南还有一个不开放的地方也是个小岛,都是“一池三山”,象征着海外三仙山的意思。大觉寺后院有一个石头围栏包围着一个小水池,水池里边也有石头刻的一个小型的三山。</p> <p class="ql-block">皇帝都想追求长生不老、想永远当皇帝,但是秦始皇为什么50岁就死了呢?还有很多古代皇帝都是50岁左右就死了,据说都是吃仙丹中毒死的。越是追求长生不老之术越是吃那些方士道士炼的仙丹,死的就越快。</p><p class="ql-block"> 炼丹这门科学起源于古代,中药把那个药丸子叫做丹。丹有红色的意思,仙丹的丹本意是丹砂,就是含汞的水银矿在没有提炼成水银之前,那个矿石是红颜色的。炼仙丹就是先把红色的丹砂提炼成银色的水银,然后再在银色的水银里加入别的料,最后练成金色的小圆球。这金色的小圆球就叫金丹,也叫仙丹。它的原料是汞,也就是丹砂矿,汞是有毒的,在熔炼过程中加入一种助溶剂(加速融化融合的)就是铅,所以看炼仙丹的书,都说是铅汞之术,可想而知铅和汞都是有毒的,人吃了能不死吗?</p> 我以前到北京琉璃渠采访过赵家窑的后代,赵家窑发源于山西,我们去山西旅游就看得见山西到处都有古庙,到处都有琉璃瓦,在北京只有皇宫、皇家园林等皇家建筑,或者皇家大庙才能用琉璃瓦。但是在山西很多边远山区、小村庄都有古庙,都用的是琉璃瓦,也就是说在古代山西那边烧制琉璃瓦的技术是很发达的。从元朝建立元大都的时候,赵家窑的老赵家就从山西到了元大都,负责给皇家烧琉璃瓦,以后一直到明朝、清朝还有民国时期都在干这事儿。 <p class="ql-block">比如北京协和医院、北海大桥旁边的北京图书馆老馆(古籍馆)楼上也有琉璃瓦,还有燕京大学仿古楼上也有琉璃瓦,这都是赵家窑在琉璃渠烧造的。</p><p class="ql-block">他们跟我说琉璃瓦的琉璃釉配方是绝密的,只有在赵家一代一代的掌门人手里才掌握这个秘方。配置烧制琉璃瓦的这种釉料中的关键环节-配料都是掌门人亲自制作的。</p><p class="ql-block">我采访的人他不是掌门人,他也不清楚怎么制作,他就知道他们家有一个大院,大院里有一座大碾盘,每到关键配料的时候都是掌门人一个人在那个大院里锁着门,亲自赶着毛驴儿拉着碾盘来碾压这个料,这个料里实际就是含铅的,需要在大锅里炒制,然后再用碾盘把它碾碎,还要过筛子,把那个细粉筛出来,再配到釉料里。</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里边含铅就造成了赵家瑶老赵家每次都是掌门长子或者长孙来继承这个秘方,导致这个掌门人不能生育,每一代都不生育,通常是大哥当了掌门人,他自己中毒不能生育,他可以从二弟三弟或者四弟那儿过继一个儿子来做下一代的掌门人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可想而知,仙丹它是用铅和汞制作的,所以一吃就死了。古代皇帝不了解这些科学知识,他就相信仙丹,不知有毒。历代皇帝从秦始皇开始,凡是信仙丹之术的皇帝都短命,都是自己找死啊。</p><p class="ql-block"> 好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讲到这里,然后请听下集,讲题是“蜀山兀,阿房出”。朋友们,再见!</p> <p class="ql-block"><b>附1:泰山刻石纪功的碑文内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p><p class="ql-block">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p><p class="ql-block">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p><p class="ql-block">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p><p class="ql-block">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p><p class="ql-block">大义休明,垂于後世,顺承勿革。</p><p class="ql-block">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p><p class="ql-block">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p><p class="ql-block">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p><p class="ql-block">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p><p class="ql-block">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後嗣。</p><p class="ql-block">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p> <p class="ql-block"><b>附2:李斯在琅琊台作的歌颂秦始皇的文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p><p class="ql-block">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p><p class="ql-block">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p><p class="ql-block">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p><p class="ql-block">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p><p class="ql-block">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p><p class="ql-block">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p><p class="ql-block">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p><p class="ql-block">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p><p class="ql-block">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p><p class="ql-block">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p><p class="ql-block">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p><p class="ql-block">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p><p class="ql-block">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p><p class="ql-block">六亲相保,终无寇贼。驩欣奉教,尽知法式。</p><p class="ql-block">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p><p class="ql-block">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p><p class="ql-block">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