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青甘环线行之张掖七彩丹霞(上)

清居寓人

<p class="ql-block">咏张掖七彩丹霞其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树无水无鸟欢</p><p class="ql-block">苍天赋却好容颜</p><p class="ql-block">连绵山峦如画册</p><p class="ql-block">册册不同巧夺天</p><p class="ql-block">我喜雨中到此处</p><p class="ql-block">腿力有余眼不宽</p><p class="ql-block">言语难穷此中美</p><p class="ql-block">莫非女娲有私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月二十日,参观过敦煌莫高窟,返回<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导游家饭店就餐后折回宾馆。九点半出发观看旋转舞台《敦煌盛典》大型实景歌舞演出。说实话现场有些震撼,但演出的水分也有点大,开始的骆驼队一只骆驼也没看到,票价却高出门票许多。演出结束,回宾馆就寑。第二天早饭后直奔张掖——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后一个景区:七彩丹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达景区已近十一点,在景区入口附近就餐(这餐是我认为本次行程的最好的一餐)。餐后游览,却下起雨来,气湿也低了不少。只好加衣擎伞游览。景区有五(编号1、2、3、4、5)个观景平台,我们参观顺序是5421。</span>分别是:七彩仙缘台(2号观景台)、七彩云海台(1号观景台)、七彩锦绣台(5号观景台)、七彩虹霞台(4号观景台)。3号观景台叫七彩屏,因景交车不去便没列入,但距2号观景台只200百米左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游览由景交车送到各个平台入口处自行观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地貌群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乡南台村,平均海拔1850米,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该丹霞地貌群以其面积大、集中,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而称奇,有红色、黄色、白色、绿蓝色,色调有顺山势起伏的波浪状,也有从山顶斜插山根的,犹如斜铺的彩布。2020年1月,甘肃省张掖市七彩丹霞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掖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span>据说根据化学分析结果,七彩丹霞地区砂岩化学成分组合就有几百种之多,呈现的颜色已经无法用肉眼数尽。这些砂岩中有交错层理的锦绣地形,被称为锦石,由于锦石地域在这里广袤覆盖,呈现的组合也千变万化。在张掖七彩丹霞景区,我们可以一眼千年、亿年的见证地球沧桑变化。</p><p class="ql-block">景区共有东、西、北三个大门,我们一行游览为西进西出。下面有关平台景点一一分享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1号观景台:七彩云海台</p><p class="ql-block">该地貌经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层不同程度的抬升,产生大量断裂么褶皱等构造,远观气势磅礴,俯瞰包罗万象,登台观景仿佛置身云海仙境,因此得名——七彩云海台。主要景点有:七彩飞霞、大扇贝、众僧拜佛、灵猴观海等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灵猴观海:由于岩石的风化差异性,相对坚硬的褐色砂岩因抗风能力强而被残留在顶部,在东侧平缓岩层的衬托下,近于直立的岩层作为褶皱的一翼,犹如“灵猴炼狱出重山,坐观火海不知年;金睛火眼看兴衰,几经沧海变桑田”。因名之。</p> <p class="ql-block">大扇贝:主要是泥岩和砂质泥岩构,形成于距今约1.37亿年前~0.96亿年前的湖泊中,其后受到距今约0.80亿年前挤压作用的影响,原来水平状的岩层变为朝东北向的倾斜。3600万年以来的抬升和剥蚀作用,使这些地层露出地表,后受长期的风化切割,被改造成一面陡坡、一面缓丘,地质学上将这种地貌称为单斜山或单面山,此处的彩色岩层犹如扇贝花纹,也被人称为大扇贝。</p> <p class="ql-block">七彩飞霞:这是一片典型的单斜山地质层,形成至今约6000万年前,主要由薄层状泥岩、砂质岩及页岩组成。红、黄、紫、绿、白、灰等色彩层次分明,气势恢宏,正如女娲补天遗彩石,织娘浣纱添彩衣;谁持彩练当空舞,金乌晨昏来添趣。</p> <p class="ql-block">众僧拜佛:在距今约1.37亿年前~0.96亿年前湖泊中的彩色泥岩、砂质泥岩,含大量易溶于水的碳酸盐类物质,经风化水蚀作用后,溶蚀残存物质沿风化残留的彩色丘陵表面缓慢流动,固结后在该处形成一个个浑圆的小土丘,形似身体前倾跪拜的僧侣,故得此名。</p> <p class="ql-block">下面为无名图片</p>